撲天雕李應其實是一位武功高強的梁山好漢,他之所以甘願屈身做個梁山泊的管家,根本原因在於他有著識人識己識進退的處世智慧。
在梁山一百零八將中,綽號“撲天雕”的李應排在第十一位,對應的星號是天富星。但讓人不解的是,這樣一位武藝高強的頭領,為什麼甘願放下身段,做一名幕後管家(他在梁山的職司是與柴進共同掌管錢糧)呢?
關於李應的武力值怎麼樣,《水滸傳》中明確提到,他是有兩把刷子的。
李應的身份雖然是一名地主(李家莊莊主),卻不像很多莊戶子弟那樣只會拳腳或使用棍棒、朴刀等低段位步戰兵器,而是善使一把渾鐵點鋼槍,這種兵器更適合馬戰。
除此之外,李應還有另一手絕活——“背藏五口飛刀,能百步取人,神出鬼沒。”也就是說,其攻擊力可近可遠,防不勝防。
從戰績上來看,李應也不乏亮點,最值得稱道的就是征討方臘時,在睦州之戰中以飛刀殺死敵軍驍將伍應星。
其實很多人並不明白,李應之所以心甘情願成為梁山上的二管家(大管家當然是地位尊貴的柴進),正是其人生智慧的一種體現。
仔細品味《水滸傳》,你會驚訝地發現,李應在全書中雖著墨不多(只有三打祝家莊這幾回書中有過幾次亮相),存在感不強,卻充分體現出其過人的處世智慧,可以用七個字那概括,那就是“識人識己識進退”。
李應上梁山實是迫於無奈。他本是李家莊的莊主,過著安富尊榮、悠哉遊哉的日子。但在時遷被祝家莊擒獲,楊雄向杜興求救時,與杜興名為主僕、實為知交的李應為了一個“義”字,兩次修書施救。
梁山兵馬打破祝家莊時,吳用讓蕭讓假扮知府把李應、杜興劫持到梁山上,又燒燬李家莊,斷其後路。事已至此,李應乾脆順勢而為。
上了梁山之後,李應又作出一個明智的選擇——與杜興、蔣敬共同掌管錢糧金帛。表面上看來,李應是屈身做了山寨裡的一個管家,實際上相當於梁山的財政部長。
要知道,這可是一大美差,不但掌控著整個梁山支出納入的財政大權, 而且不必像其他絕大部分頭領那樣征戰沙場、出生入死。也就是說,平時有實權、戰時享安樂。對於沒什麼功利之心的李應來說,這無疑是最理想的狀態。
後來柴進上了梁山,李應又明智地讓出財政部長的位子,當了柴進的副手。不過這只是名義上的財政部一把手,實權還是在李應手中,畢竟柴進可是堂堂的金枝玉葉、鳳子龍孫,只不過是掛個名而已。
再看看排位在李應之前的十個梁山好漢,除了宋江、盧俊義、吳用、公孫勝這四人組成的核心領導層之外,後面的關勝、林沖、秦明、呼延灼都是名頭響噹噹的武將,花榮是宋江嫡系中的嫡系,柴進是皇族後裔,排在前十名個個都有非常充分的理由。
而李應只是區區李家莊的一個地主,能名列這十人之後、進入梁山主要領導層,不能不說是非常成功的。設想一下,如果李應在梁山沒有掌握財政實權,只是一名普通武將,排名是不可能有這麼高的。
到了梁山好漢接受招安,先後征討遼國、田虎、王慶、方臘的過程中,李應也不需要頻繁上前線,而是經常負責留守後方(如徵遼國時輔佐趙安撫鎮守檀州)、押運糧草(徵王慶時與柴進一同護送糧草)等工作,與衝殺在一線陣地的其他頭領相比,無疑風險低得多、任務輕得多。
平定方臘後,李應與眾好漢同到東京,被封為武節將軍,還領受了中山府鄆州都統制的實職。作為一個鄆州人,李應無疑實現了衣錦還鄉、榮歸故里。
但在到職半年後,李應也緊跟老搭檔柴進的步伐,推說是染了風癱之症,辭官回到獨龍岡,與他的老僕兼老友杜興一道歸隱林泉、頤養天年,是梁山一百零八將極少數得以善終的人。
正因為李應識人識己識進退,具有過人的處世智慧,以至於明末清初大學者、著名文學批評家金聖嘆評價李應是《水滸傳》中的中上人物。
撲天雕李應其實是一位武功高強的梁山好漢,他之所以甘願屈身做個梁山泊的管家,根本原因在於他有著識人識己識進退的處世智慧。
在梁山一百零八將中,綽號“撲天雕”的李應排在第十一位,對應的星號是天富星。但讓人不解的是,這樣一位武藝高強的頭領,為什麼甘願放下身段,做一名幕後管家(他在梁山的職司是與柴進共同掌管錢糧)呢?
