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高等教育的快速擴張
高等教育的快速擴招,造成了逐年攀高的高校畢業生人數,與此相應,高等教育也由精英化階段進入到了大眾化階段,大學生就業方式和整體格局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大學生不再是天之驕子,畢業不再等國家分配,而是需要與社會進行雙向選擇,大學生的就業心態也由“皇帝的女兒不愁嫁”轉變為“不努力,畢業即失業”,就業成為最關心的話題。
二 就業環境和條件分佈不平衡
中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和就業環境與條件分佈的不平衡也是造成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大的重要原因。東部沿海城市經濟發展較之中西部地區快,就業環境好,就業崗位和就業機會相對集中,導致大學畢業生就業普遍青睞“北上廣”,不願意到偏遠地區和經濟欠發達地區,造成大城市就業擁堵,偏遠地區無人問津,這也是大學生結構性就業難的一個原因。
與此同時,高校畢業生既是就業難又是抱怨就業質量差的主要群體。當代大學生青年崇尚自由,他們希望自己未來的工作豐富多彩,渴望可以自由調節時間的彈性工作。但大多數中小企業的就業崗位僅限於低水平的重複勞動,這與大學生的期望相差較大,而他們青睞的國有企業和外資企業及行政事業單位就業競爭激烈,且門檻要求較高,所以就業時難免“擠破了頭”。
三 大學生能力素質與企業所需技能不匹配
當代大學生多為新一代的獨生子女,長期生活在父母的精心呵護和高校的象牙塔裡,自理能力較差,中小學時代又基本是接受應試教育,進入大學以後不注重全面發展,放鬆對自己的約束和要求,不與社會接軌,雖然精神上有就業危機意識,但實踐能力較差,自身素質不能適應企業發展的需要。打鐵還需自身硬,在能力素質方面,大學生和企業對人才的能力要求也存在著供需不平衡。當代大學生責任和素質與企業所需人才的不對稱是大學生就業難的根本原因。
四 當代大學生自身原因—期望值與社會實際的脫節
俯下身但卻行不遠。“俯下身”但卻“行不遠”,是初入職場的大學生真實寫照。當前的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較少接觸社會,有理想有抱負,也很想很快能夠自食其力,但是缺乏相應的實踐經歷和吃苦歷練,他們焦慮地期盼就業,同時又在就業初期面對學生到職業人的轉變,面對角色和崗位的轉換時逃避就業。
有的畢業生在一年內能連續跳槽幾個單位,心態浮躁。還有的畢業生在剛入職不到一個月就有換工作的打算了,有的畢業生畢業不到半年能頻繁更換30份工作,還有的畢業生甚至剛工作一天就決定辭職,這些跳槽次數較高較頻繁的畢業生被稱為“閃辭族”。“閃辭族”的出現也讓企業連連叫苦,在招工時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卻仍難以留住大學畢業生。初入職場的各種不適使大學畢業生不斷選擇逃避或者繼續掙扎,辭職就像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俯下身”但卻“行不遠”折射出的仍是大學畢業生對自身的期望值與社會實際的脫節,是大學生對自身能力的不自信和誠信的缺失,也折射出社會、學校和家庭對大學生培養時的責任缺失。
五 職業定位不清—高校和大學生被動適應就業
隨著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現象的出現,很多高校都開設了大學生就業指導和職業發展的課程,但是效果卻不盡理想。任課教師缺乏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的系統專業培訓,而且教師未能走出校園到企業調研,所講內容主要是就業技巧和陳舊知識,與專業發展方向和社會實際脫節;學生課堂所學知識與社會需求脫節,導致學生職業定位不明晰,學生本身又缺乏對自身職業定位的意識,就業目標不明確,有的學生有了較明晰的目標又缺乏有效指導,甚至沒有努力去踐行,有的高校為轉移就業難的問題,在就業指導課上竭力引導學生考研究生,甚至為了提高就業率進行造假,而被動的適應只能加劇就業難,甚至阻礙就業難問題的解決。
