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北京後,我每天早晨起來都會到海淀公園裡去玩一個多小時。今天天剛矇矇亮,我便聽著外邊淅瀝淅瀝下著小雨。於是就還眯著,朦朧中外邊沒了聲息,於是一骨碌爬起來,穿上衣服就出去了。出了門才知自己自己倉促了—— 原來還下著呢,只是小了一些,啪嗒啪嗒的,於是就義無反顧,奔公園而去。去的路上,還有稀拉的人在路上走著,像是為什麼生計在奔走。過紅綠燈時,兩個環衛工人用掃帚掃著路邊的積水。 進了公園,往日我會沿著湖水邊的柏油路面急走,可今日剛進去,小雨便密了起來,我先在承露亭底下站了一會兒,看見有幾個老者根本不顧雨,我行我素。我便足了勇氣,繼續出來走。可剛走一段,雨愈急,唰啦唰啦的,於是我就躲進了古亭。古亭名叫“觀稼亭”。是海淀公園的一景,名叫“古亭觀稼”。望文生義,似乎以往皇親國戚就是在這亭子看春種秋收的。儘管古亭很小,且在一隅,觀著外面淅瀝的小雨,心裡便有綿綿情思生出來。 “古亭觀稼”的來歷大致是說康熙和乾隆皇帝很重視農業生產,經常在京城西郊問農觀稼。還舉辦觀稼詩會,以期引起人們對農業的重視。 說到“稼”,很難不說“穡”,《現代漢語詞典》修訂本對“稼穡”一詞的解釋是:“種植與收割,泛指農業勞動。”文言詞語,出自《詩經•魏風•伐檀》:“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 小小古亭,方形,木質,其頂沒磚瓦,無輕鋼,披扇著一層乾草。站在亭下順東而望,有曲折的流水,有一塊小小的田地,說它小,估摸著許有十來畝吧。可就是這十幾畝田地,卻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御稻流香”。眼光向下,那小小田地上已覆蓋上了塑膠薄膜,說明此地已經“稼”畢。人或說那是培育的稻苗。在“御稻”北邊,是一個高大的木質大輪子——古老的水車,令人想到它汲水時吱吱啞啞的聲音。在“御稻”的東南邊緣,有一座“碾子”—— 就是這座碾子,讓我想起了去世的母親。我小的時候,家鄉還沒有磨面機,人們吃飯全靠推碾子。把小麥軋碎,用細籮一篩,即成麵粉;把玉米軋碎,用粗籮一篩,即成玉米麵。把穀子外殼碾掉即成小米。推碾子是力氣活,令人感到生命的沉重。但就是這個沉重的東西,確實是人們吃飯的依賴。所以碾子忙的時候,碾棚的門口人們就用簿籮(一種用柳條編織的長方形或圓型的淺幫敞口容器)、畚箕盛著玉米、高粱、穀子還有紅薯片什麼的,在那兒拍著隊等著。那時農村還沒有分田到戶,還是生產隊呢,母親白天在生產隊幹活,白天推不了碾子,只能晚上睡一覺天明前去推碾子,等我們睡覺醒來時,母親已經推完了碾子做熟了飯。所以我身在古亭,反覆的看著掛在古亭兩邊的那幅對聯: 一粥一飯尚思來處不易 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對於我的小時候,這對聯是那麼親切和沉重。可時到如今,碾子早已進入歷史,科學已經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人們到超市轉一圈就什麼也能買到,不願到超市的,就用網路購物,晚上網購完畢,經常是第二天實物就送到家門,可謂方便的很,當然也必須有一樣東西:錢。 小亭避雨,小心翼翼地撥開記憶的塵封,深感生命的滄桑。當自己在這優雅恬淡的環境裡,讓生命像小溪的流水潺潺逝去的時候,順眼一瞥,便時常看到老叟老嫗肩扛鍬,手拉車,低頭,傴僂,但未提攜。問之,方知是公園的花農,我們稱之為農民工。他們每天擔負著種樹、栽花、澆花、挖溝、砌牆等體力活,就是他們的羸老之驅描繪守衛著這兒的紅花綠草。不免心裡嘆息:人世間竟有數不清的人,說不清的事,論不清的理。歷經生命的滄桑,便覺一切淡淡的。就像顧太清那首詩:一番磨練一重天,悟到無生心自閒;探得真源何所論,繁枝亂葉盡須刪
