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前方
-
2 # 櫻雪海
對發動機還是有損害的。
由於氣缸內空氣量的減少,燃燒狀況不良,後燃現象嚴重,使發動機熱負荷急劇增加;由於高原空氣密度低,使冷卻風量減少;同事由於高海拔冷卻液的沸點降低,這些可導致散熱能力進一步下降,熱負荷進一步增加。長時間駕駛容易造成水溫過高甚至開鍋的情況,長此以往肯定對發動機有損害的。
-
3 # 天和Auto
“空氣稀薄”對於發動機無物理性損害,但會產生積碳!
所謂“空氣稀薄”並不是指空氣總量變少,而是指空氣密度的變化,關鍵字為【稀】。簡單理解為氣壓與海拔成反比,海拔越高地心引力越小,引力對空氣的吸引力也就越小;但是空氣的體積是不會發生變化的,一立方米的空氣仍然是一立方米,這種說法也許有些拗口,如果按照下面這種說法也許更容易理解。
低海拔一立方米的空氣是一立方米,重量為1293克。
高海拔一立方米的空氣是一立方米,重量為810克。(以拉薩為標準)
在不同海拔的位置空氣的體積並沒有發生變化,但是密度(重量)卻發生了變化,這就是空氣變稀了。這就像平原空氣密度就像一碗稀粥裡有一些米,而高原空氣密度就像一碗沒有幾粒米的純正稀粥,而米作為能量源正如空氣中的氧氣。空氣中的氧含量為20.9%這點是不變的,那麼平原一立方米的空氣中有270.237克,而同樣一立方米的高原空氣只有169.29克的氧氣,固定體積中氧含量的不同為發動機帶來了問題。
空氣燃料比失調與積碳的關係發動機的空氣燃料比為14.7:1,ECU行車電腦計算發動機噴油量會參照兩個資料,其一為發動機進氣量、其二為燃燒後廢氣中的氧含量。按照正常氣壓設計的發動機假設按照270.237g/m³氧氣的標準設計噴油量,按照14.7:1的比例噴油發動機則能充分燃燒;而按照這一比例設計的發動機進入高原之後,空氣中的氧濃度變成了169.29g/m³,空氣體積沒有變化則發動機仍然按照14.7:1噴油,但噴射的燃油是按照270.237的氧氣含量設計,氧氣實際減少了100.947克。
圖解:比例不變,含量等比下滑。
氧氣減少後則空氣燃料比看似體積的比例是正常的,但含量的比例實際發生了變化,因為沒有足夠的氧氣為超量的燃油助燃。這種狀態是空燃比失調,等於在平原地區發動機節氣門嚴重積碳,節氣門造成進入發動機氣缸內的空氣流量變少了,在高原地區則是空氣流量沒有變少但是空氣中的氧氣變少了,兩種造成氧氣變少的方式不同但造成的結果是相同的。
簡單總結:在高原駕駛車輛會感覺動力變差,問題正在於燃油沒有充分的氧氣助燃,但這不代表噴油量低。空燃比失調會造成燃油燃燒不充分,結果必然造成積碳的出現;長期在高原行駛的汽車,ECU會自適應學習調整,主要在平原使用的車輛忽然駛入高原無法短時間修正資料,所以產生一定量的積碳是難得問題。
-
4 # 老車主說車
空氣稀薄含氧量相對就會比較低,發動機燃油燃燒不充分,就會導致明顯的動力輸出降低。。。高原上,大排量無優勢,渦輪增壓才是王道~
由於大氣中各個組分的摩爾質量不同,隨著高度變化,組分濃度可能變化。我查了下大氣垂直結構(Vertical Structure of the Atmosphere),一般認為對流層以內流動較為充分,大氣是均勻混合的。
進一步地,查到了常見組分隨高度的變化規律,可以看出氧氣濃度在20km以內幾乎保持不變[2]。氮氣的濃度直到100km都幾乎保持不變,在海平面為0.78。
回覆列表
對發動機沒有損壞,但是對於汽車的動力卻有損失,因為空氣中的氧含量稀少,就意味著不管是自然吸氣和帶渦輪增壓的車來說都會受到影響,特別是自然吸氣的車的動力損失會更多一些,海拔越高的地區,汽車的“氧虧”會更嚴重,此時車所表現出來的就是爬坡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