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
*數萬蜀軍在這場戰爭中基本上是傷亡殆盡,損失慘重,劉備靠著眾將領的死保,才勉強逃入白帝城。蜀國經歷了這次災難性的打擊之後,也就基本上失去了和魏吳爭奪天下的能力。一生征戰的劉備,在六十歲的時候卻輸給了不到四十歲的後生陸遜,劉備的一世英名從此付之東水;而陸遜,則是靠著火燒七百里的戰績而美名揚。那麼,在這場決定蜀國命運的戰爭中,陸遜究竟是勝在哪裡呢?
陸遜的勝利不是天意,而是人謀。在我看來,陸遜能夠取得勝利,至少有這麼幾個原因:
第一是高度重視,志在必得。在猇亭前線,陸遜給孫權寫過一封信,信裡面一開始就說,夷陵、猇亭這兩個地方是國之咽喉,是我們東吳的門戶,這個地方是不能丟的;丟掉了這兩個地方,不僅僅是失掉一郡之地,整個荊州的安全都得不到保障。所以,這場戰爭只許勝,不許敗,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知己知彼,胸有成竹。陸遜在給孫權的信裡面分析了劉備必定失敗的三個原因,第一點是劉備勞師遠征,遠離自己的大本營到我們的地盤裡來打仗,這是第一點。第二點他說,縱觀劉備一生,雖然經歷了很多次戰爭,但是總的來說勝少敗多,不是個會打仗的人。第三點就是劉備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舍船就步,本來他最好的辦法就是水陸並進,但是他放棄了。所以陸遜對孫權說,我有把握戰勝劉備,這是第二個原因。
第三個就是沉著應戰,後發制人。我覺得在夷陵、猇亭之戰裡面,心理戰的成分佔了很大的比例,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劉備浮躁、陸遜沉著。劉備初戰告捷以後,他曾經派一支軍隊把孫桓將軍團團圍在夷道這個地方。孫桓是什麼人呢?是孫權同族的侄輩。這個孫桓就向陸遜求援了,陸遜說不去,用不著去,為什麼呢?第一,安東中郞將威望很高,他的手下的將士都擁戴他;第二,夷道這個地方金城湯池,守得住,我們不用去救援。等到我這裡我的計謀成功之後,他那邊的圍你不救自解。果然,陸遜這邊一放火,夷道那邊的圍就解了。事後孫桓還特地對陸遜說,當時將軍不來救我我確實是很有怨言,很埋怨的,現在才覺得大帥真是指揮若定啊。那麼陸遜做這樣一個決策他是冒風險的,萬一把孫權一侄子弄沒了呢?你開得玩笑的?他真是沉得住氣,那麼這是第三個原因。
第四個原因,也就是最重要的原因,是忍辱負重,一心為公。我剛才講了陸遜做這樣一些決策是有風險的,他能夠這樣做是因為他有底氣。陸遜本人,我們上一集講過,未有遠名,不是一個名氣很大的人,不是一個元老宿將。而他率領的部下全都是一些有戰功的老將軍,要麼就是親貴,這些人開始不大聽他指揮,叫誰誰不動。陸遜有一次召開會議,把所有的將領都找來,手按著寶劍,站起來說:諸位注意,劉備,天下梟雄,不是一個好對付的人。現在主公把這樣一副重任託付給了我們,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團結起來,都應該振奮自己計程車氣,來對付這個厲害的、狡猾的敵人。在軍言軍,令行禁止,請大家好自為之,本帥可是有言在先了。一番義正詞嚴,這些人就開始聽他的話。事後,孫權曾經問過陸遜,說你手下那些將領不聽你指揮,你怎麼不向寡人報告呢?陸遜他說:這些將軍們都是我們國家的棟樑,都是主公今後要依仗的人。陸遜自己也確實沒有什麼本事,只有一條優點,就是忍辱負重。再說了,陸遜雖然愚鈍,但藺相如的故事還是聽過的。就知道大局為重,團隊同志。
所以這就是夷陵、猇亭之戰,陸遜取得勝利,而劉備失敗的原因。那麼這場戰爭形勢的逆轉,也是可以說是在轉眼之間。劉備從猇亭逃到馬鞍山,又從馬鞍山逃到巫縣,最後又從巫縣到了被他改名為永安的魚復縣,也就是現在重慶的奉節。到了這個地方以後,遭受沉重打擊的劉備心力交瘁,一病不起。劉備很清楚,他這一生的英雄生涯很快就要結束了,他將不久於人世,而他開創的蜀漢政權還必須延續下去。他心裡也很明白,接替他皇位的將是他的長子劉禪
易中天:
*數萬蜀軍在這場戰爭中基本上是傷亡殆盡,損失慘重,劉備靠著眾將領的死保,才勉強逃入白帝城。蜀國經歷了這次災難性的打擊之後,也就基本上失去了和魏吳爭奪天下的能力。一生征戰的劉備,在六十歲的時候卻輸給了不到四十歲的後生陸遜,劉備的一世英名從此付之東水;而陸遜,則是靠著火燒七百里的戰績而美名揚。那麼,在這場決定蜀國命運的戰爭中,陸遜究竟是勝在哪裡呢?