一 高等教育的快速擴張
高等教育的快速擴招,造成了逐年攀高的高校畢業生人數,與此相應,高等教育也由精英化階段進入到了大眾化階段,大學生就業方式和整體格局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大學生不再是天之驕子,畢業不再等國家分配,而是需要與社會進行雙向選擇,大學生的就業心態也由“皇帝的女兒不愁嫁”轉變為“不努力,畢業即失業”,就業成為最關心的話題。
二 就業環境和條件分佈不平衡
中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和就業環境與條件分佈的不平衡也是造成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大的重要原因。東部沿海城市經濟發展較之中西部地區快,就業環境好,就業崗位和就業機會相對集中,導致大學畢業生就業普遍青睞“北上廣”,不願意到偏遠地區和經濟欠發達地區,造成大城市就業擁堵,偏遠地區無人問津,這也是大學生結構性就業難的一個原因。
與此同時,高校畢業生既是就業難又是抱怨就業質量差的主要群體。當代大學生青年崇尚自由,他們希望自己未來的工作豐富多彩,渴望可以自由調節時間的彈性工作。但大多數中小企業的就業崗位僅限於低水平的重複勞動,這與大學生的期望相差較大,而他們青睞的國有企業和外資企業及行政事業單位就業競爭激烈,且門檻要求較高,所以就業時難免“擠破了頭”。
三 大學生能力素質與企業所需技能不匹配
當代大學生多為新一代的獨生子女,長期生活在父母的精心呵護和高校的象牙塔裡,自理能力較差,中小學時代又基本是接受應試教育,進入大學以後不注重全面發展,放鬆對自己的約束和要求,不與社會接軌,雖然精神上有就業危機意識,但實踐能力較差,自身素質不能適應企業發展的需要。打鐵還需自身硬,在能力素質方面,大學生和企業對人才的能力要求也存在著供需不平衡。當代大學生責任和素質與企業所需人才的不對稱是大學生就業難的根本原因。
四 當代大學生自身原因—期望值與社會實際的脫節
俯下身但卻行不遠。“俯下身”但卻“行不遠”,是初入職場的大學生真實寫照。當前的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較少接觸社會,有理想有抱負,也很想很快能夠自食其力,但是缺乏相應的實踐經歷和吃苦歷練,他們焦慮地期盼就業,同時又在就業初期面對學生到職業人的轉變,面對角色和崗位的轉換時逃避就業。
有的畢業生在一年內能連續跳槽幾個單位,心態浮躁。還有的畢業生在剛入職不到一個月就有換工作的打算了,有的畢業生畢業不到半年能頻繁更換30份工作,還有的畢業生甚至剛工作一天就決定辭職,這些跳槽次數較高較頻繁的畢業生被稱為“閃辭族”。“閃辭族”的出現也讓企業連連叫苦,在招工時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卻仍難以留住大學畢業生。初入職場的各種不適使大學畢業生不斷選擇逃避或者繼續掙扎,辭職就像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俯下身”但卻“行不遠”折射出的仍是大學畢業生對自身的期望值與社會實際的脫節,是大學生對自身能力的不自信和誠信的缺失,也折射出社會、學校和家庭對大學生培養時的責任缺失。
五 職業定位不清—高校和大學生被動適應就業
隨著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現象的出現,很多高校都開設了大學生就業指導和職業發展的課程,但是效果卻不盡理想。任課教師缺乏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的系統專業培訓,而且教師未能走出校園到企業調研,所講內容主要是就業技巧和陳舊知識,與專業發展方向和社會實際脫節;學生課堂所學知識與社會需求脫節,導致學生職業定位不明晰,學生本身又缺乏對自身職業定位的意識,就業目標不明確,有的學生有了較明晰的目標又缺乏有效指導,甚至沒有努力去踐行,有的高校為轉移就業難的問題,在就業指導課上竭力引導學生考研究生,甚至為了提高就業率進行造假,而被動的適應只能加劇就業難,甚至阻礙就業難問題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