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青言論史
-
2 # 指動濟南
漢朝名將周勃、周亞夫父子儘管都被封侯,但因為性格上的缺陷,父子倆均以悲劇形式告別了人生。
1、周勃:從草根到封侯
周勃年輕時靠編織“蠶箔”為生,因為會吹樂器,常在一些鄉親的黑白事上吹簫、奏輓歌。另外,周勃身材高大,有力氣,能拉起硬弓。
劉邦起事後周勃以侍從官身份跟隨,立下戰功,獲封五大夫。隨後,在多次攻城戰中,總是第一個殺上城頭,跟隨劉邦打到咸陽,為滅秦立下汗馬功勞。劉邦被封漢王后,周勃也獲封威武侯,跟隨劉邦進駐漢中,以將軍身份平定三秦,在秦地獲得封地。再後來,一路平定天下,滅項羽,勝仗無數,上等功拿到手軟。西漢立國後,獲封絳侯。
周勃的軍旅生涯沒有隨西漢立國而結束,他以將軍身份隨從劉邦征討韓王信,與胡人作戰,降服太原郡六城,攻下樓煩三座城,因戰功最多被晉升為太尉。在陳豨、盧綰叛亂中,又以相國身份參與平叛,一時風光無二,樊噲也只能屈居其下。
周勃在劉邦死後、呂氏專權時擔任太尉,呂后死後與陳平謀劃誅滅呂氏家族。漢文帝即位後被任命為右丞相,人生也達到頂峰,真正的是:人一之下,萬人之上。
2、回封地養老,隨時擔心被殺
周勃當上右丞相不久,有人勸他:“你誅滅呂氏,擁立天子,聲名威震天下。受到豐厚賞賜,身處尊位,如此被寵幸並不能長久,要小心災禍降臨。”
周勃聞言恐懼,請求辭去丞相,漢文帝答應了他。1年後丞相陳平去世,漢文帝重新啟用周勃為丞相。不到1年,被免職並命令去封地養老。
史載:回到封地後,每當地方官員巡視,周勃擔心被殺,就披掛鎧甲,命家人手持武器接待這些官員。
3、1000金換來救命5個字
成驚弓之鳥的周勃很快惹麻煩了,有人上書稱周勃要謀反,漢文帝看到奏書後讓廷尉處理,京城長安的刑獄官就把周勃逮捕審問。
周勃嘴不是一般的笨拙,用現代人的話是“三槓子砸不出一個屁”,老實忠厚。不喜愛文辭學問,後人評價他“厚重少文”,見到儒生、能說會道的遊士就要求他們:有啥事趕快說!意思是,沒事就別嘮了。
面對刑獄官,本來嘴笨的周勃更不會說話了。獄吏就欺凌侮辱他,周勃只好拿出1000金送給獄吏,獄吏才在木簡背後寫了5個字——以公主為證。意思是可以讓公主作證你不是謀反。公主指漢文帝女兒,周勃長子娶了她為妻。
4、感嘆:最尊貴的是監獄小官
請求了公主後,周勃又把所受賞賜送給薄太后之弟薄昭。在定案時,薄昭向薄太后說情,薄太后是漢文帝生母。於是,漢文帝在朝見薄太后時,薄太后抓起頭巾向漢文帝扔去,“過去周勃帶著皇帝印璽領兵,那時候不反,現在養老住在小縣城裡,倒要叛亂?”
此前,漢文帝已看到周勃供詞,知道他並不是謀反,就謝罪:“獄吏剛好查清,馬上要放他了。”就赦免周勃,恢復了爵位和封地。周勃無罪出獄後說:我當年率百萬大軍,直到現在才知道,將軍沒有什麼了不起,獄吏才最尊貴!
5、周亞夫:縱紋入口,被預言會餓死
周勃死後,其長子繼承爵位,6年後因與公主感情不和,又殺了人,被廢除封地。1年後,漢文帝把周勃次子周亞夫封為“條侯”,等於接續了周勃的爵位。
周亞夫之前做河內郡守,有個叫許負的人為他看相,說:你3年後封侯,封侯8年任將軍和丞相,位尊權重,沒有一個大臣能和你比。再過9年,你會餓死。
周亞夫笑著說,我哥哥繼承父親爵位,即使他死了,他兒子會接替,我怎麼會封侯?假設我能達到你說的富貴,怎麼又會餓死?許負指著周亞夫嘴說:“你臉上有縱紋入口,這是會餓死的面相。”
6、細柳閱兵,令皇帝折服
漢文帝時匈奴入侵。漢文帝任命劉禮駐軍霸上、任命徐厲駐軍棘門、周亞夫駐軍細柳。漢文帝親自尉勞軍隊,到霸上、棘門時,一路賓士入營,從將軍到官兵都騎馬迎送。最後到達細柳軍營,營中官兵披甲持鎧,弓弩張開,弓弦拉滿。漢文帝前導車馬來到後,不被准許入營。
前導車馬說:“天子就要到了!”軍門都尉說:“將軍命令說‘軍中聞將軍令,不聞天子之詔’。”果真,漢文帝到了也不能入營。於是派使者手持符節下詔令:“我要入營慰勞軍隊。”周亞夫才傳令開啟營門。營門守官對漢文帝車馬說:“將軍令,軍營不準縱馬賓士。”漢文帝只好拉緊馬的韁繩緩慢行進。
進入營中,周亞夫手持武器拱手行禮:“佩甲將士不能跪拜,允許我以軍禮參見。”漢文帝立刻面容莊重,靠在車馬橫木上向官兵致意。勞軍儀式結束後漢文帝離開軍營說:“這才是真正將軍!我們在霸上和棘門看到的,簡直是兒戲,他們的將軍早晚會被襲擊當俘虜。至於周亞夫,敵人怎麼可能侵犯到他!”1個多月軍情解除,周亞夫被授予中尉。
7、平七國之亂結仇梁王
漢文帝臨死前告誡太子:“發生危急,周亞夫可擔當領兵重任。”漢景帝即位後,就授予周亞夫車騎將軍官職。漢景帝三年發生七國叛亂,周亞夫升為太尉,領兵平叛。他請示漢景帝:楚兵勇猛,很難取勝。我想把梁國放棄,讓他們進攻,我再去斷絕他們的糧道。漢景帝同意了這個作戰方案。
此時叛軍進攻梁國,梁國請求援救。周亞夫領兵不救,跑到昌邑,加固城牆不出擊。梁國每天派人求救,周亞夫堅持不出。梁國只好上書漢景帝,漢景帝下詔命周亞夫出兵。但周亞夫不遵從詔令,仍不出兵,只派輕騎兵斷絕了叛軍糧道。最終,斷了軍糧的叛軍被擊敗,吳王劉濞也被越人斬首。此戰3個月,軍中將領公認周亞夫作戰方案是正確的。但梁王和周亞夫卻為此結仇。
在這裡有必要說明一下樑王。梁王叫劉武,是漢文帝的嫡生次子,和漢景帝是同母所生。七國之亂中抵禦吳楚聯軍死守睢陽(今河南商丘),拱衛國都長安,竇太后對他極其寵愛,多次提議“兄終弟及”,意思是漢景帝死了,讓劉武這個弟弟繼位。
8、兩次封侯事件,周亞夫得罪皇帝和太后
周亞夫戰後升為丞相。但後來漢景帝要廢慄太子,周亞夫極力反對,未勸阻成功。漢景帝就此疏遠了他,梁王每次進京也常給竇太后說周亞夫壞話。有一天,竇太后說:“皇后的哥哥王信可以封侯了。”漢景帝就和周亞夫商議,周亞夫說,當初高皇帝(指劉邦)規定非劉氏不能封王、非有功之人不能封侯,誰不遵守天下人共同征伐。王信雖是皇后哥哥,但沒有功,封他為侯違祖約。耿直的周亞夫由此把竇太后得罪了。
後來,匈奴王唯徐盧等人投降漢朝。漢景帝要封他們為侯,鼓勵其他匈奴人向他們學。周亞夫說,這幾個人背叛君主投降,陛下封他們為侯,“則何以責人臣不守節者乎?”那麼,還怎麼責備那些不守節操、投降事敵的臣子?漢景帝說:“丞相之意不採用。”並把唯徐盧等人全都封侯。見狀,周亞夫稱病不朝,在家中退養起來。漢景帝只好免去了他的丞相職務。
9、賜肉不給筷子,周亞夫發怒
周亞夫被免職後不久,漢景帝在皇宮召見他,賞賜了酒食。席上只放了一塊肉,沒有切碎,也沒放筷子。周亞夫一看大為不滿,轉頭叫宴席官“給我拿筷子來”。
漢景帝一看就笑著說:“此不足君所乎?”現在這樣還不能滿足您的需要嗎?周亞夫聞聽此言,連忙摘下帽子謝罪。
漢景帝起身時,周亞夫趁機快步走出皇宮。漢景帝目送他出去後說:“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這個人遇事就不滿意,將來不能擔任少主新君的大臣啊!
