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電影的表現來看,鋼鐵俠更偏向於一對一的「鬥將」而戰爭機器更偏向於一對多的「清兵」。
這個差異是相對的。比如說雖然雙方的先進性和設計思路有所不同,但都有以下共性:
而從這裡開始,由於穿戴者的個人習慣和技術差距,使得兩臺裝甲在迭代升級的過程中走上了不同的分支路線。鋼鐵俠大家都比較熟悉了,這裡就著重談一談戰爭機器。
我們還是從《鋼鐵俠2》開始。此處被大量漢默科技的量產機包圍後,託尼和羅德兩人幾乎同時出手。在這種混戰中,即便裝甲上搭載有多種武器,也往往會下意識使用最順手的那個。
舉例來說,鋼鐵俠更習慣以衝擊光束等能量武器起手以求一擊必殺;戰爭機器則傾向於依靠外接的實彈武器潑灑火力,確保不間斷的多目標壓制。在此基礎上,前者以能量為主實彈為輔的風格表現為出手次數較少但爆發力更強;而後者以實彈為主能量為輔的習慣體現為單發威力較低但持續性更好。
再進一步,為了和各自戰術相貼合,裝甲的硬體也要做相應調整。比如說更講求機動性的鋼鐵俠一般不會太強求防禦力,需要硬碰硬的時候可以直接上反浩克裝甲這樣的大型馬甲。另一方面,由於戰爭機器的長槍短炮需要隨身攜帶大量彈藥,採用更厚實的裝甲可說是必然結果。
然後是鋼鐵愛國者。從縱向系譜來看,本機更像是徹底換代前的一個過渡型號。削弱了裝甲的同時火力不升反降,不過在打奧創時的空中纏鬥表現可以。本機有可能也是在摸索一個最適合戰爭機器本人風格的平衡點。
我記得這裡在操作裝甲的不是羅德,但是不影響它展示了一個耐人尋味的動作:現場奪取了敵人的手槍進行反擊。這個做法第一是反映了手部裝甲的精簡和活動度,第二也暗示了戰爭機器能夠靠取用人類現有的裝備進行消耗較大的長時間戰鬥。事實上,他第一次跟鋼鐵俠相互修正時就很喜歡隨手抓取旁邊的道具去肉搏。
到美隊3再次出場時,整體設計就比較完善了。注意看這裡羅德一出場就同時亮出了雙手的衝擊光束和背後的實彈機炮,即是說他的火控系統可以分別攻擊至少三個目標。回過去看對戰漢默科技的量產機那裡,鋼鐵俠一個個瞄準開火的時候戰爭機器是在同時射擊三個方向的敵機,背後那門機炮是可以自行瞄準視線死角的。
機場內訌的時候戰爭機器掏了根伸縮式電棍出來,這個也是比較罕見的。仔細想想,裝甲內部還藏有各種各樣的精密裝置,長期徒手擊打確實不利於減少故障。而且有電擊功能的話,更方便壓制身體素質較強的活目標,而無需動用過量殺傷的致命武器。
這個聲波炮同樣是一種非致命殺傷手段的拓展,對超能力者也有明顯的干擾效果。而且從持續工作時間來看,能量消耗也處於可以接受的水平。
這個特寫展示了全彈發射的火力密度。雙臂內建了4門實彈槍炮,肩上的機炮也有2根炮管;肩部和胸部另外內藏了12枚小型導彈,在片中為了平衡各方實力實際上被削弱了。
注意看戰爭機器除開為蜘蛛俠擔當一個飛行附著物外,還現場抓了一輛車去撞巨大化蟻人的膝關節。還有後面和鋼鐵俠二人合擊蟻人的下巴,都說明羅德有豐富的戰鬥經驗,不是單純憑蠻力強攻。
最後看一下復聯3。護盾已經展開的情況下戰爭機器其實不可能單機深入對方主力位置開火,真要被圍攻了可得不到友軍支援。這裡沿著邊緣以直線軌跡投放炸彈,其實是想營造類似於空中遮斷的打擊效果。
接下來對方雜兵開始大量湧入,那麼戰爭機器選擇懸停在空中進行持續射擊就相當於擔負近距離空中支援。先以背部的導彈艙齊射一輪,以求削弱對己方陣線的壓力。
接著展開雙手和背部機炮進行掃射,輔以肩部導彈的壓制。這個由遠到近的火力支援在瓦坎達團戰當中發揮出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沒有戰爭機器在場的話可能雷神還沒到就已經全線崩盤了。
就電影的表現來看,鋼鐵俠更偏向於一對一的「鬥將」而戰爭機器更偏向於一對多的「清兵」。
