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茶習慣變遷
茶在我們華人的歷史裡時間很長,據說是神農嘗百草時,就發現了茶葉。當時的茶葉還是作為藥物來看待的。茶葉清苦生澀,但有回甘,嚼食茶葉,能改善肚腹的不適,後來茶就像蔬菜一樣,經常上餐桌了。這種習慣在今天的雲南產茶地區還有,新摘的嫩葉子清洗一下,拌上調料就當冷盤吃了。
看古茶樹,和今天的茶園
日式的抹茶做到點心裡,其實也是這種習俗的傳承。
在唐朝和唐以前,比如南北朝,飲茶是件雅事,是與飲酒類似的活動,主要是貴族和富裕的人家才有的,或者聚會時的活動。那個時候的茶不是沖泡的,而是煮的,煮好以後還要放點鹽。煮茶在現在的邊遠地區,少數民族地區還是常規喝茶方式。
除了煮茶,還有別的喝法,比如茶粉做的茶粥,就是日本現在的抹茶方式。
貴族們的飲茶當然有專門的茶具,專門的小茶爐,還有專門茶役伺候著。這些習慣在今天的日式茶道中可以看到痕跡。
今天的飲茶習慣是明朝的習慣,主要是開國皇帝朱元璋推廣的。朱元璋是窮人出身,沒有貴族的飲茶習慣,他也看不上貴族們飲茶的繁雜步驟和規矩。當時民間下層人飲茶,就是簡單用開水一泡就完了。朱元璋不僅自己不煮茶,也禁止官員和上流社會煮茶。所以,從明朝開始,我們逐漸變成了泡茶了。對於邊遠地區,這種飲茶習慣推廣不到,於是也就沒有太大的改變。
唐朝貴族喝的茶,習慣象今天的黑茶,但不會是今天的黑茶,貴族的品質還是不一樣的。今天的黑茶主要是往牧區供應的,面向普通牧民。
同樣,朱元璋當皇帝以前的綠茶,也不是今天的綠茶,畢竟老百姓沒有那種高消費的能力。
如果茶葉是泡著喝的,那麼原來的製茶方式就不合適了,茶農茶商們就需要調整製茶工藝,來適應這種風尚的改變,那麼綠茶開始了高階化。所以,朱元璋之後才有了今天的毛尖、明前,到了乾隆年間,才有了碧螺春。相反,黑茶反而退出漢族核心地區。
蒙古族的入侵,對很多民族都是巨大打擊,包括漢族。如果關心文化歷史變化,我們漢文化在元朝是個萎縮階段,到了明朝才又一次復興,但與宋朝就有了很多的不同了。
唐詩宋詞,都是上流社會主導的流行文化,但元曲則是下里巴人的流行文化。唐宋的建築、繪畫、書法、音樂,一般總能體現宏觀大氣上檔次的味道,而明朝往往是時尚動感小清新,好像唐朝的人關心世界和平,而明朝的人比較偏重過小日子。
日本一直學習中國文化,留學生眾多,但是在元朝因為戰爭中斷了與中原的聯絡。元朝進攻日本,因為颱風沒有成功,結果日本就不在元的版圖裡。到元朝滅亡,已經時隔百年以上,日本再次來到大陸,但卻另一種方式了。當時的中日關係也沒有原來宋朝的氣氛。
唐宋時期,日本來華的是上流階層,無論官方還是民間。但明朝時,來華的主要是下層社會的,很多就是海盜,投機分子,這裡還夾雜著很多我們自己的地痞流氓、走私犯。再往後,我們又幹脆海禁了,所以,明朝時的漢文化復興,並沒有往日本傳播。
日本人可能認為他們的茶道,很大程度上是鑑真和尚東渡帶過去的,鑑真和尚是唐朝人。日本人熱愛茶道,在多年的獨立發展中,形成了自己的茶文化。但如果想了解唐宋的飲茶習慣,也許日本茶道更接近。
泡茶,茶湯清澈透明,所以,茶具以白瓷為好,更好的是今天的玻璃杯,非常漂亮。
日本的茶道,一般分為抹茶道和煎茶道,茶湯不透明,那麼深色茶具更能有美感。
建盞
中國宋代就非常流行,並且成為主流。傳到日本後一直在不斷的改良,用做抹茶的綠茶也是特殊管理的,什麼遮陽,什麼蒸……甚至還用石磨。
