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心臧臧心

    雛雞的早期死亡一般指15日齡以前死亡的雞隻,其死亡率高低不等,有時甚至佔整體的30%,其死亡原因是多方面的,現將其大致總結如下:

    1.種雞方面:

    1.1種雞群淨化問題 :眾所周知,雞沙門氏菌及支原體,一般情況下在成年雞體內呈隱性感染,化驗、檢測淘汰不嚴格,則會造成經種蛋垂直傳播而感染剛出殼的雛雞,感染的雛雞還可以水平傳播致使雞群發病,雛雞早期死亡最早在1日齡開始,死亡率高達20%,有時甚至會繼發細菌病如大腸桿菌,死亡率會更高。

    1.2種雞營養缺乏:主要是維生素尤其以Vc、魚肝油缺乏最常見,微量元素、先天性營養缺乏可造成出殼後不能站立、跛行,臍部吸收不良 等而影響成活率,故在雛雞出殼後應餵給全價配合飼料,以喂顆粒料為宜,同時飲水中新增多維、牛黃VC、魚肝油等。

    2.孵化方面:

    2.1種蛋擺放不當:種蛋收集後正確的擺放應是大頭朝上、小頭朝下(氣室),如斜放或倒放,則會造成胚胎不能透過氣室進行呼吸,出殼後雛雞因脫水死亡或是在破殼過程中因雛雞體力衰竭而死亡。即使偶然存活下來這類雛雞的抵抗力也較弱。

    2.2種蛋汙染:種雞場應規定每天收集蛋三次,可以有效防止雞糞及空氣中的細菌汙染。另外,種蛋存放時應採用燻蒸消毒,如方法不當(清洗或噴霧)則會造成殼表面水分過高(以黃麴黴為主)則會生長汙染蛋殼,這種雛雞一般在出殼後10天內死亡。

    2.3孵化裝置汙染:近幾年來,隨著市場需求,許多大中型孵化場採用巷道式孵化器,這樣可以有效提供雛雞的供應數量,也可降低雛雞成本,但此種孵化器不易清理,各種細菌在孵化室內滋生感染雛雞,引起雛雞臍炎、肺炎、腹膜炎等等,雛雞出殼後1—2天內死亡,死亡率可高達10%,故每孵化一批雞苗後應徹底清理,消毒孵化裝置。

    3.飼養管理

    3.1溫、溼度不適宜:溫度及溼度在雛雞前期飼養過程中是至關重要的兩項指標,正常情況下,前五天內溼度應控制在34—36。C、溼度不能超過55—65%,溫度過低易造成擁擠,扎堆及傳染病的發生。此外,高溫高溼易造成環境中細菌的滋生,汙染環境、飼料及飲水。

    3.2煤氣中毒:在育雛期只注重保溫,忽略了通風而發生煤氣中毒,使雛雞大批死亡。

    3.3斷喙不當:主要指蛋雛雞,斷喙時應遵守操作技術,應在雛雞上喙的1/3和下喙的2/3處切斷,斷喙過重,致痛雛雞,使其厭食,另外易傷到鼻腔及上呼吸道而發炎,也可造成雛雞死亡。

    4.傳染性疾病

    4.1大腸桿菌:兩週內的雛雞易發,多見於衛生條件差,飼養管理不當,維生素補充不足和患有支原體、傳支等疾病造成的繼發感染,引起較高的死亡率,重點是要做好消毒工作。

    4.2傳染性支氣管炎:雛雞前期主要以腎傳支為主,本病主要損害雛雞的腎臟,造成後期生殖系統發育不良(蛋雞),沒有產蛋高峰期,接種疫苗可有效預防本病(在疫區以接種腎傳支單苗最好)。

    4.3腦脊髓炎:一般侵害6—20日齡的雛雞,發病率高,雛雞多因採食、飲水困難衰竭而死,因本病可垂直傳播,故種雞在發生此病期間以種蛋應廢棄而不能孵化。

    上述為雛雞早期死亡常見的原因,其它還有藥物使用不當,運輸中死亡等等,如果加強育雛期飼養管理,嚴格執行孵化及種蛋的消毒制度,及時的藥物預防為主等等,就能很好的預防雛雞的早期死亡。

  • 2 # 農村土產哥

    通常情況下,有很多獸醫建議用氟苯尼考。但是,早期用氟苯尼考的雞群,在後期雞群容易出現體型大大小小,發育不齊的現象。那是因為氟苯尼考不能應用於14日齡內的小雞,它對雞的腎臟會造成傷害。所以,用藥物治療時,最好運用一些對雞腎臟沒有損傷的藥物為好,如阿莫西林或頭孢類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關《水滸傳》裡面的三個情節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