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離德黑蘭
這是一部本應被載入史冊,現在卻變成史冊裡可有可無的一張活頁的電影。如果把電影與文學對等,《逃離德黑蘭》完全同它的劇本來源一樣,是一篇上好的新聞報道,但也僅僅停留在新聞報道,而無法再更深哪怕一步。它的思想深度比不上許多成本遠小於它,題材也不如它宏大的小文藝片。拿就近的例子來說,同為奧斯卡最佳電影,在挖掘人性方面,《逃離德黑蘭》和《海邊的曼徹斯特》完全不是一個量級。
在本片中,導演本阿弗萊克使用了各種型別電影中的常見設定:為國家犧牲小我幸福的特工,配離婚的妻子和過生日永遠見不到父親的孩子 ; 兩個妙趣橫生,負責為電影增添歡樂氛圍的性格奇怪的配角 ; 以及一堆分不清誰是誰,只知道他們在負責阻礙主角的豬隊友上司。這些角色在電影中各司其職,有的負責新增溫情,有的負責增加笑料,他們無疑為電影增光添彩,但卻無法給人留下深刻清晰的記憶,甚至包括主角本人也難以從好萊塢無數個特工形象中脫穎而出。
要了解《逃離德黑蘭》這樣的歷史電影,就不能離開它的歷史背景。《逃離德黑蘭》所記錄的伊朗人質危機事件是美國曆史上影響最深遠的外交事件之一,這場人質危機嚴重打擊了當年的美國外交的自尊心,使得美伊關係達到當時的歷史最低谷,甚至還間接導致了當時的總統卡特競選連任失敗(卡特從各方面努力了一年多才完全救出所有被俘人員,被批行動遲緩)。不可一世的美華人怎麼也沒想到,自己竟然也有被中東小國攻佔大使館,外交官被扣押長達一年半的一天。
電影《逃離德黑蘭》在拍攝時做到了最大限度上的還原,焚燒美國國旗和翻門進入大使館的鏡頭都是嚴格按照當年的老照片進行拍攝,伊朗街頭暴亂四起的場景與美國國內囂張而憤怒的情形都被真實再現。當年的老特工門德茲被請來做電影顧問,使影片的細節部分更加真實。所有的這些還原工作全部得到了認可,經歷過當年事件的美國觀眾一下就能回到當年的氛圍中。這部電影的節奏也把握得極好。如同所有那些你早已知道結局的電影一樣,《逃離德黑蘭》採用的是十分常見的遭遇,各種險情各種不順,最後大獲全勝的敘事手法。本阿弗萊克對於電影的節奏把控能力之強,使得本來只需一個半小時就能拍完的電影,在加入了更多的虛構成份而變成兩小時後,仍然不使人生厭,每一個小情節都能各得其所,儘管它們並不是完全真實的。這部電影最值得稱道的一點,是它極力用客觀的角度去看待歷史。電影一開始就交代了人質事件的背景,所以當大使館被攻破的時候,很多觀眾會覺得這是美國咎由自取而不是伊朗單方面作妖。而這也是導演最想表達的:國際政治中沒有單純的劊子手,也沒有單純的受害人。以上,都是這部電影的優點,不過這部電影能夠獲獎的最最關鍵的原因,還是因為它的上映時間夠巧。這部電影上映於2012年10月,恰逢9.11美駐班加西領館遭襲事件。又是一場來自中東伊斯蘭世界的恐怖襲擊,又是駐外大使遭襲,無法理解自己為何成為全伊斯蘭國家公敵的美華人再度陷入恐慌與憤怒之中。在美駐班加西領館遭襲事件中,遭遇攻擊的不止一個大使館,從利比亞到埃及,反美浪潮一夜之間席捲中東,而《逃離德黑蘭》的上映,無疑為全美端上了一碗紅棗安神湯,彷彿在暗暗提醒著人們,這樣的事情大家過去也經歷過,過去不是完美解決了嗎,如今也會有好結果的。