10、買殉葬兵器獲罪,5天不吃飯餓死
此事不久,周亞夫的兒子給父親買了500件殉葬用盔甲盾牌(這個當兒子的腦子進水了,你爹還好好的,沒事瞎折騰)。僱來的搬運工都很累,但周亞夫兒子不給人家工錢。僱工們一怒之下告周亞夫兒子要謀反,最後追究到了周亞夫。
漢景帝把狀告文書交給官吏,官吏按上面的內容責問,周亞夫拒不回答。漢景帝也怒了:“我不任用你了。”下令交給廷尉。廷尉問:“你要造反嗎?”周亞夫說:“我買的都是殉葬用的,怎麼會造反?”
此時的周亞夫未必知道當年父親周勃的那句話:將軍算什麼,最尊貴的是監獄小官。因為此時的獄吏小官說了一句話:“君侯縱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你縱使不在地上造反,恐怕也是要地下造反吧!
史載:獄吏逮捕周亞夫時,他想自殺,被夫人制止。這時,他被關進監獄,5天不吃飯,絕食,吐血,身死。果然被當年的看相人說中:你會被餓死。
-
3 # 一個人的歷史
相同的特點,相似的結局
周勃和周亞夫做為父子有很多共同點,他們都是一代名將,為了大漢立下了汗馬功勞;都沒有什麼文化,不是文化人;都沒有政治方面的敏銳度,喜歡實事求是;不懂得權謀之術,不懂得保護自己,得罪小人以至於惹禍上身。
周勃
扶漢興劉,定國安邦
我們先來說說周勃,從人品上看他是漢高祖劉邦信任的人,漢高祖劉邦就曾經預言以後興漢者必周勃也,他提的是周勃,而不是陳平,這說明他對周勃有充分的信任,並認可他的能力。陳平善出奇謀,而且多次救劉邦於危難之中,但是作為託孤重臣來講,劉邦第一想到的是周勃而不是陳平,他們兩個是最佳的組合,由周勃來主導陳平輔以奇謀,最終陳平和周勃聯手剿滅了諸呂,如果單靠陳平不可能成功,周勃充當了執行人和總司令,正應了劉邦臨終前的話,興劉者必周勃也!
從軍事方面上來看,韓信被殺之後,高祖劉邦手下已經沒有幾個能征慣戰的勇將,以至於在後期,所有的叛亂以及對抗匈奴的戰爭都是有漢高祖劉邦自己親自披掛上陣。不是劉邦自己想上陣,而是朝中確實已經沒有能征慣戰之將。派其他人去不僅不能平定叛亂反而會令朝廷損兵折將,這是劉邦的經驗。
但是劉邦自己本人也不是一個出色的軍事將領,韓信就曾說過劉邦只能帶十萬兵,而自己多多益善。這點劉邦是認同的。在韓信死後,軍事方面,劉邦最為倚重的就是周勃,從史記述中也可以看出,周勃在大大小小各種戰役中屢戰屢勝,對內對外都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是劉邦平定內部叛亂對抗匈奴的一把神兵利器。
不通權謀,不通世故
最難能可貴的是周勃這個人沒有野心,一輩子都忠心耿耿,但是但是沒有野心意味著在政治上沒有更高的追求,同時不精於權謀之術,以至於後來被小人所陷害詬病。事情的起因其實很可笑!周勃晚年為了避禍保身,於是主動辭去相國之職回到家裡,不過他又總是擔心有人會謀害自己,於是在接見很多地方官員的時候,就會讓家人們身披鎧甲手持武器,作為軍人出身的周勃他相信,只有槍桿子在手裡才能有安全,可殊不知這點恰恰被別人利用了,有人就到漢文帝那裡去告狀,說周勃蓄意謀反。
周勃立刻就被關到了大牢裡,在晚年享受了一把牢獄之災。獄卒對周勃嚴刑拷問,想從這位哥們身上炸出點油水,周勃這個人最大的特點是實在,沒什麼心眼兒,就是不明白獄卒的意思。後來獄卒也實在沒有辦法,因為周勃這個人太笨,在獄卒看來他就是個榆木腦袋,不懂得官場的道理,只好在竹簡上寫上了自己的想法。
小吏點撥,免罪保身
獄卒告訴周勃要利用自己兒子娶了公主的優勢,向薄太后求情免罪,看來這個獄卒也是有些見識的,至少比周勃這個曾經的相國強。直到這時周勃才醒悟,急忙叫家人繳納了千金給獄卒,得以免除了皮肉之苦。這個道理周勃不懂,周勃的家裡人也不懂,但是獄卒就懂得這個道理,這說明周勃這個人確實不適合搞政治。
經過薄太后求情,周勃終於被免除了莫須有的罪,但是周勃的兒子就沒有那麼幸運了,因為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不會來事,不會趨炎附勢,君子也要能屈能伸指的就是這個道理,但是周勃不明白,他的兒子周亞夫也不明白,只不過周亞夫沒有父親倖運,因為他沒有遇到貴人相助,不過他遇到了一位“神相”。
周亞夫
神相之算,相由心生
說到周亞夫我們很容易就和“七國之亂”、“用兵如神”、“飲宴受辱”、“五日絕食”聯絡在一起,不過在講這些故事之前我要提到一個女人,一個不一樣的女人,號稱“中國古代第一女神相”她的名字叫許負。
許負到底有多神,首先她在十九歲時就被漢高祖劉邦封為鳴雌亭候,原因就是她的看相之能。說起她的老師我看到了一個熟悉的名字黃石公,說到黃石公自然就會想到他的另外一位高徒張良。實際上黃石公是否是許負的老師,這點我不能確定,但是她確實得到了名師指點。她得到了一本書奇書《心器秘旨》,傳說是黃石公贈給許負的,許負修習了之後悟道秦國氣數已盡,便改了自己的名字,她原來並不叫許負而叫許莫負,意思是不要辜負秦始皇對許家的恩德。
天下大勢漢興秦滅是必然,許負看到了這一點,她知道要順勢而為,因此改名為許負她知道自己和許家肯定要辜負始皇帝了,因此改名為許負。
許負不僅有神相之能,還有韜光養晦的本事在天下群雄並起的時候,許負告訴父親暫時不要公然反秦,而是要積蓄力量等待時機謀定而後動。終於她等到了劉邦一行人來到了父親擔任縣令的小縣城,劉邦早就知道許負的大名,因此專程到溫城來拜訪許負。
劉邦一行人來到溫城天色已晚,他們便把軍隊駐紮在城外,一行人來到城下,說是聽說縣令招募賢人要來應徵。許負剛好在陪同大哥尋城,聽到來的人聲音洪亮,便叫人開啟城門。這是他第一次見到劉邦,她很久都沒有說話,因為她知道眼前的人有帝王之像,其他人也都是將相之才。她不會看錯的,許負全家都歸順了劉邦,她還給周勃之子周亞夫看相,做出了三年封侯,八年拜相,九年餓死的預言,這一回她又算對了。
平亂之功,統軍之能
