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047170666559

    當第一次聽到《跳舞的梵谷》我就想寫些什麼,但總是不甚滿意,拖到現在。

    這首歌與時下流行歌曲相比,顯得如此特立獨行。文藝得張狂,陰鬱得深邃。孫燕姿每一次出現都能帶給人們一點驚喜、一點驚歎,以自己獨有的姿態,一次又一次開拓出屬於她的音樂領土。

    看到有些人說,第一次聽到這首歌時,感到難以理解,難以入耳,但某一次再聽到時,就如同靈魂突然受到一擊,被深深吸引得單曲迴圈。

    這個過程聽起來十分有趣,就如同當年的梵高一樣,你可能一時無法理解他,但你遲早會發現他所描繪的那些動人心魄的美。

    演唱:細膩的狂放

    孫燕姿對詮釋歌曲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她的細節處理都非常的細膩且到位,也正因如此,她非常擅長演唱凸顯人聲和情感表達的抒情歌曲。

    但她的能力和野心遠不止於此。

    正如這首歌,即便恢弘大氣和陰詭瘋狂並存,她依然可以支撐起來。整首歌從陰鬱,到迷幻,再到癲狂,再到掙脫世俗,每一層情緒的遞進都能夠透過她的聲音清晰地傳達給聽眾。也不用做過多的分析,光是結尾的

    不謝幕 不慶祝 不歡呼不回顧 不頑固 不踟躕不謝幕 不慶祝 不歡呼

    就可以品出。三次反覆的旋律,但卻用不同的細節處理分出了三種層次,唱出了完全不同的情緒狀態。

    你可以不理解她為什麼會選了這麼一首奇奇怪怪的歌曲,但你不得不感嘆,面對如此複雜的歌曲,她依然可以保持鮮明的個人特色,又駕馭得如此靈動順暢。

    旋律:利底亞調式的大膽運用

    這首歌旋律上的特別,可能和這首歌大膽採用的調式有關。

    如果我沒有判斷錯,這首歌運用了一種中古調式——利底亞調式,這種調式在流行音樂中不太多見,大眾很少有機會好好消化它,初聽可能會不習慣。但它容易營造出一種神秘而恢弘的氛圍,與這首歌曲詭譎又復古的氣氛十分契合,這種少見的調式在習慣之後反倒會因為它特別的韻味而更加耐聽,引人入勝,回味無窮。

    編曲:張力與畫面感

    整首歌的編曲也充滿張力和畫面感,使人感受到極強的情緒色彩。

    開頭,幾個空洞又些許嘈雜的聲音,像極了我當年在法國蓬皮杜看到的那些後現代實驗藝術影片裡播放的實驗音樂,如同潛意識裡的夢境一樣迷離而恍惚。歌曲中尤其是主歌和過度句的部分,運用了諸如此類的極具實驗氣質的電子音色,製造出一種精神上的壓抑和迷幻。

    歌曲中還大量運用了電子化的人聲伴唱,這些伴唱或耳語,或呢喃,或癲狂,音色變化多端,就好像精神錯亂的梵高聽到的耳邊的囈語,瀰漫著詭秘、癲狂的氣氛。

    而幾次副歌則弱化了實驗音色,用華麗的提琴演奏描繪出了恢弘而復古的場景,並與鼓聲逐漸攀升的強烈節奏來不斷增強歌曲的情緒色彩,直至最後的高潮部分,甚至還加入了女高音演唱,將歌曲推向瘋狂的最頂端。

    值得一提的是,這首歌的間奏中還引用了歌曲《Vincent》的一句旋律。

    歌詞:歌者與畫者的精神共鳴

    不用我說,大家都能看得出來,這首歌的歌詞,大量運用了與梵高畫作有關的意象:向日葵、麥田、烏鴉、咖啡座、starry night,透過這些意象,勾勒出了一個使“我”墜入的精神世界。

    而後,我們能發現,這根本就是一場“我”與梵高之間獨立的精神對話,因為

    翻過身 他就是我

    在這場隔空的對話中,“他”與“我”有著共通的精神世界,只有“我”能夠體會“他”的孤獨和痛苦,只有“他”能帶著我跳舞和瘋狂,與這個世界無關,而聽歌的“你”只能是看客。

    這就像是孫燕姿與梵高之間跨越時空的一次精神的對話和交融,他們一同悲傷、一同孤獨,一同跳舞,一同瘋狂,甚至那句結尾的

    不回顧 不頑固 不踟躕不謝幕 不慶祝 不歡呼

    更像是她與梵高一同發出的關於人生態度的宣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報菜名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