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213972807437

    首先要說的是,現代生活中既沒有格格,也沒有公主。至於清朝的時候,還是要從“格格”一詞的滿語意思說起。 在《滿漢詞典》中“格格"(gege)的解釋是:女孩、小姐,姐姐之意。清朝貴胄之家女兒的稱謂,即婦人之爵名。 從語言的角度講,格格這個詞的含義十分的廣泛,除了有上面說到的小姐、姐姐之類的意思之外,還有“丫頭”“姑娘”等等。另外就是人們最長提到的“格格”最為爵位的含義。 受到“還珠格格”等電視劇的影響,很多人就認為格格是清朝公主的稱呼,這種說法實際上十不準確的。 不過這個問題得分兩個時期來說。在清朝正是更改國號之前(從前稱為金),並沒有一套十分正規完整的禮儀制度,而是保留女真民族過往的一些習俗。在這個時期,“格格”這個稱呼的含義便是分的模糊,拋開其在滿語中的本意來說,實際上它就是對女子(包括各個年齡段的女子)的總稱。 後來,努爾哈赤建立女真國後,格格的界定範圍就隨之縮小,主要指的是貴族的女子,例如:努爾哈赤長女稱東果格格、次女稱嫩哲格格、三女哈達格格、養女巴約特格格等等。 應該說,這段時期是“格格”與“公主”這兩個詞的界限最模糊的時期,就以上提到的幾位格格來說,她們其實也還有別的稱號,比如東果格格亦稱東果公主,嫩哲格格亦稱沾河公主、哈達格格亦稱哈達公主。由此看來,這個時候公主與格格確實是可以互換的。 但是我們同樣也看到,這個時期,皇女冊封的禮制已經開始逐漸有所完善,比如說努爾哈赤的四女、八女、養女和養孫女都正式被受封為“和碩公主”,也就是說,從此開始,格格與公主就漸漸有了分別了。 第二個時期是皇太極建立大清朝開始,在更該國好的同時,皇太極根據漢族的宮廷禮法建立了一套較為完善的後宮制度(這也是清朝後宮禮制的雛形),這其中也包括公主及貴族女子的封號。這一點從皇太極的女兒們的封號裡就不難看出,比如“皇太極長女固倫敖漢公主、次女固倫溫莊長公主、三女固倫雍穆長公主等等。 這裡需要解釋的是,“溫莊”、“雍穆”之類的公主的徽號建立是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的。以一個大家都很熟悉的例子來說,皇太極有一個嫁給吳三桂之子吳應熊的女兒,也就是金庸小說中的建寧公主 。她是皇太極最小的女兒,最初時被封為和碩建寧長公主,後改為和碩恪純長公主。還有四女固倫興平長公主後改為固倫雍穆長公主;三女固倫延慶長公主後改為固倫端靖長公主等等。這是滿族統治者在接受漢文化後的一個重要反映,也就是在漢文字的使用上,開始選擇更為講究也更為正式的字眼最為尊號或徽號的使用。 再說回來,也就是說,從皇太極開始,格格就不再作為皇帝女兒的稱為了,也就與公主有了正式的分別。但是,滿族人還是對格格一詞作出了保留,就像上面“LWDHWOOO731”說到的,和碩格格(郡主)、多羅格格(縣主、郡君)、固山格格(縣君)、格格(鄉君)等等。同時上面也說到了,格格自此以後除了封號外,成了一種貴族女子非正式的稱呼(大格格、二格格之類)。但不需要提醒的是,這不是任何人都可以稱呼的,因為格格這個詞有丫頭、姑娘的意思,所以說,這某格格的稱呼只能是長輩夥同輩中的長者才可以稱呼的,至於什麼宮女、太監或是外臣是不可以這麼稱呼的。 另外還要提到的是,格格並不只是皇室宗女的稱呼,也可以是皇室妻妾的稱呼,一般指的是沒有福晉或側福晉等正式身份的妻妾,典型的例子是,乾隆皇帝的生母孝聖皇后在雍正還是皇子的時候,在雍王府中的稱號就是格格。 綜上所述,回答樓主的問題:格格,是清朝獨有的稱謂,請含義十分廣泛,如何解釋要以實際情況來定。但有一點可以確定,那就是順治以後,格格絕對不能稱呼皇帝的女兒,即使是在非正式的場合中也是如此。比如在《玉牒》及《聖祖實錄》中,康熙皇帝的女兒在得到正式的封號之前,被明確稱為大公主、二公主等等。 另外,其實如果嚴格按滿語譯音的話,“格格”這個詞應該譯為ge3ge1,第一個音為三聲,只是不知後來如何漢化成如此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奧恰世界盃後發微博:自己與波爾的比賽打出最好水平,祝樊振東奪冠。如何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