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進行刻板行為干預
刻板行為大致分為自我刺激和保持不變兩種。
1、自我刺激常有:轉圈,自言自語,開關門,坐電梯,碼東西,看旋轉物,自傷等等。
2、保持不變常有:不肯改變路徑,不肯改變東西擺放的位置,偏食,觸覺敏感,聽覺敏感,場所恐懼,不肯碰自己,害怕坐鞦韆等,這些是源於對陌生事物的恐懼,是保持不變的表現。
一、自我刺激的行為
常見的可以把自我刺激行為分為三種:
①利用自己的五官或身體部分來獲得感官刺激
例如:斜線、自我旋轉、甩手、用手指在空氣中亂畫等。
隨此之外,凝視著物件,如:地板上的線條,也是常見的自我刺激行為。
②運用物件來刺激感官
例如:不停轉動器皿、玩具車的車輪等。
例如:要穿固定顏色的衣服、手握物件、排列物件、堅持固定的常規(甚至要堅持自己執行每一程式)、重複同一個話題等。
孩子們的這些行為的目的是為了獲得感官刺激, 家長在日常生活中處理孩子這些行為時,會採用懲罰、責罵、不理睬等方法。
但是會發現效果並不好,而且有些孩子可能會有更加和惡化的跡象。
原因很簡單:孩子透過作這些行為得來的感官刺激很有獎勵性,家長的懲罰和不理睬正可以讓孩子盡情做這些不適當的行為。
所以我們在面對孩子自我刺激的行為時我們要做到下面三個方面:
第一步
每當孩子作出自我刺激行為時,可以選擇以手勢、輕按孩子的部分身體,甚至全身、以及暫停孩子的活動(例:轉動杯子),目的是要立即消除孩子透過作這些行為而得到的感官刺激快感,因此,越快停止,孩子得到快感的時間就會越短。
如果可以的話,家長應該以提供最少的肢體動作/輔助來制止行為,因為我們是希望孩子懂得自我剋制自身的行為,所以家長提供越少肢體輔助,將來要拿掉就可以相對地快和容易。如果孩子是利用物件來獲得感官刺激的話,處理方法比較簡單,只要把物件拿走就可以了。
第二步
利用獎勵來鼓勵孩子剋制自己的行為。熟悉代幣制度運用法的家長和孩子可以利用代幣來作獎勵。否則,家長可以手握獎勵(例:孩子喜愛的零食、平板計算機等)。
特別是在干預初期,孩子能保持克制行為的時間非常短,所以,家長要把握時機,獎勵過程要快和直接;
同時,表揚孩子時用簡明的語言,使孩子知道適當的行為,例如:手乖、安靜等,使孩子能連繫剋制自我刺激行為和獎勵的關係。
第三步
當孩子開始懂得自我剋制後,你便可以逐步加入教導替代技巧或其他課程。
假設我要教導孩子玩拼圖來替代他甩手的行為,我會逐漸把教學加入訓練中,例如:孩子要收集6個代幣才可換得獎勵的話,我會以首個至3/4個代幣去鼓勵孩子剋制自己的自我刺激行為,然後,利用剩餘需要收集的代幣來要求孩子玩一塊拼圖。
在孩子完成指令,並表現自我剋制時給予代幣。家長可以因應孩子的表現而調教代幣的數目。
二、保持不變的行為
我們所見到的偏食,觸覺敏感,聽覺敏感,場所恐懼等等大人覺得匪夷所思的行為,除了一部分孩子真的是由於生理原因引起的問題,其實大部分都是孩子缺乏安全性的表現。
只有自己熟悉的才是最安全的,所有陌生的東西(食物,手感,聲音,場所,等等)都是不安全的,要加以排斥。
對於此類行為常用的是暴露療法和小步驟。兩種療法入手不同,但效果沒有什麼分別,可以根據行為的特性選擇前者或後者。
暴露療法
暴露療法是把孩子直接放在引起恐懼的環境下,讓孩子體會到自己的恐懼其實毫無道理,根本就沒有什麼可怕的東西,以後就不會再害怕了。