這個差異是相對的。比如說雖然雙方的先進性和設計思路有所不同,但都有以下共性:
作為個人防具可稱優秀的損傷抗性;內建反應堆賦予的充沛能源;長時間單體飛行能力;兼備單發威力高的能量武器和彈數較多的實彈武器。而從這裡開始,由於穿戴者的個人習慣和技術差距,使得兩臺裝甲在迭代升級的過程中走上了不同的分支路線。鋼鐵俠大家都比較熟悉了,這裡就著重談一談戰爭機器。
我們還是從《鋼鐵俠2》開始。此處被大量漢默科技的量產機包圍後,託尼和羅德兩人幾乎同時出手。在這種混戰中,即便裝甲上搭載有多種武器,也往往會下意識使用最順手的那個。
舉例來說,鋼鐵俠更習慣以衝擊光束等能量武器起手以求一擊必殺;戰爭機器則傾向於依靠外接的實彈武器潑灑火力,確保不間斷的多目標壓制。在此基礎上,前者以能量為主實彈為輔的風格表現為出手次數較少但爆發力更強;而後者以實彈為主能量為輔的習慣體現為單發威力較低但持續性更好。
再進一步,為了和各自戰術相貼合,裝甲的硬體也要做相應調整。比如說更講求機動性的鋼鐵俠一般不會太強求防禦力,需要硬碰硬的時候可以直接上反浩克裝甲這樣的大型馬甲。另一方面,由於戰爭機器的長槍短炮需要隨身攜帶大量彈藥,採用更厚實的裝甲可說是必然結果。
然後是鋼鐵愛國者。從縱向系譜來看,本機更像是徹底換代前的一個過渡型號。削弱了裝甲的同時火力不升反降,不過在打奧創時的空中纏鬥表現可以。本機有可能也是在摸索一個最適合戰爭機器本人風格的平衡點。
我記得這裡在操作裝甲的不是羅德,但是不影響它展示了一個耐人尋味的動作:現場奪取了敵人的手槍進行反擊。這個做法第一是反映了手部裝甲的精簡和活動度,第二也暗示了戰爭機器能夠靠取用人類現有的裝備進行消耗較大的長時間戰鬥。事實上,他第一次跟鋼鐵俠相互修正時就很喜歡隨手抓取旁邊的道具去肉搏。
到美隊3再次出場時,整體設計就比較完善了。注意看這裡羅德一出場就同時亮出了雙手的衝擊光束和背後的實彈機炮,即是說他的火控系統可以分別攻擊至少三個目標。回過去看對戰漢默科技的量產機那裡,鋼鐵俠一個個瞄準開火的時候戰爭機器是在同時射擊三個方向的敵機,背後那門機炮是可以自行瞄準視線死角的。
機場內訌的時候戰爭機器掏了根伸縮式電棍出來,這個也是比較罕見的。仔細想想,裝甲內部還藏有各種各樣的精密裝置,長期徒手擊打確實不利於減少故障。而且有電擊功能的話,更方便壓制身體素質較強的活目標,而無需動用過量殺傷的致命武器。
這個聲波炮同樣是一種非致命殺傷手段的拓展,對超能力者也有明顯的干擾效果。而且從持續工作時間來看,能量消耗也處於可以接受的水平。
這個特寫展示了全彈發射的火力密度。雙臂內建了4門實彈槍炮,肩上的機炮也有2根炮管;肩部和胸部另外內藏了12枚小型導彈,在片中為了平衡各方實力實際上被削弱了。
注意看戰爭機器除開為蜘蛛俠擔當一個飛行附著物外,還現場抓了一輛車去撞巨大化蟻人的膝關節。還有後面和鋼鐵俠二人合擊蟻人的下巴,都說明羅德有豐富的戰鬥經驗,不是單純憑蠻力強攻。
最後看一下復聯3。護盾已經展開的情況下戰爭機器其實不可能單機深入對方主力位置開火,真要被圍攻了可得不到友軍支援。這裡沿著邊緣以直線軌跡投放炸彈,其實是想營造類似於空中遮斷的打擊效果。
接下來對方雜兵開始大量湧入,那麼戰爭機器選擇懸停在空中進行持續射擊就相當於擔負近距離空中支援。先以背部的導彈艙齊射一輪,以求削弱對己方陣線的壓力。
接著展開雙手和背部機炮進行掃射,輔以肩部導彈的壓制。這個由遠到近的火力支援在瓦坎達團戰當中發揮出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沒有戰爭機器在場的話可能雷神還沒到就已經全線崩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