來北京後,我每天早晨起來都會到海淀公園裡去玩一個多小時。今天天剛矇矇亮,我便聽著外邊淅瀝淅瀝下著小雨。於是就還眯著,朦朧中外邊沒了聲息,於是一骨碌爬起來,穿上衣服就出去了。出了門才知自己自己倉促了—— 原來還下著呢,只是小了一些,啪嗒啪嗒的,於是就義無反顧,奔公園而去。去的路上,還有稀拉的人在路上走著,像是為什麼生計在奔走。過紅綠燈時,兩個環衛工人用掃帚掃著路邊的積水。 進了公園,往日我會沿著湖水邊的柏油路面急走,可今日剛進去,小雨便密了起來,我先在承露亭底下站了一會兒,看見有幾個老者根本不顧雨,我行我素。我便足了勇氣,繼續出來走。可剛走一段,雨愈急,唰啦唰啦的,於是我就躲進了古亭。古亭名叫“觀稼亭”。是海淀公園的一景,名叫“古亭觀稼”。望文生義,似乎以往皇親國戚就是在這亭子看春種秋收的。儘管古亭很小,且在一隅,觀著外面淅瀝的小雨,心裡便有綿綿情思生出來。 “古亭觀稼”的來歷大致是說康熙和乾隆皇帝很重視農業生產,經常在京城西郊問農觀稼。還舉辦觀稼詩會,以期引起人們對農業的重視。 說到“稼”,很難不說“穡”,《現代漢語詞典》修訂本對“稼穡”一詞的解釋是:“種植與收割,泛指農業勞動。”文言詞語,出自《詩經•魏風•伐檀》:“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 小小古亭,方形,木質,其頂沒磚瓦,無輕鋼,披扇著一層乾草。站在亭下順東而望,有曲折的流水,有一塊小小的田地,說它小,估摸著許有十來畝吧。可就是這十幾畝田地,卻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御稻流香”。眼光向下,那小小田地上已覆蓋上了塑膠薄膜,說明此地已經“稼”畢。人或說那是培育的稻苗。在“御稻”北邊,是一個高大的木質大輪子——古老的水車,令人想到它汲水時吱吱啞啞的聲音。在“御稻”的東南邊緣,有一座“碾子”—— 就是這座碾子,讓我想起了去世的母親。我小的時候,家鄉還沒有磨面機,人們吃飯全靠推碾子。把小麥軋碎,用細籮一篩,即成麵粉;把玉米軋碎,用粗籮一篩,即成玉米麵。把穀子外殼碾掉即成小米。推碾子是力氣活,令人感到生命的沉重。但就是這個沉重的東西,確實是人們吃飯的依賴。所以碾子忙的時候,碾棚的門口人們就用簿籮(一種用柳條編織的長方形或圓型的淺幫敞口容器)、畚箕盛著玉米、高粱、穀子還有紅薯片什麼的,在那兒拍著隊等著。那時農村還沒有分田到戶,還是生產隊呢,母親白天在生產隊幹活,白天推不了碾子,只能晚上睡一覺天明前去推碾子,等我們睡覺醒來時,母親已經推完了碾子做熟了飯。所以我身在古亭,反覆的看著掛在古亭兩邊的那幅對聯: 一粥一飯尚思來處不易 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對於我的小時候,這對聯是那麼親切和沉重。可時到如今,碾子早已進入歷史,科學已經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人們到超市轉一圈就什麼也能買到,不願到超市的,就用網路購物,晚上網購完畢,經常是第二天實物就送到家門,可謂方便的很,當然也必須有一樣東西:錢。 小亭避雨,小心翼翼地撥開記憶的塵封,深感生命的滄桑。當自己在這優雅恬淡的環境裡,讓生命像小溪的流水潺潺逝去的時候,順眼一瞥,便時常看到老叟老嫗肩扛鍬,手拉車,低頭,傴僂,但未提攜。問之,方知是公園的花農,我們稱之為農民工。他們每天擔負著種樹、栽花、澆花、挖溝、砌牆等體力活,就是他們的羸老之驅描繪守衛著這兒的紅花綠草。不免心裡嘆息:人世間竟有數不清的人,說不清的事,論不清的理。歷經生命的滄桑,便覺一切淡淡的。就像顧太清那首詩:一番磨練一重天,悟到無生心自閒;探得真源何所論,繁枝亂葉盡須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