怎樣進行刻板行為干預
刻板行為大致分為自我刺激和保持不變兩種。
1、自我刺激常有:轉圈,自言自語,開關門,坐電梯,碼東西,看旋轉物,自傷等等。
2、保持不變常有:不肯改變路徑,不肯改變東西擺放的位置,偏食,觸覺敏感,聽覺敏感,場所恐懼,不肯碰自己,害怕坐鞦韆等,這些是源於對陌生事物的恐懼,是保持不變的表現。
一、自我刺激的行為
常見的可以把自我刺激行為分為三種:
①利用自己的五官或身體部分來獲得感官刺激
例如:斜線、自我旋轉、甩手、用手指在空氣中亂畫等。
隨此之外,凝視著物件,如:地板上的線條,也是常見的自我刺激行為。
②運用物件來刺激感官
例如:不停轉動器皿、玩具車的車輪等。
例如:要穿固定顏色的衣服、手握物件、排列物件、堅持固定的常規(甚至要堅持自己執行每一程式)、重複同一個話題等。
孩子們的這些行為的目的是為了獲得感官刺激, 家長在日常生活中處理孩子這些行為時,會採用懲罰、責罵、不理睬等方法。
但是會發現效果並不好,而且有些孩子可能會有更加和惡化的跡象。
原因很簡單:孩子透過作這些行為得來的感官刺激很有獎勵性,家長的懲罰和不理睬正可以讓孩子盡情做這些不適當的行為。
所以我們在面對孩子自我刺激的行為時我們要做到下面三個方面:
第一步
每當孩子作出自我刺激行為時,可以選擇以手勢、輕按孩子的部分身體,甚至全身、以及暫停孩子的活動(例:轉動杯子),目的是要立即消除孩子透過作這些行為而得到的感官刺激快感,因此,越快停止,孩子得到快感的時間就會越短。
如果可以的話,家長應該以提供最少的肢體動作/輔助來制止行為,因為我們是希望孩子懂得自我剋制自身的行為,所以家長提供越少肢體輔助,將來要拿掉就可以相對地快和容易。如果孩子是利用物件來獲得感官刺激的話,處理方法比較簡單,只要把物件拿走就可以了。
第二步
利用獎勵來鼓勵孩子剋制自己的行為。熟悉代幣制度運用法的家長和孩子可以利用代幣來作獎勵。否則,家長可以手握獎勵(例:孩子喜愛的零食、平板計算機等)。
特別是在干預初期,孩子能保持克制行為的時間非常短,所以,家長要把握時機,獎勵過程要快和直接;
同時,表揚孩子時用簡明的語言,使孩子知道適當的行為,例如:手乖、安靜等,使孩子能連繫剋制自我刺激行為和獎勵的關係。
第三步
當孩子開始懂得自我剋制後,你便可以逐步加入教導替代技巧或其他課程。
假設我要教導孩子玩拼圖來替代他甩手的行為,我會逐漸把教學加入訓練中,例如:孩子要收集6個代幣才可換得獎勵的話,我會以首個至3/4個代幣去鼓勵孩子剋制自己的自我刺激行為,然後,利用剩餘需要收集的代幣來要求孩子玩一塊拼圖。
在孩子完成指令,並表現自我剋制時給予代幣。家長可以因應孩子的表現而調教代幣的數目。
二、保持不變的行為
我們所見到的偏食,觸覺敏感,聽覺敏感,場所恐懼等等大人覺得匪夷所思的行為,除了一部分孩子真的是由於生理原因引起的問題,其實大部分都是孩子缺乏安全性的表現。
只有自己熟悉的才是最安全的,所有陌生的東西(食物,手感,聲音,場所,等等)都是不安全的,要加以排斥。
對於此類行為常用的是暴露療法和小步驟。兩種療法入手不同,但效果沒有什麼分別,可以根據行為的特性選擇前者或後者。
暴露療法
暴露療法是把孩子直接放在引起恐懼的環境下,讓孩子體會到自己的恐懼其實毫無道理,根本就沒有什麼可怕的東西,以後就不會再害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