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999470830099

    賈詡,東漢末至三國曹魏初年著名謀士、軍事戰略家、曹魏的開國功臣、三國時期曹魏集團的重要人物。陳壽在《三國志》對其評價極高,稱他“算無遺策,經達權變,其良、平之亞歟”。

    賈詡憑藉智謀與戰略眼光,使得自己立於不敗之地,亂世中縱橫捭闔。賈詡原為董卓部將,設計助董卓進京;董卓死後,鼓動李傕、郭汜反攻長安;李傕等人失敗後,輾轉成為張繡的謀士;張繡曾用他的計策兩次打敗曹操;賈詡投靠曹操,到達許都之後,發現此地藏龍臥虎,荀彧、荀攸叔侄,郭嘉,程昱等人無不是治國整軍之大才,於是便自甘退隱到官場一角,收斂起所有的才氣,非因曹操親問而不敢輕示於人。官渡之戰時,賈詡力勸曹操與袁紹決戰,並獻計於曹操助其統一北方;曹操與關中聯軍相持渭南時,賈詡獻離間計瓦解馬超、韓遂,使得曹操一舉平定關中。在曹操繼承人的確定上,賈詡以袁紹、劉表為例,暗示曹操不可廢長立幼,從而暗助了曹丕成為世子。

    賈詡能夠在董卓入京時風光無限,又能在李傕郭汜之亂中獨善其身;起初他作為曹魏政權的敵人,能夠數次擊敗曹操;又在投降曹操後,得到曹魏政權的重用,官拜太尉,位列三公,高壽而終。這使人不禁折服於賈詡的智謀。可見,賈詡具有非凡的洞穿人心與通曉權變的能力,計謀過人,料敵決勝。他作為一個處於政治、軍事鬥爭旋渦之中的謀士,自身的存在價值首先在於為主人謀劃時,能正確地分析敵我雙方的實力和態勢,揚長避短,運用出神入化的謀略克敵制勝。賈詡明悉事理,韜略出眾。在小說中首次出場,便挽狂瀾於既倒,隻手扶輪,扭轉了歷史的程序。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原有的政治秩序幾乎被顛倒了過來,士人階層對以皇帝為象徵的中央集權統治的向心力大大減弱,傳統的倫理道德也喪失了以往那種引導人們思想行為的統治地位。在群雄割據、弱肉強食的社會背景下,“君君臣臣”等原本極為牢靠緊密的人身依附關係也發生一定程度的削弱和鬆動。從權達變,擇主而事;見機行事,不拘一端,取代“士為知己者死”一類傳統信條,成為士人階層。把握住人的思想情感是一切行動的關鍵,認清人的性格特點無疑是提前把握住其發展與戰略走向,這保證了戰略的前瞻性,也保證自身能在事態變化之前就提前做出正確的判斷並採取合理的方案,保證“算無遺策”。道德仁義已經無法維繫人心,要想在亂世中立足,就必須通曉時變,做出最正確的選擇。尤其是在戰火不斷、道德淪喪的時期,稍有差池便身首異處,那一時期的道義思想在生命面前蒼白無力。

    在群雄割據、禮崩樂壞的時代,這一決定人與人關係的準則表現得尤為明顯。謀士階層中以賈詡為代表的一部分人,拋棄了“忠臣不事二主”的政治倫理規範,而信奉“良禽相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佐”的新觀念,正是將個人切身利益的考慮置於抽象的傳統倫理道德之上,“利則行之,害則舍之”(《戰國策·秦策三》)。他們遊離趨赴於各個地方軍事割據勢力之間,見機而行,擇主而事。“成於事而合於計謀,與之為主。”能夠成就一番大事業,而又於我言聽計從者,便可依附託身(《鬼谷子·忤合》)。《孫子·計》裡提到,“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賈詡正是憑藉著這戰略思想和核心精神,才能保證其在亂世之中獨善其身,並以高壽善終。

    可見,賈詡曾先後數度移主,在官渡之戰時,見機行事,投靠了曹操,留任參司空軍事,在官渡之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由於賈詡幾易其主,容易給人一種反覆無常、背主棄恩的印象。賈詡深知自己“非太祖舊臣”,懼怕曹操猜忌,所以“闔門自守,退無私交”,以至“男婦嫁娶,不結高門”,謹慎保全自己。在腥風血雨的政治鬥爭中,賈詡以他的政治智慧達成了自己的目的,也保全了自己的性命。曹丕登基,封其為太尉。這位賈文和先生就此韜光養晦,安享晚年,至黃初五年(公元224年)77 歲時壽終正寢。在漢末三國的亂世之中,能夠全身而善終的才士實在沒有幾位,賈詡是其中閃亮的一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要高飛,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