周亞夫根本沒有想到自己會被封侯,如果不是哥哥犯了事,自己的郡守乾的還挺好,可能這輩子就能平平安安的度過了。不過哥哥犯了事,自己被封為侯爵了,剛好又趕上了“七國之亂”。周亞夫的機會來了,周亞夫的軍事才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周亞夫的軍事才能是得到過漢文帝高度讚譽的,起因是漢文帝去周亞夫駐守的地方犒勞三軍,可是到了門口前導人員被擋在了門外不讓進去。漢文帝以為是他們不知道皇帝來了,於是讓人拿了自己的旨意去,結果還是不讓進。漢文帝問看門計程車兵為什麼?士兵回答道我們只聽從周將軍的命令,鐵一樣的軍規保證了軍隊的戰鬥力。漢文帝沒有生氣反而高度表揚了周亞夫,並在自己臨終前告訴漢景帝如果爆發戰爭的話,周亞夫是可以依靠的人。
漢景帝記住了老爸的話,因為不久因為削藩發生了“七國之亂”,差一點就要了漢景帝的名。還好有周亞夫在,周亞夫採取了避其鋒芒、丟卒保帥、堅守不出、斷其糧道的策略一舉平定了叛亂。
飲宴受辱,不食而亡
不過他也為此得罪了兩個人,一個是漢景帝,因為“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儘管事實證明周亞夫是對的,漢景帝就是瞎指揮,但是皇帝的權威是不容置疑的,戰爭結束了就到了秋後算賬的時候了。第二個是梁王就是竇太后的小兒子,為了大局周亞夫一直沒有發兵救梁王,導致梁王差點被殺,因此他一直懷恨在心不斷的透過母親說周亞夫的壞話,不怕沒好事就怕沒好人。
周亞夫被漢景帝邀請參加飲宴,但是他到了之後發現自己的位置上只有一盤子肉,既沒有切開也沒有餐具。周亞夫很生氣憤然離席,望著周亞夫的背影,漢景帝找到了藉口罷免了周亞夫的官位。不久又以謀反為藉口把周亞夫下獄,周亞夫絕食五日而死,我看不是絕食可能是謀殺,一代名將隕落。
-
4 # 歷史簡單說
其實這個事情可以總結成漢文帝父子怎麼對付周勃父子。我們知道,周勃是西漢開國功臣,被封於絳侯,八千一百八十戶,在漢初開國功臣排名第四,第一是蕭何,第二是曹參,第三是張敖,其中張敖是張耳的兒子,劉邦的女婿,後來本來是趙王,後來被貶為宣平侯。
呂后死後,周勃與陳平一起誅殺了誅呂,迎劉邦第四子代王劉恆為帝,也就是漢文帝。周勃被封為右丞相,食邑一萬戶,賞賜黃金五千斤。沒多久後,有人就跟他說,你誅了諸呂,迎代王成為皇帝,您也得到了賞賜,如果您還在高位上,那麼就會大難臨頭了。
周勃一聽,心裡也是一驚,就向漢文帝提交了辭職信,漢文帝就準了。再過一年多,丞相陳平死了,漢文帝又讓周勃回來當丞相。再過了十個月,漢文帝說,前些天呀,我讓列侯們都回到自己的封地,您呢就做個表率,也回去吧,周勃於是丞相被貶,回到了封國。
周勃的封國絳縣在河東郡,每次河東的郡守,或者郡尉來巡查絳縣的時候,周勃老擔心自己被殺,所以每次見郡守和郡尉的時候,自己穿著鎧甲,然後讓家人帶著兵器,這樣就有人上書說周勃要謀反。
漢文帝就交給廷尉來審理,獄卒呢老是欺負周勃,周勃就拿出千金給了獄卒,獄卒就教他請公主幫助,因為周勃的大兒子周勝之娶的是公主,周勃又拿了很多財物給薄昭,薄昭是薄太后的弟弟。
薄太后,拿著頭巾扔向漢文帝說,如果周勃想謀反,早在他有北軍的時候就做了,何必現在只有一個小縣的時候做呢?漢文帝說:廷尉那邊查清了,然後就放周勃回家了,漢文帝十一年病逝。
周亞夫,是周勃的次子,公元前154年,吳楚七國之亂,周亞夫率軍平定,但是因為周亞夫沒有救援被吳楚聯軍圍困的梁國,而梁王劉武是竇太后的兒子,漢景帝的弟弟,所以周亞夫也得罪了梁王劉武。
公元前152年,周亞夫擔任丞相,漢景帝想要廢黜太子劉榮,周亞夫堅決反對,漢景帝就漸漸疏遠了周亞夫,而且梁王劉武每次入京,都在竇太后面前說周亞夫的壞話,竇太后自然也會在漢景帝面前說周亞夫的壞話。
竇太后想要封皇后王娡(漢武帝的生母)的哥哥王信為侯,漢景帝不同意,竇太后很堅持,漢景帝只能說和大臣商量,周亞夫說,漢高祖劉邦訂了規矩,就是不姓劉的不能封王,沒有軍功的不能封侯,王信不封侯。
匈奴將軍唯許盧等五個人投降了漢朝,漢景帝十分高興,想封這五人為侯,這樣就能夠鼓勵更多的匈奴人投降漢朝了,周亞夫又反對了,說這些人變節怎麼可以封侯呢。漢景帝說周亞夫太過迂腐,然後那五人最後還是封了侯,周亞夫就託病辭去丞相之職。
後來,漢景帝給周亞夫單獨設宴,但是沒有給他筷子,周亞夫有點不高興,找負責的人要筷子,漢景帝笑著說:這個也能讓你不高興嗎?周亞夫很不樂意的向漢景帝謝罪。漢景帝剛說一聲起來吧,周亞夫立馬就起了,然後直接就走了。漢景帝看著周亞夫的背景,嘆息說:這樣的人怎麼能夠輔佐少主呢?
總的來說,周勃與周亞夫之所以被那樣對待,有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性格,漢朝的其他的列侯都不會如此,漢文帝怎麼會放心把漢景帝交給周勃,漢景帝怎麼會放心把漢武帝交給周亞夫呢?
-
5 # 每日趣評
周勃、周亞夫父子很有意思,一個性格憨厚老實,一個性格耿直倔強,兩人都在位居丞相高位時被人誣告謀反,結果周勃脫險,周亞夫被餓死。那麼對於漢室朝廷忠心耿耿的兩人為什麼沒有好報呢?我為大家分析一下!
首先說周勃,周勃是個老實的不能再老實的人,他年輕時為了養家餬口,做過編制工,編一些養蠶的籮筐。也做過給死人送葬的吹笙人,甚至後來還做過弓弩手。後劉邦起義,周勃跟隨劉邦東征西討。
勃以織薄曲為生,常為人吹簫給喪事,材官引彊。別看周勃為人老實,打仗卻一點都不含糊。一開始從芒碭山起兵時,周勃僅僅是劉邦的中涓(親信的意思),一年零兩個月後,他們返回芒碭山,周勃已經是劉邦的虎賁令。期間周勃跟隨劉邦攻克了方與、碭縣、下邑、蒙邑、虞縣、開封等等地方,戰功最多。
後周勃又跟隨劉邦攻克武關,進入咸陽城,滅亡秦朝。又跟隨劉邦入關中,後返回關中,平定三秦。和關羽戮戰於滎陽,最後平定天下,建立漢朝。周勃在領軍平定燕王臧荼造反後,以軍功被封為絳侯。
正是因為周勃老實,所以被劉邦視為心腹。後期諸將叛亂,劉邦都派他去平定。周勃在平定韓王信、陳豨、燕王盧綰造反時,軍功頗多。當他代替樊噲平定盧綰後,劉邦剛剛駕崩。周勃以列候的身份侍奉繼位的漢惠帝劉盈,此時他的身份很尷尬。為什麼呢?
雖然劉盈是皇帝,但是政令幾乎都出自於其母親呂雉。當時周勃為太尉,陳平為丞相,但是兩人都沒有實際實權。那麼實權誰操控著呢?
