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軍武最前哨

    如果你對希姆萊的過往毫無認知,而僅是從外表來看的話,他給大部分人的第一印象基本都可以用“文質彬彬”來形容,身著便裝的希姆萊更像是一位教書匠;無論如何,你都不會把他同“種族屠殺”聯絡起來。

    常言道:人心隔肚皮。外在的皮囊很多時候只會給我們先入為主的誤導,而希姆萊恰好就是證明這一點的絕佳例子:發生在二戰期間的種族大屠殺的幕後不僅有希特勒,同樣也少不了希姆萊。

    “我的榮譽即是我的忠誠”,希姆萊曾把這句話作為自己的座右銘以及諸如黨衛軍、蓋世太保等機構的口號,但最後事實卻證明:這些看似冠冕堂皇的口號只不過是他用來攫取政治利益的掩護罷了。

    1944年12月,代表納粹德國負隅頑抗的阿登戰役失敗後,狡猾的希姆萊已經清楚的意識到:第三帝國即將休矣!儘管偏執的希特勒仍在不斷鼓吹“絕不投降”的德意志精神,也贏得了一些狂熱分子的支援;但被稱為“希特勒最忠誠的黨衛軍戰士”的希姆萊已經不再狂熱,他要為戰敗後自己的出路做打算。

    在1945年初的時候,希姆萊開始透過一些中間人主動與同盟國方面聯絡,其目的顯而易見:盡其所能地討好同盟國,以期在戰後換取繼續生存甚至更為豐厚的報酬。正所謂賣什麼吆喝什麼;希姆萊管轄的機構主要負責逮捕、關押以及屠殺猶太人,於是他就透過秘密釋放猶太人來討好同盟國。

    當年三月,自知迴天無力的希特勒下令全德國開啟自毀模式;次月,羅斯福的去世雖然一度讓希特勒等人迴光返照,但萊比錫淪陷和柏林被圍則徹底擊碎了希特勒最後的幻想,他開始表露出要與德國共存亡的意圖。

    既然元首去意已決,那就必須要有人來接替他。4月23號,此前被假命令誤導的、試圖接管希特勒權力的空軍元帥戈林因此被逮捕並開除黨籍;4月24號,希姆萊在瑞典領事館起草了一份“投降書”,大致意思是:元首即將自殺(編者按:希特勒在6天后自殺),我(希姆萊)有權作出決定並使德國向同盟國投降。

    儘管希特勒在得知希姆萊的行徑後暴跳如雷,甚至將其稱之為“人類歷史上最無恥的背叛”,但在盟軍看來,彼時戰況下的希姆萊已經算不上“背叛”,充其量就是一個見風使舵的滑頭罷了。

    所以,同盟國幾乎沒怎麼猶豫就拒絕了希姆萊伸出的“橄欖枝”,雖然沒有公開證據顯示接下來的希姆萊意圖以自己為核心重組納粹政府,但這或許是他當時對同盟國提出的條件之一吧。

    客觀而言,如果僅從“忠誠”的角度出發,保羅-戈培爾要遠勝於海因裡希-希姆萊;前者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都還陪在希特勒的身邊。當然,親手毒殺自己的六個孩子確實過於殘忍,但那是因為他知道苟且偷生將會面臨什麼。

  • 2 # 成都地產逍遙君

    希姆萊的缺德有目共睹,在柏林戰役期間,秘密安排心腹與盟軍接觸,聲稱願意裡應外合剷除希特勒的統治,並將希魔交給盟軍,然後希望盟軍扶持他組建親英美的新政府共同對付去蘇聯人,英華人還將這件事捅給了媒體,這下子希姆萊賣主求榮的事一下子登上了英美蘇德的報紙。

    希姆萊身敗名裂後,卻依然對自己有一定信心,他想要在鄧尼茨的新政府中謀求一個重要的位置。

    最大的底氣就是自己手上的一批軍隊,在希姆萊看來,鄧尼茨畢竟只是一位海軍將領,而且這種時機如果鄧尼茨拒絕接納黨衛軍,那麼影響勢必很惡劣。希姆萊的打算就是先在鄧尼茨的政府裡佔據一席之地,接下來可以重整納粹骨幹分子,重新打造一個名為“民族集中黨”的黨團,接下來藉此慢慢鞏固自己的地位。

    如此看來,希姆萊之所以還沒死心,一是對自己掌控的黨衛軍寄予厚望,二是認為鄧尼茨政治經驗和威望不夠。

    但是由於其罪大惡極,想向盟軍投降的鄧尼茨政府為了避免庇護之嫌,解除了希姆萊的職務並驅逐了他,最終咬破口中的毒膠囊自殺身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每天堅持泡腳,你們試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