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街味道

    問題:欣賞唐詩三百首中,張九齡的望月懷遠,需要注意什麼?

    前言

    好像沒有什麼特別要注意的,就是一首普通的五言律詩,《望月懷遠》全詩如下: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這首詩的釋義很容易找到,老街說下閱讀古詩詞需要注意的小知識。

    一、入聲字 今古韻不同的現象。

    《望月懷遠》是一首標準的五言律詩,每一句都嚴格合律。因此我們會發現,按照普通話的平仄來看,有幾句似乎是出律的。

    竟夕起相思。滅燭憐光滿。

    這兩句的句式是: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問題出在夕、燭這兩個字,一個一聲,一個二聲。但是這兩個字在古韻中都是入聲字,屬於仄聲,【夕:十一陌】、【燭:二沃】 。

    因為這兩個字,出在平仄嚴格的位置,因此我們比較好判斷,他們一定是仄聲字。

    夕、燭,這兩個都是仄聲,因此這兩句黏連無誤:竟夕起相思。滅燭憐光滿。沒有犯失粘的問題。

    但是有個字,因為出在平仄不拘的位置,就不太好判斷了。

    二、不、覺,是平聲還是仄聲?

    1、覺

    披衣覺露滋。

    平平中仄平,第三個字可平可仄,所以這首中“覺”不太引人注意。感覺知覺的覺,在普通話中是二聲jué,但是在古韻中是入聲,入聲三覺[知覺],也是仄聲。

    覺是多音字,還有一個常用的在 去聲十九效[寤也],睡覺的意思,這和今天的音義差不多, jiào。

    也就是說,覺,這個字在詩詞中,都是仄聲,沒有平聲。

    2、不

    不堪盈手贈,中平平仄平.。

    雖然第一個字平仄不拘,但是這裡的不是仄聲,在入聲【五物】韻部。不,在動詞形容詞前面表示否定,都是仄聲字。

    例如:獨守孤城死不降;自去自來人不知;相似令教人不疑。

    不,也有平聲,在平聲的【尤】部,與【有】韻部中的"否"通。這個“不”,常常用一句話的最後一個字,表示“否”的意思,但是用作平聲。

    座主登庸歸鳳闕,門生批詔立鰲頭。玉堂舊閣多珍玩,可作西齋潤筆不。

    《出真州 其六》 宋·文天祥:

    天地沉沉夜泝舟,鬼神未覺走何州。明朝遣間應無是,莫恐元戎逐客不。

    三、情人怨遙夜 錦鯉翻波用在第幾句?

    熟悉格律詩的朋友,都知道這句是錦鯉翻波:平平仄平仄,這是平平平仄仄的變格,是律句常見的句式。

    不過,有些朋友常常說,這種句式只用在倒數第二句。其實不然,在第1、3、5、7句都可以見到,這首詩中張九齡不就是用到了第三句嗎?

    例如唐朝劉希夷的五律《覽鏡》就分別用在了第一句和第五句:

    青樓掛明鏡,臨照不勝悲。白髮今如此,人生能幾時。

    秋風下山路,明月上春期。嘆息君恩盡,容顏不可思。

    青樓掛明鏡,秋風下山路,都是平平仄平仄。

    馬戴 (唐)的《落日悵望》,也分別用在了第一句和第五句:

    孤雲與歸鳥,千里片時間。念我一何滯,辭家久未還。微陽下喬木,遠色隱秋山。臨水不敢照,恐驚平昔顏。

    結束語

    張九齡是開元時期,唐玄宗的明相,他在唐中宗李顯景龍初年(707年)進士及第。從張九齡的作品中,可以看出這個時期的格律詩已經很成熟了,五言排律甚至成為試帖詩的主要詩體。

    據說這首《望月懷遠》寫於開元二十五年(737年)張九齡遭貶荊州長史以後,三年以後張九齡就去世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平時在家做什麼運動可以長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