漢惠帝劉盈早夭,後呂雉為了把控權利,將其自家兄弟都封為諸侯。其中呂祿為上將軍,統領北軍,呂產為相國,統領南軍。雖然周勃為太尉,但是卻不掌一兵一卒。
後呂雉死去,陳平和周勃密謀除掉諸呂,當時只有周勃在軍中威望最高,於是周勃持節,謊稱奉皇帝之名接管北軍,呂祿受到矇騙,交出了指揮權。隨後周勃率領北軍攻擊南軍,擊敗呂產,將呂氏族人全部誅殺。周勃和陳平一起擁立漢文帝劉恆即位,周勃因為擁立之功而官拜丞相。
周勃雖然官拜丞相,但是實際上卻到了最危險的境地。於是有人提醒他:你消滅諸呂,擁立代王為帝,威震天下。先如今位居高位,時間一長,恐怕會有災後發生。周勃聽後,汗流浹背,趕緊向皇帝還印辭官,漢文帝劉恆答應了。後陳平去世,周勃又被召回做丞相。一年後,皇帝讓他做表率,以諸侯身份返回封地。老實的周勃回去了,但是卻險些喪命。為什麼呢?
周勃時常想起以前那些諸侯的下場,因此總是擔心自己的處境。每當河東郡守巡查諸侯封地到達絳縣時,周勃都身披鎧甲,讓家人拿著武器來接見郡守。於是就有人誣告周勃想要謀反,皇帝派廷尉前往調查。
周勃拙於言辭,不知道怎麼辯解,無奈,送給獄吏許多錢,乞求獄吏通融一下。於是獄吏指著牘板讓他看,只見上面寫著幾個字:請公主為你做證。原來,周勃的兒子周勝娶了公主為妻,所以獄吏才這樣提示他,意思是要從上面疏通關係。
後來周勃將自己所受的賞賜之物都送給薄太后的侄子薄昭,薄昭在薄太后面前為周勃辯解。在周勃最危險的時候,薄太后召見皇帝,生氣的將頭巾扔向皇帝劉恆怒道:當年周勃身掛皇帝印璽,執掌北軍,那時候都不謀反。現在只是居住在一個小縣,難道會謀反嗎?劉恆趕緊謝罪,說事情已經查清楚了,馬上放周勃出獄。
就這樣,老實的周勃使出渾身解數算是保住了性命。最後善終。但是他的兒子周亞夫就沒有那麼幸運了。為什麼呢?
周勃死後,本來他的大兒子周勝繼承了爵位,但是周勝因為殺人而被免去爵位,由二兒子河內太守周亞夫繼承了爵位。
周亞夫是最像周勃的一個兒子,除了脾氣。周勃敦厚老實,但是周亞夫耿直倔強。倔強到什麼程度呢?
當時北方的匈奴常犯邊境,於是漢文帝派劉禮駐守在灞上,徐厲駐守在棘門,周亞夫駐守在細柳。三人共同拱衛京師,守衛邊境。漢文帝為了鼓舞將士,於是親自前去慰問。
當漢文帝進入劉禮和徐厲軍營時,軍營立即放行,劉禮和徐厲也都熱接熱送,極為熱情。但是當他來到周亞夫軍營時,守衛都尉卻說:軍中聞將軍令,不聞天子之詔。皇帝無奈,於是派人持節去見周亞夫。周亞夫通令門衛放行,此時門衛說:營中有規定,軍營內不得驅車。於是皇帝步行去見周亞夫,周亞夫見到皇帝后也不下跪,只是說:介冑之士不拜,請以軍禮見。漢文帝大受震驚,認為周亞夫才是真正的將軍。
於是漢文帝在臨死之時對太子劉啟說:以後有什麼緊急事務,去找周亞夫,他絕對可以。一語成讖,周亞夫後來真的派上了大用場。什麼大用場呢?
劉啟繼位後,因為削藩太猛,吳王劉濞聯合楚王劉戊、膠西王劉卬等人發動了叛亂,當時整個東南方一片大亂,而叛軍已經攻到了梁國。軍情緊急,劉啟緊急調周亞夫前去平叛。
周亞夫在出徵前向劉啟說了自己的想法,他認為:叛軍戰線拉得過於長,而糧道是最致命的弱點。因此,只要截斷叛軍糧道,危機自解。而梁國則不必去救,可以放棄。
後來,叛軍攻擊梁國越來越猛,梁國隨時都有破城的危險。而梁國的守將劉武是皇帝劉啟的親弟弟,於是劉武派人向周亞夫求援,周亞夫根本沒有理睬他,而是走到昌邑城就不再前進,就地堅守。無奈劉武給劉啟寫信,讓劉啟強令周亞夫來救援自己。
皇帝劉啟於是下詔給周亞夫,讓他去救援梁國。周亞夫決絕皇帝的詔令,就是不去救援。後周亞夫截斷了叛軍的糧道,還搶了叛軍的軍糧。在叛軍前來攻擊時,堅守不動。後叛軍無力支援繼續作戰,於是撤退。此時周亞夫領精兵出擊,一舉擊潰了叛軍,最後順利的平定了叛亂。
周亞夫因為平定七國叛亂而名聲大躁,大家都說他有周勃的遺風。在丞相陶青病退後,漢景帝劉啟任命周亞夫為丞相,以為尊崇。而周亞夫從此像他的父親一樣,走上了不歸之路。那麼周亞夫是怎麼一步步走向絕境呢?
先是梁王劉武,當年因為周亞夫不救自己,差點被叛軍殺死,所以每當劉武見到劉啟,都要說周亞夫的壞話,時間一長,劉啟開始對周亞夫有意見。
竇太后想要皇帝封自己哥哥王信為侯,但是劉啟不同意。竇太后哭訴說當年哥哥多麼不容易,侄子都封侯了,自己的哥哥為什麼不能呢?於是劉啟說要去問問丞相,結果周亞夫說:高祖劉邦說過,無功不可以封侯。一句話堵住了竇太后的請願,也讓皇帝劉啟很難堪。
後來,匈奴部落的徐盧等人想要歸順漢朝,劉啟為了籠絡這些人,於是決定封他們為候。但是周亞夫表示反對,他說:如果連叛賊都能封侯,那麼以後還如何對待那些不守臣節的大臣呢?難道都鼓勵他們去造反嗎?劉啟很生氣,沒有采納周亞夫的意見。兩人關係破裂,周亞夫推託自己有病,準備辭職,皇帝一生氣,準了。
如果周亞夫就此歸家,也是無事,偏偏事情壞在他的兒子身上。他兒子見周亞夫年老,於是偷偷買了違禁物,五百個甲楯,用以下葬時使用。誰知道因為剋扣工人的工錢而被工人告發,皇帝劉啟派人去查。
於是廷尉問:你為什麼要謀反呀?周亞夫很生氣的說道:兒子只是買一些喪葬品,跟謀反有什麼關係。廷尉冷冷一笑說道:即使活著不謀反,你是準備死之後在地下謀反吧。
這明顯就是故意找事,周亞夫不堪受辱,拒絕再說話。後來,周亞夫被關進大牢,他拒絕吃飯,以示抗議,五天之後,活活餓死。
回顧周勃和周亞夫的一生,儘管周勃老實敦厚,但是也經受不住皇帝的猜忌。由此可見,劉氏朝廷對功臣是多麼的忌憚,手段是多麼的卑劣。
而周亞夫最後屈辱而死,一部分原因是因為自己太過於耿直,不懂得迎合皇帝。如果他能夠圓滑一點,最起碼能夠善終。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俗話說:高處不勝寒,儘管周勃老實憨厚,但是也因為威望過高而遭到懷疑,最後如果不是走裙帶關係,恐怕也會身死名滅。而周亞夫就慘的多,因為性格耿直,不懂得逢迎皇帝,最後活活餓死。由此可見,伴君如伴虎,這句話簡直太對了!你覺得呢?