陸遜的勝利不是天意,而是人謀。在我看來,陸遜能夠取得勝利,至少有這麼幾個原因:
第一是高度重視,志在必得。在猇亭前線,陸遜給孫權寫過一封信,信裡面一開始就說,夷陵、猇亭這兩個地方是國之咽喉,是我們東吳的門戶,這個地方是不能丟的;丟掉了這兩個地方,不僅僅是失掉一郡之地,整個荊州的安全都得不到保障。所以,這場戰爭只許勝,不許敗,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知己知彼,胸有成竹。陸遜在給孫權的信裡面分析了劉備必定失敗的三個原因,第一點是劉備勞師遠征,遠離自己的大本營到我們的地盤裡來打仗,這是第一點。第二點他說,縱觀劉備一生,雖然經歷了很多次戰爭,但是總的來說勝少敗多,不是個會打仗的人。第三點就是劉備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舍船就步,本來他最好的辦法就是水陸並進,但是他放棄了。所以陸遜對孫權說,我有把握戰勝劉備,這是第二個原因。
第三個就是沉著應戰,後發制人。我覺得在夷陵、猇亭之戰裡面,心理戰的成分佔了很大的比例,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劉備浮躁、陸遜沉著。劉備初戰告捷以後,他曾經派一支軍隊把孫桓將軍團團圍在夷道這個地方。孫桓是什麼人呢?是孫權同族的侄輩。這個孫桓就向陸遜求援了,陸遜說不去,用不著去,為什麼呢?第一,安東中郞將威望很高,他的手下的將士都擁戴他;第二,夷道這個地方金城湯池,守得住,我們不用去救援。等到我這裡我的計謀成功之後,他那邊的圍你不救自解。果然,陸遜這邊一放火,夷道那邊的圍就解了。事後孫桓還特地對陸遜說,當時將軍不來救我我確實是很有怨言,很埋怨的,現在才覺得大帥真是指揮若定啊。那麼陸遜做這樣一個決策他是冒風險的,萬一把孫權一侄子弄沒了呢?你開得玩笑的?他真是沉得住氣,那麼這是第三個原因。
第四個原因,也就是最重要的原因,是忍辱負重,一心為公。我剛才講了陸遜做這樣一些決策是有風險的,他能夠這樣做是因為他有底氣。陸遜本人,我們上一集講過,未有遠名,不是一個名氣很大的人,不是一個元老宿將。而他率領的部下全都是一些有戰功的老將軍,要麼就是親貴,這些人開始不大聽他指揮,叫誰誰不動。陸遜有一次召開會議,把所有的將領都找來,手按著寶劍,站起來說:諸位注意,劉備,天下梟雄,不是一個好對付的人。現在主公把這樣一副重任託付給了我們,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團結起來,都應該振奮自己計程車氣,來對付這個厲害的、狡猾的敵人。在軍言軍,令行禁止,請大家好自為之,本帥可是有言在先了。一番義正詞嚴,這些人就開始聽他的話。事後,孫權曾經問過陸遜,說你手下那些將領不聽你指揮,你怎麼不向寡人報告呢?陸遜他說:這些將軍們都是我們國家的棟樑,都是主公今後要依仗的人。陸遜自己也確實沒有什麼本事,只有一條優點,就是忍辱負重。再說了,陸遜雖然愚鈍,但藺相如的故事還是聽過的。就知道大局為重,團隊同志。
所以這就是夷陵、猇亭之戰,陸遜取得勝利,而劉備失敗的原因。那麼這場戰爭形勢的逆轉,也是可以說是在轉眼之間。劉備從猇亭逃到馬鞍山,又從馬鞍山逃到巫縣,最後又從巫縣到了被他改名為永安的魚復縣,也就是現在重慶的奉節。到了這個地方以後,遭受沉重打擊的劉備心力交瘁,一病不起。劉備很清楚,他這一生的英雄生涯很快就要結束了,他將不久於人世,而他開創的蜀漢政權還必須延續下去。他心裡也很明白,接替他皇位的將是他的長子劉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