逃離德黑蘭
這是一部本應被載入史冊,現在卻變成史冊裡可有可無的一張活頁的電影。如果把電影與文學對等,《逃離德黑蘭》完全同它的劇本來源一樣,是一篇上好的新聞報道,但也僅僅停留在新聞報道,而無法再更深哪怕一步。它的思想深度比不上許多成本遠小於它,題材也不如它宏大的小文藝片。拿就近的例子來說,同為奧斯卡最佳電影,在挖掘人性方面,《逃離德黑蘭》和《海邊的曼徹斯特》完全不是一個量級。
在本片中,導演本阿弗萊克使用了各種型別電影中的常見設定:為國家犧牲小我幸福的特工,配離婚的妻子和過生日永遠見不到父親的孩子 ; 兩個妙趣橫生,負責為電影增添歡樂氛圍的性格奇怪的配角 ; 以及一堆分不清誰是誰,只知道他們在負責阻礙主角的豬隊友上司。這些角色在電影中各司其職,有的負責新增溫情,有的負責增加笑料,他們無疑為電影增光添彩,但卻無法給人留下深刻清晰的記憶,甚至包括主角本人也難以從好萊塢無數個特工形象中脫穎而出。
要了解《逃離德黑蘭》這樣的歷史電影,就不能離開它的歷史背景。《逃離德黑蘭》所記錄的伊朗人質危機事件是美國曆史上影響最深遠的外交事件之一,這場人質危機嚴重打擊了當年的美國外交的自尊心,使得美伊關係達到當時的歷史最低谷,甚至還間接導致了當時的總統卡特競選連任失敗(卡特從各方面努力了一年多才完全救出所有被俘人員,被批行動遲緩)。不可一世的美華人怎麼也沒想到,自己竟然也有被中東小國攻佔大使館,外交官被扣押長達一年半的一天。
電影《逃離德黑蘭》在拍攝時做到了最大限度上的還原,焚燒美國國旗和翻門進入大使館的鏡頭都是嚴格按照當年的老照片進行拍攝,伊朗街頭暴亂四起的場景與美國國內囂張而憤怒的情形都被真實再現。當年的老特工門德茲被請來做電影顧問,使影片的細節部分更加真實。所有的這些還原工作全部得到了認可,經歷過當年事件的美國觀眾一下就能回到當年的氛圍中。這部電影的節奏也把握得極好。如同所有那些你早已知道結局的電影一樣,《逃離德黑蘭》採用的是十分常見的遭遇,各種險情各種不順,最後大獲全勝的敘事手法。本阿弗萊克對於電影的節奏把控能力之強,使得本來只需一個半小時就能拍完的電影,在加入了更多的虛構成份而變成兩小時後,仍然不使人生厭,每一個小情節都能各得其所,儘管它們並不是完全真實的。這部電影最值得稱道的一點,是它極力用客觀的角度去看待歷史。電影一開始就交代了人質事件的背景,所以當大使館被攻破的時候,很多觀眾會覺得這是美國咎由自取而不是伊朗單方面作妖。而這也是導演最想表達的:國際政治中沒有單純的劊子手,也沒有單純的受害人。以上,都是這部電影的優點,不過這部電影能夠獲獎的最最關鍵的原因,還是因為它的上映時間夠巧。這部電影上映於2012年10月,恰逢9.11美駐班加西領館遭襲事件。又是一場來自中東伊斯蘭世界的恐怖襲擊,又是駐外大使遭襲,無法理解自己為何成為全伊斯蘭國家公敵的美華人再度陷入恐慌與憤怒之中。在美駐班加西領館遭襲事件中,遭遇攻擊的不止一個大使館,從利比亞到埃及,反美浪潮一夜之間席捲中東,而《逃離德黑蘭》的上映,無疑為全美端上了一碗紅棗安神湯,彷彿在暗暗提醒著人們,這樣的事情大家過去也經歷過,過去不是完美解決了嗎,如今也會有好結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