-
6 # 鐵馬冰河wu
“周勃安劉”的故事膾炙人口。公元前180年7月,牝雞司晨、獨攬朝政的呂后病死。9月,呂氏諸王密謀起兵叛亂,欲篡奪劉漢政權。齊王劉襄隨即調集軍隊,以“非劉姓而王者天下共擊之”為由出兵西進,討伐諸呂。相國呂產命大將軍灌嬰率軍迎戰。灌嬰本是西漢開國功臣,是忠於劉漢王朝的重要人物 ,他領兵開至滎陽後,命大軍紮下營寨,按兵不動,並派人與齊王劉襄取得聯絡,約定待呂氏集團反叛證據坐實後,雙方合兵共擊之。
在長安城裡,太尉周勃、右丞相陳平等暗自密謀策劃,用計誘騙上將軍呂祿交出了兵權。周勃進入北軍兵營,大聲號令:“擁戴呂氏的袒露右肩,擁戴劉氏的袒露左肩”!眾將士紛紛袒露左肩,高呼擁劉口號,呼聲響徹雲霄。
周勃非常順利的掌握了北軍,成為反對諸呂的一支主要力量。接著,周勃命朱虛侯劉章率一千士兵以入宮保衛皇帝為名,伺機擒殺了統率南軍的相國呂產。隨後又誅殺了上將軍呂祿,並派人分頭去捉拿諸呂,逮到後不論男女老幼統統處死。至此,呂氏集團被屠戮一空,陰欲篡漢的諸呂被徹底剿滅,統治大權重新又回到了劉邦子孫的手裡。
平定諸呂之亂後,周勃、陳平等人秘密商榷,預備選立新皇帝。大家一致認為,代王劉恆最適合即帝位。因為現在即位的少帝和諸王子都不是漢惠帝劉盈的親生子,而代王劉恆卻是高祖劉邦的兒子,而且他為人寬厚,能禮賢下士,其母薄太后也很仁慈,不會出現呂后那樣擁尊自立、擅權攬政的現象。最關鍵的是,代王劉恆年紀最大,由他即位無可爭議。
於是,周勃、陳平等大臣親自前往代地迎接代王劉恆入長安即帝位。《漢書》記載:閏9月,代王劉恆一行從代地(封國)到長安,在群臣擁戴下即位稱帝,史稱太宗孝文皇帝(漢文帝)。漢文帝上位後,大赦天下,並積極推行韜光養晦、與民休養生息之策,漢朝的國力開始逐漸強盛。
周勃戰功赫赫,是大漢的開國勳臣。他後來又毅然率軍剷除諸呂、還政於劉,對漢王朝來說應屬大功臣 ,按說明哲保身應該沒什麼大問題,可他的結局卻不咋地,被人誣告後還差一點丟了性命,可謂做好事卻無好報。這卻是為何?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這是中國傳統政治禮法中繞不過去的沉重一篇。說白了,就是讓你死但也要給個說法。這似乎看似人道,實際上卻成為封建帝王濫殺無辜的口實。
周勃、周亞夫父子的不幸遭遇與悲慘結局開了“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之先河。殺戮功臣是幾乎所有封建帝王都樂此不疲的“遊戲”。一般來說,殺人除了懲罰、“治罪”的功能外,還可以樹立或維護皇帝的威權,早已形成了一種機制。
按史料記載來看,周勃父子都是老實人,劉邦曾評價周勃“質樸少文”,因此兩父子都是性格直爽,胸無城府,缺乏謀略之人。周勃雖然有勇無謀,但他對漢室忠心耿耿,又不乏赫赫戰功,按說自保應無大問題。然而,偏偏是這位忠厚老實之人,被小人誣告謀反,莫名其妙地陷入牢獄之災,還有理難辯,有冤難伸。
其實周勃不過是採取了一些自我防衛的措施,被小人告發後卻變成了“陰欲謀反”。假如他沒有和皇室聯姻,恐怕小命就沒了。
多虧他用重金賄賂獄吏,獄吏出面為他作證,這才還他清白,被漢文帝赦免,恢復了爵祿,僥倖逃過一劫。《史記·絳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記載:“......(文帝)使使持節赦絳侯,復爵邑。絳侯既出,曰:吾嘗將百萬軍,然安知獄吏之貴乎”!
周勃被釋放後大為感慨道:“我曾經統率過百萬大軍,到今天才知道獄官的尊貴”!
周勃的冤獄很有些牽強附會的意味,因為軍人出身的他“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見之”,經常身披作戰時穿的鎧甲,出入時前呼後擁、戒備森嚴,不免讓人生疑,加上八卦傳聞的誇大效應,傳到漢文帝的耳朵裡,已經是準備圖謀不軌了,而且傳的有鼻子有眼,很有幾分像真的了。
周勃之子周亞夫的命運與遭遇比老父更差。梁孝王非常不喜歡他,經常在皇帝面前打小報告,說他壞話。漢景帝雖是一明君,但久而久之還是聽信讒言,對周亞夫開始憎惡起來,最後終於爆發,賜給周亞夫肉食卻不給筷子,故意誘使周亞夫發脾氣,設套讓周亞夫鑽。最致命的一擊又是捏造他“謀反”的罪證,而且是準備在“陰間造反”。
原來周亞夫的兒子在負責製造、採辦皇家用品的官員那兒購買了500套陪葬用的盔甲盾牌以及刀槍劍戟,這些本是為死人殉葬用的冥器,卻成為周亞夫欲在“陰間舉兵造反”的罪證。周亞夫遂被逮捕下獄 。在牢裡,他不服加憤懣,絕食五日後吐血而死。
中國歷史迴圈往復,今天永遠是昨天的重複,而且越往後演繹越離奇,也越荒唐,而且愈發血腥驚悚,不可思議。細究歷史上的政治犧牲品,像周勃、周亞夫父子這樣的“莫須有”定罪簡直數不勝數,甚至比他父子更冤枉、更悲慘的大有人在,何止千百......
【寫作不易 嚴禁剽竊】【插圖源於網路】
-
7 # 尋根拜祖
周勃晚年入獄就是一個無厘頭的案件,我要做一個非常大膽的案情推斷(拍磚留情):很可能是漢文帝登基前雙方有過幕後交易,這個案子就是漢文帝對周勃的一次敲打。
一、無厘頭的周勃謀反案
《史記》記載:
歲餘,每河東守尉行縣至絳,絳侯勃自畏恐誅,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見之。其後人有上書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長安,逮捕勃治之。先是周勃無緣無故的恐懼,恐懼到每次河東尉到他的封地,他都以為是皇帝派來殺他的。接著就有人狀告他謀反,並且把他抓到長安下獄審理。
這段話裡疑點重重:
1.周勃為什麼突然這麼恐懼?
史書沒有交代,但明顯太弔詭了。按理來說,此時他年歲已高,並且已經賦閒在家,構不成對皇權的威脅了,可以安心度晚年了。但他竟然害怕到捕風捉影,甚至嚴重到認為會被殺。這說明,表面上看起來已經“安全著陸”的周勃並不安全。
那麼,周勃到底有什麼可以威脅到皇權的呢?我估計可能的原因是:在漢文帝登基過程中,雙方有過幕後交易。雖然退休了,但周勃掌握的證據對漢文帝來說始終是個定時炸彈。周勃自己也深知這一點,所以他很害怕自己隨時被漢文帝滅口。
這個說法有沒有依據呢?有!我們知道剷除諸呂后,本來無論如何也輪不到漢文帝繼位。按法理,少帝劉弘是合法的皇帝,不該被廢除並被殺害,但周勃他們以劉弘等兄弟都不是漢惠帝骨血為由全部殺害。按貢獻大小來說,即便廢了少帝,繼位的應該是劉邦的長子劉肥一脈,但周勃他們就是無視劉襄劉章兄弟的貢獻,立了漢文帝劉恆。
劉恆進京後,周勃想私下與劉恆見面,被以“皇帝無私事”為由拒絕了。那麼周勃急急忙忙見漢文帝,他想要私談什麼內容呢?我覺得很可能是劉恆進京前,已經委託薄昭跟周勃他們談好了交易,現在周勃無非是想聽一下劉恆的親口承諾!
