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這是你的物理課本

    過程主要有如下幾個步驟:

    星際氣體和微粒物質體積變小,逐漸集聚成團。氣體成分大都為氦和氫,氫佔76%左右。因此星際氣體主要由氫原子組成。(圖1星際氣體)

    雲團受到引力的收縮,使被壓縮的星際內部壓力增大,溫度升高,最終溫度可高達1000萬開左右,氫原子的運動能力使得可以克服原子核的電斥力而開始發生核聚變,到了這個時候,收縮的雲團變成了一顆完成正常得原始太陽,恆星就是如此誕生的,

    像太陽這樣的恆星,收縮階段約需幾千萬年,質量越大收縮越快。具有十幾倍太陽質量的星只需要上萬年,而質量比太陽小的星,則需幾億年以上。(圖2為太陽)

  • 2 # 科普大世界

    宇宙中的恆星行星等天體是怎麼來的?中國“銀河畫卷”巡天計劃近日以實際觀測證據給出了答案。

    已有的恆星形成理論認為,宇宙間大團的星雲是恆星的誕生地,星雲中大都是微小的分子顆粒,以氫分子為主,因此天文學家們經常稱其為“分子云”,這些分子凝聚在一起會形成塵埃,發生化合作用會形成不同的物質,塵埃聚集起來會形成小行星,小行星聚集起來就會形成行星,行星進一步變大就會形成恆星了。

    恆星的形成需要凝聚大量的星際分子,而星雲的物質卻又非常稀薄,比地球地表的空氣密度都稀薄得多,但是由於星雲的體積非常龐大,通常都長達數百光年,體積以數百萬甚至數十億光年計,所以包含的物質也特別多,在星雲中物質較為密集的地方,就容易形成恆星,這部分割槽域也常被稱為“恆星搖籃”,“恆星託兒所”,“恆星苗圃”,“恆星製造工廠”等等。

    此次紫金山天文臺“銀河畫卷”巡天計劃發現的“大江分子云”和“鳳凰分子云”位於天鷹座大裂谷區域。其中,“大江分子云”距離太陽系約1300光年,長度約300光年,形狀像一條蜿蜒的長河,因此被以“大江”命名。

    ↑大江分子云顯示影象

    “鳳凰分子云”距離太陽系約2000光年,質量大約為太陽的20萬倍,它的形狀更像一隻展翅的“鳳凰”鳥,因此命名為“鳳凰”。

    ↑鳳凰分子云顯示影象

    專家稱“大江”和“鳳凰”都是銀河系中的大個頭星雲,很多恆星正在其中形成,這兩大“恆星搖籃”是驗證恆星形成理論的重要證據,其中不少的紅矮星已經形成,隨著對周圍物質的吸收,它們的質量會繼續增大,漸漸會形成一些大質量恆星。

    參考資料:

    《中國日報》4月29日文章《中國天文學家新發現銀河系兩處“恆星搖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是不是掌握更多的健康知識,人就能越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