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易學預測
-
2 # 東坡文創
這個提問有些問題:第一,“子非魚安知魚之樂”這句不是莊子說的;而“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莊子倒是針對上一句做了類似的回答。
故事源於《莊子•秋水》,原文大致意思為:莊子和惠施出遊,看到濠水裡有魚在遊。莊子說:“鯈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施馬上反駁道:“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說:“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又說:“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其他幾句都很好理解,最後兩句稍微翻譯一下:惠子說:“我不是你,本來就不知道你;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兒的快樂,也是完全可以斷定的。”莊子說:“請回到最初的話題。你說“你哪裡知道魚的快樂”等等的話,就是已經知道了我知道魚的快樂而問我,我在濠水邊上就知道的。”
這算是最早的槓精了。從表面上來講,這一局抬槓看起來惠子勝,甚至很多人覺得莊子在詭辯。
但莊子其實是在下一個套,如果惠子能明白莊子的“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不是順著惠子“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的邏輯去的,而是應該理解為“你不是我,不也知道了我覺得魚很快樂嗎?”而且惠子是應該在濠上就知道了莊子覺得魚很快樂,既然惠子不是莊子,也能知道莊子覺得魚快樂,莊子雖然非魚,為什麼就不能知道魚快樂呢?
我們覺得莊子詭辯是因為我們覺得惠子最初的邏輯假定是正確的:不是魚就不能知道魚快不快樂。但這個假設本身就有問題的,莊子就是回答了這個邏輯假設的錯誤。如果假設另外一件事,以他們同樣的邏輯去看雙方的辯論就非常好理解了:
莊子:“天突然黑起來了,要下雨了啊!”
惠子:“你不是天,怎麼知道天要下雨呢?”
莊子:“你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天要下雨呢?”
惠子:“我不是你,本來就不知道你;你也不是天,你不知道天要下雨,也是完全可以斷定的。”
莊子:“請回到我們開頭的話題。你說:你哪裡知道天要下雨等等話,就是已經知道了我知道天要下雨而問我。”(這句話的潛臺詞就是:你能知道“我知道天要下雨”這件事,我也能知道“天要下雨”這件事)。
所以莊子認為,知魚並非一定要魚,這才是他的觀點的基礎。
回覆列表
此故事來源於莊子的《秋水》,原文: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譯文:莊子和惠遊於濠梁上,莊子說:“魚兒自由自在地游來游去,這就是魚的快樂啊!”惠施馬上反駁道:“你又不是魚,怎麼知道魚之樂呢?莊子說:你又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我不知道魚之樂呢?"一一一多麼有意思的辯論!莊子和惠施雖在人生觀和學術觀點上有很大差異,卻極要好的朋友,這就是孔子所說的“君子合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吧!從上面濠梁之辯可以看出,同樣面對鳶翔魚躍,長天白雲,莊子體驗到是自由安適的快樂,是天機盎然的愉悅,這由審美觀照中的移情作用產的。惠施幹方百計駁論,腦子裡始終繃著一根要勝人之口的弦,這種好勝之心是要不得的。如果網友給出了與惠施一樣的回答,說明了好勝心在作祟。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要想事事超過別人是不可能,關鍵是要善於自我評估與分析,發現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揚長避短。同時保持一顆平常心、包容心,虛心向他人學習,博採眾家之所長,使自己不斷髮展,走向成功。學會自我調節,自我控制,不要把自己和他人對立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現代社會是一個開放型、合作型的社會,學會合作是衡量一個人能否適應社會、立足社會的重要條件,也是個人獲得發展走向成功的必備素。各位網友,你怎麼看?歡迎評論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