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豫鄉文旅
-
2 # 賀誌龍
不知道你的父親還在不在,如果你的父親也不在了的話這個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對你的表兄弟來說自己的姑姑不在了,剩下的只是老表而已,俗話說一代親,二代表,三代四代了。他們自己有自己的親戚,可能都沒時間去走哪裡還會管你這個老表呢。而對於你的舅舅他們而言就更加不會來了,哪有長輩給晚輩拜年的道理?就像我們家,我爺爺有十姐弟,以往每年的大年初四在我大爺爺家吃午飯,在我小爺爺家吃晚飯,都要在家住一晚上然後初五早上在我家吃完早飯再回去。但自從我爺爺去世以後,我那些姑奶奶和表叔他們過年也從沒到我家來過,都是初四吃完晚飯就回去了,只是平常哪家辦什麼酒的話就走動一下而已,這個是很正常的現象。
-
3 # 蒲公英的約定989898
母親去世後母親家的親戚過年不再登門,有這種情況,但也不是都這樣。若外公外婆還健在,肯定是要來看望你的,還有孃舅,姨媽這些親人,不可能對你不管不顧了。畢竟和你有血緣關係,就算過年不登你家門,你作為晚輩,你應該上門去拜望的。我有一姨媽也是在我表弟表妹不到二十歲的時候就過世了,我外公外婆不但常常去看他們,而且更關愛他們。舅舅和其它姨媽也是常常和他們聯絡。快二十年了,還是一樣的親熱,外公外婆走了也是這樣,常常你來我往,沒有因為姨媽的不在就冷落了他們。所以說不要想太多,儘量和他們多聯絡,比較是很親的親人,更應該好好相處,讓媽媽在天之靈感到安慰!
-
4 # 提神
按常理,母親家的親戚就是你舅家。我們這的鄉俗啊,與舅家是一輩子斷不的情。
自己父親如果去世,要給你母親家,也家妻家,人剛一去世,就得派專人去報喪。妻家接著來人弔孝。到過事那天,妻家來人所有孝子穿著孝服,柱著喪棍出門,吹鼓手吹曲迎接。進喪房上香化紙之後,在專門招待的房裡由專人侍候。坐席兩次,謂重席。離開時還得像來得時候一樣恭送。
母親去世後,母親的家人就是孃家人,“至高無尚”啊!人有病時得請孃家人來看最後一眼,人剛一去世,也得報喪,也來弔孝,過事時來去孝子俸陪,鼓樂奏哀曲,還得視為坐上賓,好生招侍。上酒席更講究,又得吹鼓手吹曲相請才入席。入席後,其他席都靜候著。因為孃家人要說話了。這時孝子齊跪,兒子頭頂喪盆(盛紙灰的器具),由總管端上煮熟的“倒頭雞”(其實就是母雞肉),孃家人開始對外甥等一干人褒貶一番,再子上開吃雞肉。之後孃家人得留宿一人,第二天前還得去墓地親自看著下葬。
同樣的道理,到自己,到子孫後代,無論喜、喪之事,都綿延這習俗下去。
既然有著這千絲萬縷繼不了的“情”,你母親的家人,也就是你外家,你舅家,本來人家就佔“上風”,倒是你及你家人,最起碼每年過年得拜訪一次。如果他們不來,要知道人家以後不一定用得上你;你們可隔三差五必須用人家,不然會讓鄉鄰笑話。想想,這個親威的路你敢斷嗎?
回覆列表
母親去世後母親家的親戚過年不再登門,對此你怎麼看?
按照常理說不應該的。母親家的親戚和自己血緣最近,是打斷骨頭連著筋的親密關係。
但是世態炎涼,人情薄如紙。很多時候,社會的面目和我們想象的並不一樣。老孃舅和姨媽是自己在姻親而結緣的親戚關係中,一般來講不會因為自己母親的去世而中斷的。
事出必有因,或許平時你們之間的走動就很少,以至於每年只有在逢年過節的時候才會見一面聚一次,如果是這樣的話,那確實是太疏遠了,但聊勝於無吧畢竟是親戚。
遠親不如近鄰,說的就是人們之間只有互相走動,才會越來越親。就說本地的現象吧,出嫁閨女回孃家就有很多的例子,老孃活著的時候或許會回來很勤快。但是當老孃不在了,也就沒有牽掛了,以後就懶得回來了,畢竟回來一次要觸景傷情的不是。
回到話題。至於你說的你母親不在了,母親孃家人過年就不來了,也算是我分析的原因把。
沒有牽掛,來又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