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茯苓個、茯苓皮、茯苓塊、赤茯苓、白茯苓
【鑑別】(1) 本品粉末灰白色。不規則顆粒狀團塊及分枝狀團塊無色,遇水合氯醛液漸溶化。菌絲無色或淡棕色,細長,稍彎曲,有分枝,直徑3~8μm,少數至16μm。
(2) 取本品粉末1g,加丙酮10ml,加熱迴流10分鐘,濾過,濾液蒸乾,殘渣加冰醋酸1ml 使溶解,再加硫酸1 滴,顯淡紅色,後變為淡褐色。
(3) 取茯苓片或粉末少量,加碘化鉀碘試液1 滴,顯深紅色。
【炮製】取茯苓個,浸泡,洗淨,潤後稍蒸,及時切取皮和塊或切厚片,曬乾。
【性味】甘、淡,平。
【歸經】歸心、肺、脾、腎經。
【功能主治】利水滲溼,健脾寧心。用於水腫尿少,痰飲眩悸,脾虛食少,便溏洩瀉,心神不安,驚悸失眠。
【用法用量】 9~15g。
【備註】(1)如偏於寒溼者,可與桂枝、白朮等配伍;偏於溼熱者,可與豬苓、澤瀉等配伍;屬於脾氣虛者,可與黨參、黃耆、白朮等配伍;屬虛寒者,還可配附子、白朮等同用。對於脾虛運化失常所致洩瀉、帶下,應用茯苓有標本兼顧之效,常與黨參、白朮、山藥等配伍。可用為補肺脾,治氣虛之輔佐藥。對於脾虛不能運化水溼,停聚化生痰飲之症,可用半夏、陳皮同用,也可配桂枝、白朮同用。治痰溼入絡、肩酸背痛,可配半夏、枳殼同用。用於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症,常與人參、遠志、酸棗仁等配伍。
【別名】茯苓個、茯苓皮、茯苓塊、赤茯苓、白茯苓
【鑑別】(1) 本品粉末灰白色。不規則顆粒狀團塊及分枝狀團塊無色,遇水合氯醛液漸溶化。菌絲無色或淡棕色,細長,稍彎曲,有分枝,直徑3~8μm,少數至16μm。
(2) 取本品粉末1g,加丙酮10ml,加熱迴流10分鐘,濾過,濾液蒸乾,殘渣加冰醋酸1ml 使溶解,再加硫酸1 滴,顯淡紅色,後變為淡褐色。
(3) 取茯苓片或粉末少量,加碘化鉀碘試液1 滴,顯深紅色。
【炮製】取茯苓個,浸泡,洗淨,潤後稍蒸,及時切取皮和塊或切厚片,曬乾。
【性味】甘、淡,平。
【歸經】歸心、肺、脾、腎經。
【功能主治】利水滲溼,健脾寧心。用於水腫尿少,痰飲眩悸,脾虛食少,便溏洩瀉,心神不安,驚悸失眠。
【用法用量】 9~15g。
【備註】(1)如偏於寒溼者,可與桂枝、白朮等配伍;偏於溼熱者,可與豬苓、澤瀉等配伍;屬於脾氣虛者,可與黨參、黃耆、白朮等配伍;屬虛寒者,還可配附子、白朮等同用。對於脾虛運化失常所致洩瀉、帶下,應用茯苓有標本兼顧之效,常與黨參、白朮、山藥等配伍。可用為補肺脾,治氣虛之輔佐藥。對於脾虛不能運化水溼,停聚化生痰飲之症,可用半夏、陳皮同用,也可配桂枝、白朮同用。治痰溼入絡、肩酸背痛,可配半夏、枳殼同用。用於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症,常與人參、遠志、酸棗仁等配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