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麥圈763

    網際網路的發明,對於人類來說,是一次群體生命體的一次“合乎規律”的進化,它以極大的效率和速度,完成了群體生命之間的資訊、情報、知識等資訊類的資源共享,在不斷向外釋放能量的同時又不斷的吸收著新能量,人們在網際網路上是資訊的接受者,同時又是釋出者,就好比一條雙向車道。這樣一來,人類文明進步的步伐被大大加快,人和人之間,地區和地區,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交流和了解變得更快,更直接。如果說,網際網路1.0時代,還只是在訊息方面的交流為主,而到了2.0時代,就又進化變成了資源、資本、實體經濟、以及國家實力方面的交流互通。典型的就是電商行為,透過光速傳播的訂單,可以迅速完成貨物購買和流通,這次,網際網路又完成了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進化。在可以預見的未來,網際網路將會進化戰爭武器,誕生網際網路超級AI,那時,網際網路將出現第一任網際網路帝國的“王”,也是網路帝國的大腦,屆時,人類會徹底被網際網路這個人類製造出的“太陽”的光芒所籠罩,自身大腦和思考能力會逐漸弱化和更具有依賴感,等到5.0時代,網際網路一旦和機器人結合,那麼基本上,地球主宰角色的交割程序就會開始了........

  • 2 # 寫歌人代伐鍾

    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我認為非網際網路莫屬了。這東西,的確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從有網際網路開始,意味著我們生活的世界,在空間上就變成了真正的地球村,在關聯上就變成了真正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在我看來,任何物質的東西,都只是地球上的暫存物而已。無論是古希臘的諸神廟,還是古羅馬的鬥獸場,無論是古印度的泰姬陵,還是古埃及的金字塔,無論是法國的埃菲爾鐵塔,還是美國的自由女神像,最終都將歸於塵土。不僅如此,所有傳統的物質資訊載體,如報紙、書刊,以及帝王陵、博物館、圖書館、展覽館,還有宗教建築、名人故居,乃至世界自然遺產,全都概莫能外,更何況那些家譜、族譜、方誌和館藏文物。用報紙書刊去保留文字,和用樓堂館所去保留文物,在本質上,跟用棺材去保留屍體是一樣的,有誰看到過不朽嗎?自從有網際網路那一天起,“雲儲存”就變成了人類文明的最終落腳點和安放地。未來世界,地球意義的永恆,只會存在於網際網路(包括今後由此演變而生的物聯網以及其他名目的網)。任何資訊,只有進入網路,才能進入人類資訊的迴圈系統;任何個人,只有進入網路,才是真正融入生生不息的大千世界。網路世界之外的人,才是真正被隔離和拋棄的孤獨者。故此,“網”此一生,才能不“枉”此生。一個作者,如果在網際網路上再也看不到他的作品,那他就是真正地滅了;一個人,如果在網際網路上再也覓不到他的蹤跡,那他就是真正地死了;一種文明,如果在網際網路上再也查不到它的資訊,那它就是真正地亡了。活著的人們,與其花巨資在泥土上建一座豪華的墳墓,不如花心思在網路上留一點東西,再堅固的墳墓,也絕不會比網路的存在更久遠——前提是,你留在網上的東西,必須具有“紮根”和“盤踞”的強大生命力,不能輕易就被時間老人一腳踢飛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會有自然災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