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微笑依然小菊

    異常心理即不同於常規的心理表現,如果沒有達到心理疾病範疇。每個人都會有自己不同的判斷標準。嚴格說來,如果所謂的異常心理沒有影響其個人生活或工作,也不影響其社會功能,不能說是異常心理!

  • 2 # Andy

    (一)醫學標準

    在這種標準下,精神障礙是軀體疾病。如果一個人的某種心理或行為被疑為有病,就必須找到它的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變化的根據,在此基礎上認定此人有精神障礙;其心理或行為表現,則被視為疾病的症狀,其產生原因則歸結為腦功能失調。

    這一標準為臨床醫師們廣泛採用。他們深信,有精神障礙的人的腦部,應當有病理過程存在。有些目前未能發現明顯病理改變的精神障礙,可能在將來會發現,病人的大腦中,已發生了精細的分子水平上的變化。這種病理變化,才是區分心理正常與心理異常的可靠根據。醫學標準將精神障礙納入了醫學範疇,這種做法對精神障礙的研究,曾經作出過重大貢獻。

    (二)統計學標準

    在普通人群中,人們的心理特徵,在統計學上服從正態分佈。這樣,一個人的心理正常或異常,就可根據其偏離平均值的程度來決定。以統計資料為依據,確定正常與異常的界限,多以心理測驗為工具。

    統計學標準提供了心理特徵的量化資料,其操作簡便易行,便於比較,因此,受到很多人歡迎。但是,這種標準也存在一些明顯的缺陷,例如,智力超常或有非凡創造力的人在人群中是極少數,但很少被人認為是病態;再者,有些心理特徵和行為也不一定服從正態分佈,而且心理測量的內容同樣受社會文化的制約。所以,統計學標準的普遍性也只是相對的。

    (三)內省經驗標準

    內省經驗涵蓋兩個方面:一是病人的內省經驗,如病人自己覺得有焦慮、抑鬱或說不出明顯原因的不舒適感,自己覺得不能控制自己的行為,等等。二是觀察者的內省經驗,如觀察者把被觀察的行為與自己以往經驗相比較,從而對被觀察者做出心理正常還是異常的判斷。

    這種判斷具有很大的主觀性,不同的觀察者有各自的經驗,所以評定行為的標準也就各不相同。當然,如果觀察者統統接受同一種專業訓練,那麼,對同一種行為,觀察者們也能形成大致相近的看法,甚至對許多精神障礙仍可取得共識,但對某些少見的行為,仍可能有分歧,甚至意見截然相反。

    (四)社會適應標準

    在正常情況下,人能夠維持生理和心理活動的穩定狀態,能依照社會生活的需要,適應環境和改造環境。因此,正常人的行為符合社會的準則,能根據社會要求和道德規範行事,這時,我們說他的行為是一種社會適應性行為。如果由於器質的或功能的缺陷,使得某個人的社會行為能力受損,不能按照社會認可的方式行事,那麼,我們就認為此人有精神障礙。這一判斷,是將此人的行為與社會行為相比較之後得出的。

  • 3 # 櫻花落海洋123

    根據異常心理的定義:

    ①功能性損傷:知情意等功能的損傷;

    ②痛苦:很多心理疾病的判斷標準;

    ④障礙性行為:不被文化所允許的行為。

    判斷心理異常的四標準:

    ①醫學標準:將心理疾病與生理疾病同等對待,但是目前還有很多心理疾病沒有找到相應的病理特徵;

    ②統計學標準:人的行為符合正態規律,而異常行為即屬於小機率事件;

    ④經驗標準:諮詢師將自己的經驗與患者的經驗進行對比,如果不符即異常,主觀性較大。

    判斷心理異常的三原則:

    ①主客觀世界相統一原則:正常情況下人的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應該是相同的;

    ②心理與行為的統一性原則:一個人的認知、體驗、情感、意志行為在自身是一個完整的、協調一致的統一體;

    判斷心理異常的五個角度:包括精神分析角度,人類文化學角度,心理動力學角度,認知心理學角度,統計學角度,詳見《變態心理學》第一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冬季時,幼樹因噴過高濃度的硫酸銅而掉光了葉子,會出現死苗的情況嗎?未來還能長出新的枝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