交易的內容不得而知,但知道這個秘密的陳平已經死了,周勃可能是唯一知情者,他不能不擔心漢文帝會殺他滅口!
2.這邊剛開始擔心,那邊就真的來人抓捕他了
很明顯周勃的擔心不是無緣無故的,他肯定得到了某些資訊,判斷出漢文帝必然會對他動手。至於是誰告的他,史書沒有寫,周勃應該心裡清楚,其實就是漢文帝指使人告的,史書不能寫!
3.蹊蹺的審理過程
剛開始周勃驚恐,不知道如何答辯。後來獄吏都開始凌辱他,他花了大量賄金,獄吏就給他指點了一條出路:求公主作證(公主是他兒媳婦)。
我覺得,周勃開始的驚恐是他不清楚漢文帝對他的態度,僅僅是嚇唬嚇唬他?還是真的要除掉他?他吃不準,所以不知道如何答辯。後來獄吏不斷凌辱他,他反而放心了,這根本不是殺他的節奏。後來獄吏指點他方法,我覺得這就是漢文帝指使的,目的就是暗示周勃:我並不想真的殺你,把你的嘴放嚴實點!
4.蹊蹺的出獄
完全明白了漢文帝意圖後,周勃自然想起一個可以救他出獄的人:薄昭。當年的交易就是他代表漢文帝談的,由他代為向漢文帝表達忠心是最可靠的渠道。
但薄昭沒敢自己找皇帝外甥求情,卻請薄太后幫忙。這裡又是什麼原因呢?我覺得是薄昭看到周勃的遭遇,不由想到一個問題:自己也是交易的知情者,將來我會不會......
所以,他不敢出面。薄太后很可能對他們的交易根本不知情,完全是憑她對周勃的信任,氣得她拿毛巾砸兒子,逼他放過周勃。
漢文帝本也沒有殺周勃的意圖,只是敲打敲打他,於是就順水推舟,釋放了周勃。
這就是我對周勃謀反案的推斷!您覺得是否有幾分道理?
二、被政治形勢的需要推上斷頭臺的周亞夫
周亞夫的冤死,大家分析的比較多了。他是漢景帝未雨綢繆,必須要犧牲掉的實權派人物。這跟當時的政治形式有關,也跟周亞夫的性格缺陷有關,更與漢景帝的冷酷密切相關。不細說。
總的來說,我覺得周勃的結局還算好,雖然吃了一些苦頭,也不是無緣無故的;周亞夫的死確實讓人深感惋惜和痛心。
-
8 # 歷史哈哈哈鏡
周勃是最早跟隨劉邦攻取天下的功臣,在評定諸呂之亂中功勞顯赫,達到了宰相的職業巔峰。不過由於他本人質樸少文,不善於處理國家政務而告病。雖然也曾因功高而受到漢文帝的懷疑而陷於牢獄之災,不過僥倖得免而獲得善終。
周亞夫在武功上相比於他的父親周勃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但是他的缺點也是致命的。簡單來說就是原則性過強而不知變通,看待和解決問題缺少長遠眼光,不能準確體會帝王的心思。致使他得罪了景帝和他的弟弟梁王而不自知。景帝相對還比較寬容且念及他的功勞而沒有太早對他動手,要是換做呂后估計周亞夫的墳頭早就長草了。但是景帝不會把周亞夫留給年幼的繼任者,因此周亞夫的不得善終可以說是必然的。
-
9 # 張生全精彩歷史
周勃、周亞夫父子,為漢文帝、漢景帝兩父子立下汗馬功勞。但是,無論周勃還是周亞夫,命運都很慘。而且,當他們都辭職後,卻還被漢文帝、漢景帝兩父子抓進獄中,受盡折磨(周亞夫還為此自殺)。
那麼,漢文帝、漢景帝;兩父子,為何要那樣對待周勃、周亞夫兩父子呢?
(周勃劇照)
為了講清楚這個道理,我們先來看看分別發生在周勃、周亞夫父子身上的兩個故事。
周勃和陳平鏟除諸呂,並擁戴劉恆當皇帝以後,周勃當了右丞相,陳平當了左丞相。有一天,漢文帝問周勃,全國一年要產多少糧食?一年有多少刑獄?周勃回答不上來。陳平上前說,產多少糧食,要問管糧食的司農;有多少刑獄,要問管這個的廷尉。丞相不可能每件事情都知道。此事後,周勃主動辭職回家,中央由陳平一個人當宰相。
我們再來說說周亞夫的故事。
周亞夫在當宰相的時候,有一次漢景帝劉啟請他吃飯,給他準備了一大盤豬肘子,但是卻不給他準備筷子。當時周亞夫問侍衛要筷子,但是劉啟卻說,難道給你準備的這些東西還不夠嗎?你還要!
(周亞夫劇照)
這兩個故事,中間蘊含著什麼深意呢?
我認為,漢文帝問周勃的那兩個問題,並不是在考他的“業務能力“,而是考他的”業務範圍“。正如陳平所說的,一年糧食多少刑獄多少,並不是丞相該管的,所以不用知道。換一句話來說,就是丞相雖然權力無邊,但是不該他管的,就不能去管。陳平透過這個,告訴了漢文帝,自己絕不會越權。但是周勃不懂這個。
所以這件事後,兩人的地位因此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陳平當了獨相,漢文帝放放心心把朝廷交給他。而周勃就算辭職回家了,漢文帝還是對他不放心,結果又說他謀反,把他抓起來投入獄中。最後還是漢文帝母親薄太后出面,才把周勃放了出來。
漢景帝給周亞夫準備的,其實是同樣的問題。
因為周亞夫平定“七國之亂”有功,漢景帝把他提到中央,讓他當丞相。不過他當丞相的時候,有好幾件事和漢景帝發生了矛盾,周亞夫反對漢景帝的一些做法,因此,漢景帝設了這個局,讓周亞夫來破解。漢景帝只給周亞夫準備大肘子不給他筷子,無非就是想告訴他,我可以給你很大的權力,可以給你很多的榮華富貴,但是,你必須得聽我的話。我想讓你怎麼做,你就得怎麼做。比如現在,我想讓你沒有筷子,直接用手拿著吃,那你就應該直接用手拿著吃。換句話說,就是作為宰相的周亞夫,你應該適應我這個皇帝的做事方式。
不過周亞夫並沒有破解這個迷局。當時他很生氣,站起來就拂袖而去。接著和他老爹周勃一樣,辭職回家。
(漢景帝劇照)
有人可能會說,周亞夫都已經辭職回家了,照理,漢景帝就不應該再為難他了。其實恰恰相反。在漢景帝看來,周亞夫辭職回家的方式,就是一種不和漢景帝合作的方式。而這種不合作,明顯就是一種對抗。因此,漢景帝是不會饒過周亞夫的。
所以不久,又有人告發周亞夫,說他謀反。結果和他老爹一樣,周亞夫被抓進獄中。
周亞夫被抓進獄中以後,心裡氣不過,自殺了。顯然,他到死都沒有明白自己為什麼會受到那樣不公正的待遇,為什麼他們父子的命運都會那麼慘。
當然了,我們講這個話,並不是批評周勃和周亞夫,只是說在那樣一個皇權社會,在那樣一種特殊的背景下,一個臣子應該怎麼做,才能免遭殺身之禍。
(參考資料:《史記》)
-
10 # 王朝名將與英雄史詩
周勃、周亞夫父子,為漢文帝、漢景帝兩父子立下汗馬功勞。但是,無論周勃還是周亞夫,命運都很慘。而且,當他們都辭職後,卻還被漢文帝、漢景帝兩父子抓進獄中,受盡折磨(周亞夫還為此自殺)。
那麼,漢文帝、漢景帝;兩父子,為何要那樣對待周勃、周亞夫兩父子呢?
