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有個條子
-
2 # 九九177552022
嚴格的說沒什麼可比性,因為兩個人的境遇和生活內容有著不小的差異,所受社會經歷不同,他們的思想和角度認知也有不同程度的分別。因為要徹底說明這個問題篇幅太長,這裡就不贅文了,有一點可以說他們共同的階級立場是相近的,但有著不同的立場出發點,只能說,有一點勉強可以找到共同關係,那就是不如意者遣訴世事而已。
-
3 # 鐵錘文史
在文學的世界裡,任何兩樣事物都可以拿來做比較。
李商隱和李白這兩句詩,有共同之妙,也有不同之姿。先把完整兩首詩列在下面,再做比較。
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雲 李白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安定城樓 李商隱
迢遞高城百尺樓,綠楊枝外盡汀洲。
賈生年少虛垂涕,王粲春來更遠遊。
永憶江湖歸白髮,欲迴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鵷雛竟未休。
第一,先看共同之處。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永憶江湖歸白髮,欲迴天地入扁舟。在自己的政治抱負,人生理想無法實現的時候,兩位詩人都選擇了一葉扁舟作為人生的歸途,這是一種形似,一葉扁舟,遺世獨立,是古代書生在不得志的時候,最容易想到的解脫之路。事實上,無論是瀟灑高蹈的青蓮居士,還是心事重重的李義山,在骨子裡面都是一介儒生,最大的人生理想都是入世為官,因為這幾乎是古代讀書人實現人生價值的唯一通道。而這兩位,一位被貶出京,怡情山水;一位不被重用,身陷朋黨傾軋。他們有著同樣的苦惱,也幻想了同樣的解脫之道。這算是共同之處。
第二,再看不同之處。李白的散發弄扁舟,在面對不如意境地的時候,雖然心中意氣難平,但是終究有一份骨子裡的狂傲與瀟灑,大不了老子不幹了,浩瀚江湖任我遊,天下誰人不識君。而李商隱的永憶江湖歸白髮,欲迴天地入扁舟,卻有一份不甘心在裡面,即便要一葉扁舟浪跡天涯,那也得像范蠡那樣功成名就之後。這種不同,既有兩位詩人氣質的差異決定,也和他們的成長環境有關。李白是個富二代,而且詩名滿天下,可以說衣食無憂,粉絲遍地,所以可以逍遙遊;李商隱不一樣,九歲喪服,家境貧寒,又是長子,從小就揹負著家庭的期望,這樣的人,責任心天然的比李白要重;成年之後,雖然有經緯天地的才華,但是由於深受朋黨傾軋之苦,一身才華沒有放手施展的機會,在加上深愛的妻子早早去世,個人情感沒有寄託之處。這樣一種人生的歷練,早就了他和李白迥然不同的鬱憤之氣。所以李白在詩歌中提到的是建安風骨和小謝風流;而李商隱想到的是英年早逝的大才子賈誼。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賈誼是多少文人抒發懷抱的代名詞啊。
總結:兩位唐朝大詩人,都有扁舟一葉,遺世獨立的心念,但是李白多了一份瀟灑達觀,李商隱多了一份對事功的期盼與不甘。 -
4 # 雲霄中的梧桐樹
沒法對比,兩個人的境遇不同,人生經歷大相徑庭。從這句話的意思來解釋。李商隱是老來生白髮,回憶一生的經歷,現在最想要就是遊歷各處。而李白的是。人生充滿曲折,不如意十之八九,打算辭官當個撐篙人。
回覆列表
謝邀,首先李商隱表達的是主觀上的欲求而不得,陰差陽錯,現實在客觀上總是達不到自己想要的那種境況,而自己對這種狀況又什麼改變不了的那種無力感表現在這兩句詩詞之中;而李白這兩句表達的卻是對於不稱意的現實持一種無所謂的避世態度,看似大氣,實則只是強做瀟灑,文字背後的那種無奈則與李商隱有著異曲同工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