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許約
-
2 # 乾造價的
拿甲午中日戰爭來說,我們先看下甲午中日戰爭的一些資料:
清朝陸軍總兵力達96萬人,而日軍總兵力為24萬人,清軍一線戰場實際參戰部隊主要以淮軍為主,只有十餘萬人(有說法是最多20萬人),實際參戰兵力可能還不如日軍(17萬人)。
在整個甲午戰爭中,日本海軍只被擊沉了區區一艘魚雷艇,而北洋海軍全軍覆 沒,或擊沉,或自沉,或被俘(共14艘)。
在中日黃海海戰中,北洋水師損失5艘軍艦,而日軍被擊沉軍艦數為0。在中國方面,參戰軍艦為10艘,經遠、致遠、超勇三艘船被擊沉,揚威、廣甲自爆沉沒;日軍參戰軍艦為12艘,雖無沉沒,但數艘軍艦受創。
清政府為什麼打不過日軍呢?
1:清軍身體素質差,吸食鴉片,再加上營養不良。(妄自猜測)
2:清軍武器不先進,當時慈禧辦六十大壽挪用的是軍費,北洋軍沒有添置新型軍艦,炮彈數量也不充足,清軍艦射速慢,航行速度慢
3:領導層錯誤指揮,由於配置不先進,炮彈數量不足,當時李鴻章建議固守海灣以逸待勞,以守為攻。大學士翁同龢建議光緒出擊迎敵。最後光緒採納自己老師的意見,向水師降職主動出擊,尋找日軍決戰,然慘敗
4:清軍缺少信仰:日軍軍國主義武士道精神,對天皇崇拜至極,清軍吸食鴉片,貪汙軍費
-
3 # 不沉的經遠
就數量的比較,甲午戰爭時,日軍陸軍共動員的240616人,實際到戰爭結束,投入了大約17萬人。清軍全國範圍內,大約是20萬的八旗,5、60萬的綠營,但是已經腐朽不堪,勉強可做地方維持治安之用,全無作戰能力,可以忽略不計。實際可用主要是各地練軍和勇營,甲午戰爭爆發前,中國各省練、勇兩軍人數349700人。戰時各地方督撫又緊急招募了一些,由於缺乏統一統計,新招募的部隊數量總數並無定論,在遼東和山東兩個主戰場,募集的新軍大約各是1萬多人。
如果單純比較數字,清軍確實比日軍略多一些。但是清軍戰前也是分散各地駐防,當時國內又缺乏鐵路,機動不便,加上清軍的後勤體系還是非常原始的糧臺製度,所以實際投入戰場的部隊很有限,好幾次關鍵戰鬥清軍實際處於劣勢,比如平壤之戰清軍是1.3萬,日軍是2萬,日軍擁有兵力優勢。
從裝備角度比較,清軍的裝備也很混雜,從現代步槍到冷兵器一應俱全。清軍的火炮也是根據太平天國戰爭時期的經驗,以輕便的小口徑火炮為主,這嚴重限制了清軍的火力輸出。
而日軍的單發步槍雖然不如清軍的連發槍,但是總體水平和清軍平均水準相當,而且口徑統一,便於後勤補給,同時日軍的炮兵部隊已經向西方學習,統一裝備了75毫米火炮,炮兵火力遠超過清軍,比如平壤戰役時日軍的60門75毫米火炮輕鬆的壓倒了清軍的18門75毫米火炮。
在指揮上,日本已經完成近代化的改革,軍隊建立了參謀體系,統一制定戰略、統一指揮。而清軍則甚至連統一指揮都做不到,沒有統一的司令部進行戰略制定、協調,各地部隊甚至需要自己設立糧臺,友軍之間調撥有事需要耗費大量筆墨官司。在戰場上還出現過地方官員為保護本地利益,將部隊調離戰場的事情。
雙方軍官對於現代戰爭的認識也完全不同。清軍基本還是老一套戰術,所以即使有限幾次兵力優勢的戰役,也不能有效發揮作用,白白在正面陣地上消耗兵力和士氣,最後一無所獲。
而比較士兵的訓練和戰鬥意志,清軍還是募兵制,當兵不過是一種謀生職業,缺乏為國家為榮譽而戰的概念,出征時有很多士兵畏懼上戰場而痛哭流涕。除少數部隊外,訓練也嚴重不足。特別是新招募的部隊,連槍都不大會用,沒有任何戰鬥力可言。
所以清軍最後失敗也就不奇怪了。
回覆列表
清朝的軍隊數量的確比日本多。甲午中日戰爭清朝的軍隊有63萬人,而日本只有24萬人。
清朝後期政治腐敗,軍隊人員素質差,武器水平落後,八旗子弟兵貪生怕死,再加上沒有百姓的支援,戰爭往往都是失敗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