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桐琴候月

    在佛教傳入中土進而本土化形成禪宗的過程中, 莊子思想對其影響是巨大的,淨土宗慧遠“少為諸生, 博綜六經, 尤善莊老。年二十四便就講說。嘗有客聽講難實相義。往復移時彌增疑昧。遠乃引莊子義為連類。於是惑者曉然。”

    《高僧傳》載:“生 (竺道生) 潛思日久, 徹悟言外, 乃喟然嘆曰:“夫象以盡意, 得意則象忘。言以詮理, 入理則言息。自經典東流, 譯人重阻, 多守滯文, 鮮見圓義。若忘筌取魚, 始可與言道矣。”馮契先生說, 竺道生正是用了“忘筌取魚”的方法, 提出了“一闡提人皆得成佛”和“頓悟成佛”的學說。竺道生的“頓悟”說對後來的禪宗有很大影響。

    《世說新語·文學篇》載:《莊子·逍遙遊》篇, 舊是難處, 諸名賢所可鑽味, 而不能拔理於郭、向之外。支道林在白馬寺中, 將馮太常共語, 因及逍遙。支卓然標新理於二家之表, 立異義於眾賢之外, 皆是諸名賢尋味之所不得。後遂用支理 。

    王逸少 (羲之) 作會稽, 初至, 支道林在焉。孫興公 (綽) 謂王曰:“支道林拔新領異, 胸懷所及乃自佳, 卿欲見不?”王本自有一往雋氣, 殊自輕之。後孫與支共載往王許, 王都領域, 不與交言, 須臾支退。後正值王當行, 車已在門, 支語王曰:“君未可去, 貧道與君小語!”因論《莊子.逍遙遊》, 支作數千言, 才藻新奇, 花爛映發。王逐披襟解帶, 留連不已。

    東晉著名的佛教學者僧肇大師其著作《肇論》中雲:“天地與我同根, 萬物與我一體。”與《莊子·齊物論》“天地與我並生, 而萬物與我為一”幾乎一樣。雖然僧肇與莊子一為釋一為道, 但從上面簡直如出一轍的語句表達來看, 要區分兩者之間的差別也不是很容易 。“由於僧肇的努力, 使老莊思想, 和大乘佛學, 如水乳交融, 合為一體, 此後老莊思想, 無形中影響了禪學。”東晉佛學盛行之時, 藉助於玄學的幫忙, 老莊關於宇宙本體“無”的理論類似佛學思想中的“色空”之說, 很容易為佛教僧人引用、附會, 從而使禪、莊大乘般若學在中土的不斷傳播, 並藉助老莊玄學的興起, 中國禪學在吸收雙方的思想中也改變自身, 在一個新的領域, 具體來說是在哲學的、思辨的領域確立了它與老莊的一種新有互相融會的最大可能。徐小躍所說, “禪與老莊的關係, 首先採取了宗教的形式。隨著型的關係。自此以後, 禪與老莊就是沿著這條道路不斷去展開它們之間的關係。”

    李澤厚在《中國思想史論》中說:“人們常把莊與禪密切聯絡起來, 認為禪即莊。確乎兩者有許多相通、相似以至相同處, 如破對待、空物我、泯主客、齊死生、反認知、重解悟、親自然、尋超脫……等等, 特別是在藝術領域中, 莊禪更常常渾然一體, 難以區分。” 實際上, 破對待、空物我、泯主客、齊死生、反認知、重解悟、親自然、尋超脫等等這些概念在《莊子》大部分都是《齊物論》篇所反映的精神。臺灣學者吳怡指出禪的道家背景, 包括方術之吐納行與安般守意禪法的一致、般若與老莊玄旨的相近。吳怡認為初祖達摩所倡“二入四行”中的報怨行與隨緣行, 類似莊子“得者時也, 失者順也” (《養生主》) 。六祖慧能“對此後禪學開展上最大的貢獻, 卻是使老莊思想在禪學中生了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好的耽美漫?求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