回覆列表
  • 1 # 十四桎梏

    孫權——“生子當如孫仲謀”

    東吳大帝孫權(182-252年),字仲謀,漢族,吳郡富春縣(今浙江富陽)人。三國時期吳國的開國皇帝。公元229-252年在位。傳說是中國兵法家孫武后裔。長沙太守孫堅次子,幼年跟隨兄長吳侯孫策平定江東,200年孫策早逝,孫權繼位為江東之主。208年,孫權與劉備聯盟,並於赤壁擊敗曹操,天下三分局面初步形成。219年孫權自劉備手中奪得荊州,使吳國的領土面積大大增加。222年孫權稱吳王,229年稱帝,正式建立吳國。

    1、臨危受命、穩固基業

    公元200年四月初四,孫策死,臨終時,孫策將孫權託付給了張昭,然後又將印信交給了孫權,對他說:“如果論率領江東將士徵殺疆場,和天下豪傑逐鹿中原,你比不上我。但是如果論知人善任,合力穩定江東,哥哥我又不如你了。現在大任已經落到你的肩上,你自己好好努力吧。”孫策死的時候也很年輕,年僅二十六歲。孫權也沒有辜負哥哥的希望,在二十七歲時聯合劉備在赤壁大戰中大敗曹操,奠定了自己的霸業。

    2、決計破曹

    曹操準備攻打江東孫權,周瑜從鄱陽湖回柴桑議事。諸葛亮說曹操攻打江東只為二喬(大喬是孫權的哥哥孫策的妻子,小喬是周瑜的妻子),獻二喬可退曹操兵,周瑜當然不會獻出二喬,所以周瑜決計抗曹。孫權聽從周瑜,也決計抗曹。 周瑜問諸葛亮怎樣破曹,諸葛亮對周瑜說孫權懼怕曹操兵多,沒有下定決心抗曹,周瑜當夜見孫權,孫權果然懼怕曹操兵多。周瑜對他說曹操兵雖多,但都是烏合之眾,不足懼,給我5萬精兵足以破曹。於是孫權才下定決心。周瑜於是發現諸葛亮是勁敵,想要讓諸葛亮的哥哥諸葛謹(在孫權手下做事)說服諸葛亮一起為孫權做事,但是反而被諸葛亮勸說讓他到劉備這邊來。

    3、生子當如孫仲謀

    曹操與孫權相持於濡須,曹操攻而不能破,且見吳軍陣容整肅,孫權英武異常,頗為羨慕。於是就發出了“生子當如孫仲謀”的讚語。

    4、遺書退阿瞞

    曹操起兵進攻東吳,雙方對峙於長江兩岸,僵持不下。時近開春,江水上漲,曹營不少已經進水,兵卒叫苦連天。曹操已經有些退兵的想法,但一時騎虎難下。孫權給曹操送來了一封信,先是指責了一番曹操,然後暗示曹操要趁迴避江水上漲撤兵,果然曹操即刻退兵。

    三、人物形象

    方頤大口,碧眼紫髯。

    頭腦冷靜、深謀遠慮而又雄心勃勃。

    首先,孫權是一位有才智、謀略的領袖。在三國時期複雜多變的政治角逐中,孫權雖然也猶豫彷徨過,也犯過主觀武斷、急躁任性的錯誤,但總體看來他仍稱得上機智果斷,富有雄才大略。在聯劉抗曹的問題上,孫權能認真、冷靜地聽取周瑜、魯肅、諸葛亮及反對者等多方面的意見,在權衡利弊之後做出了正確的判斷,充分顯示了一位政治家的胸襟氣度。孫權還熟諳兵法,統兵治軍有方,曾多次親自領兵上陣,指揮排程井然有序,號稱梟雄的曹操都感嘆“生子當如孫仲謀”。

    其次,孫權十分注重招攬賢才,知人善任,從諫如流。孫權求賢若渴,對舊臣、新人都真誠敬重,以禮相待,使得周瑜、魯肅等人都深受感動,並紛紛舉薦賢才輔佐他。孫權作為最高統治者對部下的成長髮展也十分關懷,他以自己的經驗之談,勸呂蒙多讀書,至今仍被傳為一段佳話。

    此外,孫權還具有忍辱負重、能屈能伸的堅韌品格。孫權深知在戰亂紛繁的三國時代,只有從長遠的戰略著眼,不計較一時的成敗得失,不為一時的意氣感情所左右,才能在亂世中立穩腳跟,成就大業。在奪回荊州、關羽被殺後,劉備誓要報仇大舉伐吳,孫權在多方面努力恢復與蜀漢盟約卻遭到拒絕後,便轉向了一直敵對的曹魏方面尋求援助和庇護。其真正目的還是為了儲存自我,以退為進,最大限度地打擊對手,以實現他統一天下的夙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治療兒童近視最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