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677363988695

    孰能濁以久,靜之徐清。

    這一句就是闡述救世情懷,這就是徐清的含義。“久”指世間汙濁已經很久了,佛教說無始以來,人已經被汙染。老子的“久”正是此意。

    這裡提出二個問題:一是自己應該像荷花一樣出汙泥而不染,二是應該讓世人都濯洗汙泥,恢復本來的清淨覺性。有道者不能做一個個人完美主義者,而應該做一個菩薩。

    王弼注“孰能者,言其難也”。完善自我已經極難,做一個救世的菩薩是難上加難,所以說“孰能”。下一章提出了“致虛極,守靜篤”的修法,可以證道。

    此六字可解“孰能濁以久,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的密意。身有大患在於五色、五欲、五味,離身則無患。有道者不為己身,而為有情眾生,故菩薩發出“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宏願。

    有道者甘願入濁世,然如何保持內明心的清淨?這是世人最大的疑惑處。此句經文緊接“渾兮其若濁”之後,就是解答世人的疑惑。

    佛教中稱塵世為五濁惡世,骯髒汙穢。但蓮花就能夠從汙泥中長出來。老子知道塵世的汙濁,修道士不能獨善其身,必須入濁世感化世人。如何在濁世中保持自己純潔的心不被汙染?老子用靜來對治。下一章更說“致虛極,守靜篤”,要靜到極點。

    這是實修的功夫,而不是哲學問題。釋德清注:“老子因而閔之曰:‘孰能於此濁亂之中,恬退自養,靜定持心,久久而徐清之耶’?”水渾濁了,靜能使水恢復清澈。心渾濁了,靜能夠使心恢復清淨嗎?老子用“致虛極,守靜篤”作了回答。

    後文老子說:“清靜為天下正”,清與靜相應是為清淨,這是天下最高的修法。今天學人讀文字,把清靜一詞輕易放過,實際老子開演清靜實修法,其理深妙。

    有道者即使入濁世,只要內心守靜篤,則狂心頓息,此謂徐清。狂心頓息則五欲不生,五欲不生則無私不爭之心自然而生。有道者雖入濁世,周遭都是汙穢,但如如不動。

    久久世人也深受感染,狂心或稍減焉。靜之者,修道工夫也,即指下章“致虛極,守靜篤”,有此守靜篤之修道工夫,必證道也,清指證道之圓滿也,全賴修守靜篤之功夫。不修道何能徐清?靜則五欲息,徐清指狂心頓息,五欲不存。

    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

    上句經文已經清晰,此句經文就回答第二個問題。守靜篤還能生生不息嗎?

    老子開演了更深的妙理,也就是四十章“反者道之動”的妙理。修道士雖然守靜篤,入玄同大定,如如不動,但動的內因沒有消失。老子提出了動的哲學,靜本來是與動相反,但這是俗見。凡夫陷入靜動二極的“邊見”之中。老子所證的定被稱為玄同大定,就證悟了動靜一如的中道。

    安指入玄同大定,守靜篤之妙境也。動者,玄同大定,動靜一如,雖靜而常動,雖動而常靜,即靜即動,即動即靜。徐生,入玄同大定中,唯陰陽二氣現在眼前,氤氳互動,交通成和,而萬物乃生。

    徐生,在玄同大定中,此妙心靈明獨耀,無所不照,因靜而動,此動是妙動,雖動如靜,然因此妙動,真心開演妙理,法喜充滿,此真心之妙動,非枯禪之死靜。枯禪死靜,何法喜之有?法喜充滿,修道士雖靜而常樂,凡夫焉可得知?

    凡夫見修道士之苦,不知修道士之極樂也。此徐生之第一義。修道士之極樂,始於守靜篤之大定,定中妙動生髮,陰陽二氣交通成和,見萬物生生不息,執行不輟,寒來暑往,冬去春來,由內而外,此宇宙之本來面目,此徐生之第二義。

    徐者,生生不息,順環往復,無有盡時,非徐而何?徐清之徐,言雖靜而妙動無窮,故靜亦徐也。徐與久對成文,濁久徐清,安久徐生。反者道之動,老子視為當然。

    這一句充分反映老子對靜的力量和動的力量的認識。靜可以讓修道士的心擺脫慾望,保持無慾的狀態。但老子沒有忽視動的力量,因為動的力量是道內生的力量(反者道之動),這種動的力量是生生不息的原動力。老子在靜與動之中找到了玄同,即靜即動,即動即靜,動靜不二,破除邊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18李白新面板怎麼時候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