其實,這不過是漢朝初年皇權與相權最後一次博弈罷了。雖然老劉家的天下,是這漢初功臣集團打下來的,劉邦放權放的厲害,但在大帝國體制下,君主集權乃歷史之必然趨勢,周勃和周亞夫就是這擋路的人。
在漢初,丞相與太尉基本上都由漢初功臣集團及其二代子弟擔任,既是朝廷重臣,又有封地侯國,甚至還掌握著禁軍兵權,故其地位比後世高非常多,其作為政府首腦,與皇帝這個國家首腦,在權力體系中地位相差並不大,基本上可算是二頭政治,所以丞相在覲見皇帝的時候,皇帝之前坐著要起立,乘車坐輦要下來迎接;丞相有病,皇帝還要擺開儀仗到家裡噓寒問暖。這樣的待遇放在清朝,別說是沒事兒琢磨在哪塊地磚磕頭聲音大的軍機大臣,就是皇上他爹也享受不到。
所以,漢文帝和漢景帝勢必要想盡一切辦法,削奪相權,建立君主集權,具體辦法就是一面重用周勃父子,一面狠整他們。
朝臣們都不是笨蛋,他們看清了局勢,自然識時務者為俊傑了!
就在周亞夫之死的同月,景帝擢升原文帝近臣御史大夫衛綰為丞相,這是漢自建國以來,第一位非漢初功臣集團出身的丞相。
這位衛綰丞相才能稀疏,但向來對皇帝言聽計從,忠厚老實的可愛。
漢景帝就喜歡這樣的大臣。
至此,漢宮廷皇權透過對朝中丞相的自由任命,已完全控制與掌握了以丞相為樞紐的漢朝政府機構,為後來的漢武帝獨斷朝綱掃清了最後障礙。
圖:今河南原陽周亞夫故里碑
至此,中國歷史之霸業政治與有限皇權的時代宣告全面結束,漢帝國之再統一完成,自秦二世亡七十年後,凌駕於諸侯與政府之上的獨裁者死灰復燃,專制皇權重新復活,且更為成熟穩定。
據傳,周亞夫死後,他的封邑條縣百姓悲痛萬分,每人一捧土堆起一座高大的衣冠冢,如今位於河北省景縣城西南,高約16米,佔地七畝,是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冢上樹木蔭翳弊日,芳草萋萋,他那漢白玉質的雕像仍然雄偉威武。
史書沒有記載周亞夫妻兒們的下場,估計好不到哪裡去,因為周亞夫死後他的條侯國也被廢除了,他們即使沒被清算,肯定也淪為庶人或者他們從前非常看不起的民工了,這就是螳臂當車對抗專制皇權的下場。
不要怪景帝,比起他的兒子漢武帝劉徹,他已經很仁慈很開明瞭。
在劉徹看來,別說是表面上對抗皇權,就算在肚子裡對抗(腹誹),那也罪該萬死!
周亞夫是漢朝第一個被整死的丞相,在劉徹手裡還有更多,只不過他們都不太出名,所以就讓周亞夫來代表他們吧,因為這位的才氣最大,骨頭也最硬,當然從後續來看,他的抗爭是完全沒有價值的,世道已經變了,君主專制已成不可阻擋之洪流,在未來的兩千年裡,它還將川流不息,浩浩湯湯…
-
11 # 有書共讀
說起周勃、周亞夫父子,皆是穩固大漢江山的頂級功臣,都曾任過大漢丞相。可是他們卻父子同命被誣入獄。雖兩人最終結局不同,但其父子遭遇頗令人感慨狡兔死走狗烹的唏噓。
那漢朝名將周勃、周亞夫父子為何未得好報呢?且聽有書君為你梳理分解。
一,周勃可為將帥卻無丞相之才,憨厚老實少機謀被陷入獄。
周勃自幼以編草蓆為生,或有婚喪嫁娶為人吹簫混口飯吃。
其雖生活窘迫卻自幼習武拉的硬弓,後因緣結識劉邦隨之舉事。周勃為人憨直對劉邦忠心耿耿,攻城掠地從不惜命,其就是認準一個目標絕無旁顧之人。因而西漢初立時,劉邦對功臣頗多疑忌,獨獨對周勃之憨性信任有加。甚至劉邦臨終前曾告訴呂后,周勃穩重少言,日後可安劉氏天下。
周勃日後行徑確實未負劉邦之言。劉邦逝後惠帝劉盈繼位,周勃身為太尉一直默默守護著劉氏天下。
即使劉盈早逝呂后專權封諸呂為王,周勃亦選擇假意贊同隱忍未發。直至呂后病逝諸呂妄想篡劉氏江山時,周勃才聯合陳平,誅諸呂然後奉劉恆繼位是為漢文帝。
可以說沒有周勃,劉氏天下早被呂氏取而代之。因而劉恆登基即封周勃為丞相。
我們客觀評價周勃,他天性醇厚忠心可嘉,可以衝鋒陷陣堪稱猛將,卻缺乏丞相運籌帷幄與應對之才。
就如劉恆曾問他大漢一年刑獄有多少?大漢一年收成與支出如何?周勃被一問三不知只有汗流浹背而已。而陳平則應對自如使周勃自感才能與之相差甚遠。
後又有人提醒周勃以防功高震主步韓信後塵,於是其自請讓位於陳平,歸鄉頤養天年。
雖陳平逝後,劉恆又請周勃出任丞相一職,可是隻有短短几月,周勃又在劉恆暗示下帶頭回封地。
周勃為人老實少機變,經劉恆幾次折騰兼有韓信之死的陰影,生怕有人害他,有人拜見時只有披全副盔甲才出來見客,因而周勃又被人誣陷意圖謀反,被劉恆關入牢獄。
其實周勃身陷囹圄與自身性格有關,其雖知急流勇退,可其憨厚天性將一切都直白表露,才會著盔甲見人給人以謀反口實,其心機真的無法防禦背後暗箭,不足以應對高處不勝寒。
二,周勃功高蓋主,劉恆為撕被擁立標籤壓制周勃。
周勃獲罪除自身性格原因,亦有劉恆耍弄權術的影子。首先劉恆身貼被周勃擁立標籤,其次周勃領兵多年手握重兵,這兩條就足以令劉恆對其疑忌頗深。因而根基尚淺的劉恆想立威,必須先從打壓首功之臣周勃入手。
他先封周勃丞相之職,明為恩寵實為削其兵權。
然後幾次三番折騰周勃打壓其氣焰。後周勃被誣陷,劉恆明知其冤仍將其投入獄中,幸好周勃能屈能伸,甘願舍顏面錢財賄賂劉恆母舅薄昭,使薄太后出面為其辯護,劉恆又順勢赦其罪以示恩典。其實劉恆亦在明示周勃生殺大權皆是自己一句話而已,由此周勃氣勢全消,雖被無罪釋放卻鬱鬱而終。
三,周亞夫性耿直,為家國執念守原則,觸怒景帝權臣被誣入獄。
周亞夫乃周勃次子,所幸未受父親株連,後又因緣得襲父親爵位,可其性耿直更在乃父之上。最能顯其本色當屬細柳營典故了,當時劉恆派他駐守細柳防禦匈奴,守門軍校未得其命令,既使是劉恆親來視察亦拒之門外。周亞夫身披鎧甲見劉恆只行軍禮不行君臣之禮,其直人性情盡顯。劉恆眼見細柳營治軍有序,與別營形成鮮明對比,直贊周亞夫乃真將軍,其臨終前告知兒子景帝,日後有急可重用周亞夫。
周亞夫性直,心中為國堅持原則於社稷有益,可是在處理政務交際時卻於己無益。漢景帝時期,諸王謀反爆發七王之亂,景帝啟用周亞夫平亂。
周亞夫策劃令梁王堅守城池,他去斷絕敵軍糧道以絕敵人後路。
可是梁王在重兵圍困之下,數次遇險向周亞夫求援,他不為所動,後景帝命他救助梁王,他仍堅持本來計劃。
也許他覺得梁王可以堅持到底,可他忘了梁王乃景帝親弟弟,又是竇太后心頭肉。雖然他三個月就平息了七王之亂被封為丞相,可是他卻因此得罪梁王與竇太后為自己留下禍根。
