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見》清代:袁枚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譯文: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嘹亮的歌聲在林中迴盪。忽然想要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就馬上停止唱歌,一聲不響地站立在樹旁。註釋:①牧童:指放牛的孩子。②振:振盪;迴盪。說明牧童的歌聲嘹亮。③林樾(yuè):指道旁成陰的樹。④欲:想要。⑤捕:捉。⑥鳴:叫。⑦立:站立。解析:這首詩透過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生活的描寫,直接抒發生活的感受,看似閒情逸致,實則寄託情思。同時這首詩不顧及格律,活潑自由,語言淺顯明瞭,形象自然生動。綜觀全詩,它所描繪的和平、寧靜和優美如畫的田園風光,所刻劃的活潑、自在和天真無邪的牧童形象,表現了詩人的一種“真性情”。詩人曾經說過 “詩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毋庸諱言,詩所描繪、所刻劃的,正是詩人畢生追求的境界,也正是他所一再強調的“真性情”。
www.sogushiwen.org
《所見》清代:袁枚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譯文: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嘹亮的歌聲在林中迴盪。忽然想要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就馬上停止唱歌,一聲不響地站立在樹旁。註釋:①牧童:指放牛的孩子。②振:振盪;迴盪。說明牧童的歌聲嘹亮。③林樾(yuè):指道旁成陰的樹。④欲:想要。⑤捕:捉。⑥鳴:叫。⑦立:站立。解析:這首詩透過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生活的描寫,直接抒發生活的感受,看似閒情逸致,實則寄託情思。同時這首詩不顧及格律,活潑自由,語言淺顯明瞭,形象自然生動。綜觀全詩,它所描繪的和平、寧靜和優美如畫的田園風光,所刻劃的活潑、自在和天真無邪的牧童形象,表現了詩人的一種“真性情”。詩人曾經說過 “詩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毋庸諱言,詩所描繪、所刻劃的,正是詩人畢生追求的境界,也正是他所一再強調的“真性情”。
作者簡介:袁枚(公元1716年一公元1797年),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倉山居士、隨園主人、隨園老人。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詩人、散文家。乾隆四年進士,歷任溧水、江寧等縣知縣,有政績,四十歲即告歸。在江寧小倉山下築隨園,吟詠其中。廣收弟子,提倡婦女學文,女弟子尤眾。是乾嘉時期代表詩人之一,與趙翼、蔣士銓合稱“乾隆三大家”。其文自成一家,與紀曉嵐齊名,時稱“南袁北紀”。有《小倉山房集》《隨園詩話》等。參考資料古詩文網:www.sogushiwe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