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服堂中醫

    艾灸祛溼的效果是很微弱的,艾灸作為一種輔助治療治療的手段,不能將其看作是萬能的,什麼病都可以透過艾灸來完成,這是一種錯誤的認知;同時,艾灸也是需要辯證使用的,並不是所有的疾病都可以透過艾灸來緩解或者治療。

    祛溼首先要搞清楚內溼還是外溼

    要說祛溼,首先我們要搞清楚溼邪是如何形成的,如果搞不清楚溼邪如何形成?搞不懂是寒溼還是溼熱,就更加不可以隨便艾灸了。

    溼邪有內外之分,外溼為六淫之一,常先傷於下,多是由於氣候潮溼、涉水淋雨、久居溼地等因素,導致溼邪侵襲人體所致。

    內溼既是病理產物,又是致病因素,內溼多是由於脾失健運,水溼停聚所致。內溼與外溼雖然不同,但在發病過程中有常相互影響。外溼發病,最容易傷及脾胃,導致脾失健運,以至於溼從內生;而脾失健運,有容易招致外溼的侵襲,所以最終還是以脾失健運為主。

    內溼的形成

    多是因為飲食不節,如長期的恣食生冷、油膩肥甘,或者飢飽失常,損傷脾胃,脾傷則運化無權,導致津液不能轉輸運化,停滯而溼從內生,聚集體內為患。發病或為洩瀉、或為腫滿、或為肥胖、或為飲邪。這就是常說的“諸溼腫滿,皆屬於脾”所說的意思。

    溼邪侵入人體,會根據人體的不同,體質的差異,以及治療的不當而轉化,如脾陽素虛者,容易導致寒溼內積;胃熱素盛者,容易導致溼熱;

    過用寒涼者,容易寒化,妄加溫燥者,易於熱化。溼從寒化,多容易損傷脾陽,溼從熱化,多容易耗傷胃陰,這又是溼邪寒化或熱化後的發展祛溼。

    但溼為陰邪,其性粘滯,溼盛則陽微,溼從寒化,乃溼邪致病的主要發展趨勢,所以,在臨證時,寒化多於熱化。

    溼邪的證治分類

    1、寒溼困脾

    主要是由於貪涼飲冷,過食生冷瓜果,導致寒溼停滯於中焦;或者因為冒雨涉水,居住溼地,導致寒溼內侵;或者因為內溼素盛,中陽被困,以至於寒溼內生所致。

    臨床多表現為脘腹悶脹、不思飲食、泛惡欲吐、口淡不渴、腹痛溏瀉、頭重如裹、身重或腫,舌苔白膩,脈濡緩。

    臨床治療當以溫中化溼為主。常用方劑如胃苓湯、實脾飲等。

    2、溼熱中阻

    主要是由於感受溼熱之邪,或者飲食不節,過食肥甘厚膩,釀成溼熱,內蘊脾胃所致。

    臨床多表現為脘腹痞悶、嘔惡厭食、口苦口粘、口渴不飲、尿赤、或面目肌膚髮黃、或皮膚髮癢、或身熱起伏,汗出熱不解,舌苔黃膩,脈濡數。

    臨床治療當以清熱化溼。常用如連樸飲、甘露消毒飲等。

    3、脾虛溼阻

    主要是由於飲食不節,損傷脾胃,導致脾虛健運失職,水溼內生所致。、

    臨床多表現為面色萎黃、神疲乏力、四肢困重、脘腹不適、納谷不香、厭食油膩、大便溏薄或洩瀉,舌苔薄膩,舌質淡胖,脈濡細等。

    臨床治療當以健脾化溼為主。常用方如香砂六君子湯等。

    祛溼應根據脾虛和溼盛而分主次

    祛溼應根據脾虛和溼盛的主次,權衡輕重,靈活運用。以溼盛為主的,應當以除溼之法,或芳香化溼,或苦溫燥溼,或淡滲利溼,沒有必要妄加補虛之品。

    以脾虛為主的,應當健脾與化溼配合使用。

    祛溼應當分清寒溼和溼熱

    溼從寒化傷及脾陽,應當以溫熱藥物助陽以燥溼,除了選用苦溫燥溼的藥物之外,還要配合溫運脾陽的藥物;

    溼從熱化傷及胃陰,應當選用養陰藥物與化溼藥物配合,以清熱化溼而不傷陰,生津養陰而不助溼為原則。

    總之,祛溼用藥必須靈活運用,切勿千篇一律,千人一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姐姐嫁出去了就不用和我這個兒子一樣承擔給父母養老的責任了嗎?爸媽從來沒有重男輕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