關於李應的武力值怎麼樣,《水滸傳》中明確提到,他是有兩把刷子的。
李應的身份雖然是一名地主(李家莊莊主),卻不像很多莊戶子弟那樣只會拳腳或使用棍棒、朴刀等低段位步戰兵器,而是善使一把渾鐵點鋼槍,這種兵器更適合馬戰。
除此之外,李應還有另一手絕活——“背藏五口飛刀,能百步取人,神出鬼沒。”也就是說,其攻擊力可近可遠,防不勝防。
從戰績上來看,李應也不乏亮點,最值得稱道的就是征討方臘時,在睦州之戰中以飛刀殺死敵軍驍將伍應星。
其實很多人並不明白,李應之所以心甘情願成為梁山上的二管家(大管家當然是地位尊貴的柴進),正是其人生智慧的一種體現。
仔細品味《水滸傳》,你會驚訝地發現,李應在全書中雖著墨不多(只有三打祝家莊這幾回書中有過幾次亮相),存在感不強,卻充分體現出其過人的處世智慧,可以用七個字那概括,那就是“識人識己識進退”。
李應上梁山實是迫於無奈。他本是李家莊的莊主,過著安富尊榮、悠哉遊哉的日子。但在時遷被祝家莊擒獲,楊雄向杜興求救時,與杜興名為主僕、實為知交的李應為了一個“義”字,兩次修書施救。
梁山兵馬打破祝家莊時,吳用讓蕭讓假扮知府把李應、杜興劫持到梁山上,又燒燬李家莊,斷其後路。事已至此,李應乾脆順勢而為。
上了梁山之後,李應又作出一個明智的選擇——與杜興、蔣敬共同掌管錢糧金帛。表面上看來,李應是屈身做了山寨裡的一個管家,實際上相當於梁山的財政部長。
要知道,這可是一大美差,不但掌控著整個梁山支出納入的財政大權, 而且不必像其他絕大部分頭領那樣征戰沙場、出生入死。也就是說,平時有實權、戰時享安樂。對於沒什麼功利之心的李應來說,這無疑是最理想的狀態。
後來柴進上了梁山,李應又明智地讓出財政部長的位子,當了柴進的副手。不過這只是名義上的財政部一把手,實權還是在李應手中,畢竟柴進可是堂堂的金枝玉葉、鳳子龍孫,只不過是掛個名而已。
再看看排位在李應之前的十個梁山好漢,除了宋江、盧俊義、吳用、公孫勝這四人組成的核心領導層之外,後面的關勝、林沖、秦明、呼延灼都是名頭響噹噹的武將,花榮是宋江嫡系中的嫡系,柴進是皇族後裔,排在前十名個個都有非常充分的理由。
而李應只是區區李家莊的一個地主,能名列這十人之後、進入梁山主要領導層,不能不說是非常成功的。設想一下,如果李應在梁山沒有掌握財政實權,只是一名普通武將,排名是不可能有這麼高的。
到了梁山好漢接受招安,先後征討遼國、田虎、王慶、方臘的過程中,李應也不需要頻繁上前線,而是經常負責留守後方(如徵遼國時輔佐趙安撫鎮守檀州)、押運糧草(徵王慶時與柴進一同護送糧草)等工作,與衝殺在一線陣地的其他頭領相比,無疑風險低得多、任務輕得多。
平定方臘後,李應與眾好漢同到東京,被封為武節將軍,還領受了中山府鄆州都統制的實職。作為一個鄆州人,李應無疑實現了衣錦還鄉、榮歸故里。
但在到職半年後,李應也緊跟老搭檔柴進的步伐,推說是染了風癱之症,辭官回到獨龍岡,與他的老僕兼老友杜興一道歸隱林泉、頤養天年,是梁山一百零八將極少數得以善終的人。
正因為李應識人識己識進退,具有過人的處世智慧,以至於明末清初大學者、著名文學批評家金聖嘆評價李應是《水滸傳》中的中上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