周亞夫位極人臣仍不懂融通,行事只顧對錯不慮人情。比如景帝的慄姬犯錯,景帝想廢其子劉榮太子之位,另立王美人之子劉徹為太子。可是周亞夫覺得劉榮並未犯錯,堅決不同意廢太子。周亞夫忘了劉徹已是景帝姐姐長公主劉嫖之婿,他未阻住廢劉榮立劉徹,卻因此得罪了長公主與王美人。
再如王美人母以子貴,隨之被立為皇后。竇太后又攛掇景帝封王皇后之兄王信為侯,周亞夫又以漢初白馬盟約,非功不得封侯為由堅決不同意封王信為侯。景帝只得將此事作罷,周亞夫卻又因此得罪了王氏家族。
後來景帝又想封投降的匈奴將領為侯,以吸引更多匈奴降將。可是周亞夫卻認為景帝此舉是鼓勵將領不忠之行。景帝聞言怒斥周亞夫無政治遠見迂腐之極。
周亞夫聞言憤而自請辭職,景帝照準。有書君覺得,周亞夫堅持原則所做之事並不為錯,可是他一根筋得罪人於無聲處卻不自知,他早被多人詬病已令景帝對其疏遠,他自辭相位只是給了景帝藉口而已。
周亞夫退休在家,景帝想看其脾氣是否改變,邀其到宮中宴飲,卻只給他上一盤豬肉而無筷子。周亞夫怒行於色令太監上餐具,景帝見之不悅道:“難道這樣還不滿足嗎?”,周亞夫謝罪後不等景帝說話就拂袖而去,他卻不知景帝此舉是故意而為,其桀驁不馴之舉已惹景帝殺心頓起。
後周亞夫之子見其年事已高,為其購買五百副盔甲以備喪葬之用。誰料周亞夫卻由此被人誣陷謀反,景帝不容他辯駁將其投入牢獄。
四,君權與相權之爭,景帝終為兒子鋪平道路,掃除障礙周亞夫。
我們再看周亞夫與景帝幾次爭鬥過程,就可以看出當時君權與相權互相制約,景帝並未有絕對權利,而周亞夫又是一根筋恪守國家為先原則之人。
我們試想景帝為君權至上怎能不忌恨周亞夫?更何況周亞夫桀驁不馴天性,景帝亦深怕自己死後,劉徹年幼無法制服周亞夫,他為兒子掃清障礙必除之後快。
因而景帝明知周亞夫冤枉,又豈肯放過如此除其良機?偏偏周亞夫驕傲不屈,他堅持辯解那只是冥器,獄卒一句“你就是在陽間不反,到陰間亦是謀反”,就把周亞夫氣的絕食抗議活活餓死。景帝就這樣兵不血刃除去心頭大患。
縱觀周勃父子一生,以其直人性格可以做統領全軍的帥才,可以做先帝留給後人重用之臣,卻不懂自保自全,做不了伸縮自如常伴君側的極臣。因而其父子爬到高點又回原點亦是必然,其性格缺陷是主因,劉恆父子的權術還是次因吧。
斯人都逝,一切是非功過還有由各人評說吧。
回覆列表
周亞夫先生的傳記,被抬進語文書裡的主要是被《古文觀止》截取出來的《周亞夫軍細柳》,講的是漢文帝視察軍隊的時候,被周亞夫的細柳營之軍紀嚴明所震撼的故事。這其實並不是周亞夫的人生巔峰,他的輝煌要等到漢文帝兒子劉啟(不是《流浪地球》那個男主)的時代才會開啟。
景帝時期,著名的七國之亂爆發。而彼時的周亞夫,已經是文帝臨終的時候交給景帝的一位重臣。而他在細柳營的出彩,也給文景父子一個相當不錯的印象——這傢伙會治軍!
面對七國氣勢洶洶的重兵,劉啟決定將帝國的軍隊交給周亞夫,讓他去馳騁疆場。應該說,在授予周亞夫大將軍印的那一刻,劉啟是把自己的身家性命一起壓在了周亞夫身上。君臣之間的信任,此刻可謂是登峰造極。
而周亞夫也真是不辱使命——此後的故事我們都知道了,七國之亂被平,周亞夫成為了大漢王朝當之無愧的國家英雄。
對英雄就要給予英雄的待遇,不久,周亞夫被拜為丞相,成為漢帝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存在。
然而,丞相這個位子卻不是那麼容易坐的,尤其是他周家人。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他爹周勃,也就是絳侯初代目,原來也幹過丞相。父子雙丞相,這在中華帝國曆史上可能還是頭一遭。
那位說了,爺倆一起當過丞相,為什麼還不好呢?您別急,等我慢慢說。
說起來周勃和陳勝是一個時代的人,歲數還不一定比陳勝小。而他沒有選擇單幹,也沒有做出頭鳥,而是一直跟著劉邦後頭。劉邦稱帝后,給了他一個絳侯的爵位,也算不虧待老哥們兒了。
劉邦嚥氣以後,周勃逐漸執掌起兵權,而壓在他頭上的還有一個巨無霸——呂雉。
面對呂雉的咄咄逼人,周勃沒有反抗,畢竟她殺的基本都是劉家人。而呂雉一死,這個人粗心不粗的將軍立刻和陳平一起發動政變,迎立代王劉恆為帝,這就是漢文帝。
周勃們之所以要立劉恆,就是看準了他根基淺,資歷薄,覺得聽話好控制。然而,他們卻想錯了。他們迎到長安的不是一個傀儡,而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帝之一,他怎麼可能甘於被你們控制。
為了掃清這些貴族對自己的控制,劉恆幹了兩件事——一,逼著自己親舅舅薄昭自殺;二、勒令周勃退休回家養老。
周勃哪兒幹啊?就一直賴著不想走。劉恆也沒和他客氣,直接找了個理由就要剁了他。最後還是周勃找了關係,求到劉恆他媽薄太后那裡,才撿了條命回家。從此,周勃徹底退出官場,回到封地養老去了。
說起來,周亞夫應該能吸取他爹的教訓了吧?不,他沒有,反而幹了件能讓他爹從墓地裡氣活過來的事兒——干涉立儲。
我們知道,漢武帝劉徹本來不是劉啟的太子,原來的太子叫劉榮。這位小哥的母親因為得罪了長公主劉嫖,結果連累著兒子也被廢為臨江王,最後被人不明不白的害死了。
而周亞夫時任丞相兼太傅,是太子的老師。作為太子的老師,他義不容辭地承擔起了保護太子劉榮的責任,堅決不同意劉啟廢劉榮的安排。
但是這事兒周亞夫說了真不算。本來嘛,人家爺倆的事兒,跟你說一聲是給你面子,決定權還是劉啟的。你在這反對,你又算老幾呢?
最後的結果,是太子也被廢了,周亞夫的地位也從此在劉啟心中一落千丈。不久以後,周亞夫被下獄,其罪名是非常荒唐的——他兒子買了一堆廢舊的軍械回家,想給老爹死後陪葬。而審案子的人認為,這是周亞夫想要在陰間謀反的重要罪狀。
被投入大牢的周亞夫憤懣不平,七日水米不進後去世。
其實周亞夫本不該死,也不該氣憤。相比來說,他爹當年對劉恆的恩情並不比他對劉啟少,還不是差點被劉恆殺了?當他試圖干涉皇家繼承人的時候,他就已經犯了大忌。天家的事情,哪裡容的上你插嘴?
說到底,周亞夫還是吃虧在自己政治智慧不夠上頭了。而劉啟逼死周亞夫,也未嘗不是給自己的兒子劉徹鋪好路。畢竟,有這麼一個堅決不同意劉徹做太子的傢伙在,劉徹當上皇帝也不一定好過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