飲茶習慣變遷
茶在我們華人的歷史裡時間很長,據說是神農嘗百草時,就發現了茶葉。當時的茶葉還是作為藥物來看待的。茶葉清苦生澀,但有回甘,嚼食茶葉,能改善肚腹的不適,後來茶就像蔬菜一樣,經常上餐桌了。這種習慣在今天的雲南產茶地區還有,新摘的嫩葉子清洗一下,拌上調料就當冷盤吃了。
看古茶樹,和今天的茶園
日式的抹茶做到點心裡,其實也是這種習俗的傳承。
在唐朝和唐以前,比如南北朝,飲茶是件雅事,是與飲酒類似的活動,主要是貴族和富裕的人家才有的,或者聚會時的活動。那個時候的茶不是沖泡的,而是煮的,煮好以後還要放點鹽。煮茶在現在的邊遠地區,少數民族地區還是常規喝茶方式。
除了煮茶,還有別的喝法,比如茶粉做的茶粥,就是日本現在的抹茶方式。
貴族們的飲茶當然有專門的茶具,專門的小茶爐,還有專門茶役伺候著。這些習慣在今天的日式茶道中可以看到痕跡。
我們今天的飲茶習慣是明代固定下來的。今天的飲茶習慣是明朝的習慣,主要是開國皇帝朱元璋推廣的。朱元璋是窮人出身,沒有貴族的飲茶習慣,他也看不上貴族們飲茶的繁雜步驟和規矩。當時民間下層人飲茶,就是簡單用開水一泡就完了。朱元璋不僅自己不煮茶,也禁止官員和上流社會煮茶。所以,從明朝開始,我們逐漸變成了泡茶了。對於邊遠地區,這種飲茶習慣推廣不到,於是也就沒有太大的改變。
唐朝貴族喝的茶,習慣象今天的黑茶,但不會是今天的黑茶,貴族的品質還是不一樣的。今天的黑茶主要是往牧區供應的,面向普通牧民。
同樣,朱元璋當皇帝以前的綠茶,也不是今天的綠茶,畢竟老百姓沒有那種高消費的能力。
如果茶葉是泡著喝的,那麼原來的製茶方式就不合適了,茶農茶商們就需要調整製茶工藝,來適應這種風尚的改變,那麼綠茶開始了高階化。所以,朱元璋之後才有了今天的毛尖、明前,到了乾隆年間,才有了碧螺春。相反,黑茶反而退出漢族核心地區。
日本在元代以後與中國的關係斷裂了蒙古族的入侵,對很多民族都是巨大打擊,包括漢族。如果關心文化歷史變化,我們漢文化在元朝是個萎縮階段,到了明朝才又一次復興,但與宋朝就有了很多的不同了。
唐詩宋詞,都是上流社會主導的流行文化,但元曲則是下里巴人的流行文化。唐宋的建築、繪畫、書法、音樂,一般總能體現宏觀大氣上檔次的味道,而明朝往往是時尚動感小清新,好像唐朝的人關心世界和平,而明朝的人比較偏重過小日子。
日本一直學習中國文化,留學生眾多,但是在元朝因為戰爭中斷了與中原的聯絡。元朝進攻日本,因為颱風沒有成功,結果日本就不在元的版圖裡。到元朝滅亡,已經時隔百年以上,日本再次來到大陸,但卻另一種方式了。當時的中日關係也沒有原來宋朝的氣氛。
唐宋時期,日本來華的是上流階層,無論官方還是民間。但明朝時,來華的主要是下層社會的,很多就是海盜,投機分子,這裡還夾雜著很多我們自己的地痞流氓、走私犯。再往後,我們又幹脆海禁了,所以,明朝時的漢文化復興,並沒有往日本傳播。
日本人可能認為他們的茶道,很大程度上是鑑真和尚東渡帶過去的,鑑真和尚是唐朝人。日本人熱愛茶道,在多年的獨立發展中,形成了自己的茶文化。但如果想了解唐宋的飲茶習慣,也許日本茶道更接近。
飲茶方式的變化帶來的不同茶具,看圖片泡茶,茶湯清澈透明,所以,茶具以白瓷為好,更好的是今天的玻璃杯,非常漂亮。
日本的茶道,一般分為抹茶道和煎茶道,茶湯不透明,那麼深色茶具更能有美感。
建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