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957541783376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出自春秋時期輔佐齊桓公成為第一霸主的管仲之口,在《管子—牧民》的原文裡是“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意思是糧倉中堆滿了糧食,人們能吃飽穿暖,不會挨餓受凍,然後才會學習禮儀,產生氣節和榮辱觀。

    管仲(約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諡敬,潁上(今安徽潁上縣)人。中國古代著名的經濟學家、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春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周穆王的後代。

    齊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98年),開始輔佐公子糾。齊桓公元年(公元前685年),得到鮑叔牙推薦,擔任國相,並被尊稱為“仲父”。任職期間,對內大興改革、富國強兵。對外尊王攘夷,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首。

    齊桓公四十一年(公元前645年),病逝。後世尊稱為“管子”,譽為“法家先驅”、“聖人之師”、“華夏文明保護者”、“華夏第一相“。

  • 2 # 新手52448717

    摘自《管子·牧民》

    解釋:糧食富裕,人們就知道禮節;衣食豐足,人們就懂得榮辱。管子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政治家 、軍事家、道法家。集中體現於《管子》一書。是書篇幅宏偉,內容複雜,思想豐富。如《牧民》、《形勢》等篇講霸政法術;《侈靡》、《治國》等篇論經濟生產,此亦為《管子》精華,可謂齊國稱霸的經濟政策;《七法》、《兵法》等篇言兵法;《宙合》、《樞言》等篇談哲學及陰陽五行等;其餘如《大匡》、《小匡》、《戒》、《弟子職》、《封禪》等為雜說。《管子》是研究中國古代特別是先秦學術文化思想的重要典籍。

  • 3 # 使用者9244553858445

    “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的出處該作者介紹

    糧倉充實了,人民才懂的做人的禮節;衣食豐足了,人們才知道榮譽和恥辱。

    兩千六百多年前,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第一霸主的大政治家管仲說過這樣一段話:“王者以民為天,民以食為天,能知天之天者,斯可矣。”在管仲的治理下,當時的齊國經濟得到了傲視其它各路諸候的飛快發展,為齊桓霸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民以食為天”也成為了一句流傳千古的名言,特別是在饑荒的年代,這句名言有很強的現實意義。而在改革開放幾十年之後,飢餓與窮困逐漸離我們遠去,“民以食為天”的現實意義也隨之減弱。

    漢朝司馬遷在寫《史記—貨殖列傳》時引用了管仲的另一段話:“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在如今的形勢之下,管仲這段有關經濟發展與精神文明建設的論述再次受到關注。有人面對社會上出現的許多怪現象與不良風氣發出了“倉廩實未必知禮節,衣食足未必知榮辱”的感嘆。

    在《管子—牧民》的原文裡,這句話是“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史記》在引用的過程中改動了一個字:“則”改成了“而”。古人惜墨如金,用詞審慎,我們不要小看這個改動,這裡面大有文章。

  • 4 # 使用者9084717380411

    出處:《管子—牧民》。

    原文: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

    《管子》是託名管仲的一部論文集。不是一人一時之筆,也不是一家一派之言。管仲的繼承者、學生,收編、記錄管仲生前思想、言論的總集。於戰國初年齊都臨淄稷下學宮編撰成書。原書564篇,除去重複的478篇,實為86篇。漢劉向編定八十六篇,後亡佚十篇,故今本《管子》僅七十六篇。

  • 5 # 尊時守道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出自《管子·牧民》,作者司馬遷。

    作者介紹

    司馬遷(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西漢史學家、散文家。

    司馬遷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漫遊各地,瞭解風俗,採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歷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隨著李盈瑩的橫空出世,張常寧的地位是否會很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