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笑看雲天62031586

    有這個習俗,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香燭紙炮上供,送灶王爺上天,一般包餃子都會先給灶王爺盛碗,放在灶頭,人們會向灶王祈禱:“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讓他向老天爺說好話,以求得一家人平平安安,同時會拿著香蠟紙炮到祖宗墳墓前燃放,請祖先回家過年,整月十五過後再送祖先回去。

  • 2 # 東港朝天闕

    座標東北遼東東港,沒這風俗!

    我們這裡是年三十下午四、五點鐘提著燈籠到十字路口(離祖墳近的也有去祖墳的)接年。焚香燒紙放鞭,口中還要念念有詞:接祖先回家過年了!

    回家後不能直接回家,先把早準備好的豎在門邊的木杆橫放門口,這個木杆叫拴馬樁。因為古代最好的交通工具就是馬車,先人回家過年自然是騎著高頭大馬或趕著馬車回家,沒地方拴馬哪行。這相當於現在的停車位,很重要的!

    送年是初二晚上吃完晚飯,一般是七點前後。初二晚飯必須是餃子,這叫送年餃子。用水瓢或水舀裝上一點煮餃子的湯,裡面撒小把大米,再把供桌上的供餑底面揪下一點點也扔瓢裡或水舀裡,再放上點供碗裡的供品。就可以提上燈籠拿著香、紙、鞭到離家近十字路口送年了。邊走邊唸唸有詞,告之祖先恭送他們的意思。

    在十字路口焚完香紙,放完鞭炮後,把瓢裡或水舀裡的餃子湯等要均勻搖晃,一次性乾淨利索的潑在路上,然後扭頭回家。

    回家後第一件事是把門口的拴馬樁豎立起來,然後進門。進門後即可收拾供桌,宗譜也可請下來收拾好,待到正月十五再請上。

    這就是我們當地接年送年的過程。

    補充一點,我們當地送年時間大多是初二,但個別人家是初三。據說以前都是初三,但因為老規矩不送年不能動土幹活,而我們闖關東過來的先人們恨不能過年也開荒動土幹活,早日過上富足日子,所以就有人提前一天,也就是初二就送年。結果大家心理相同,爭向模仿。後來就逐漸養成習慣,都初二送年了。

  • 3 # 鄧工280

    入鄉隨俗,你們家鄉有沒有過小年接祖宗,正月十五送祖宗的習俗?

    我們鄧氏家族(海南省定安縣族系),是1369年隨祖上遷入海南的(當時為瓊州教諭),雖然經理六百多年在海南生活,有一些生活習慣及節日慣例已入鄉隨屬,但大部分中原文化的傳統習慣還是保留著(原老家為河南新野,後隨47世祖鄧禹公助劉秀取天下立功,被封太子太傅,高密侯遷入南陽,到本人已118代)。按本地俗例,臘月廿四為小年,也同樣備些功德(即雞啊鴨啊肉啊及時令鮮果蔬菜和金銀紙鉑鞭炮等),舉行祭拜儀式,也同樣貼付灶聯"歸天言好話,回家保平安‘’的對聯,全家人高高興興地一起吃頓酒飯,但按本地習俗,並沒有把祖宗(只是一種意識而已)接回或送走的習慣。小年過後便是把自家所有房子裡裡外外上上下下洗刷清掃乾淨迎接大年(一般是除夕夜至正月初三為大年,正月十五叫小年,也即是元宵節)。臘月廿九(或三十)除夕當年傍晚,貼好門詩(春聯)後,接著是洗香爐(把供奉自家香火,祖宗神象的香爐)洗擦乾淨,在除夕夜舉行祭拜儀式時,把神印請下來,放在米碗頂上,用紅紙卓蓋住,給神明放假,請他們和本家子孫共慶新春佳節。到初二再請道士來舉行迎神入位儀色(地方人稱作迎春),把神印掛到神象上,讓祖神繼續在新的一年裡,保護家中五穀豐登,六畜興盛,財旺丁添,家中男女老幼心想事成,萬事如意,吉祥安康。至於小年即正月十五元霄,則是到南渡江或萬泉河龍舟比賽。由於生意人除夕前幾天,為了多賺點錢,服務老客戶買年貨過春節非常辛苦,大年過得比較簡單,而正月十五則非常重視慶祝。在地方上有不少氏族都會在十五前後,舉行祭拜祖宗詞堂及祖廟儀式,也有少量村落同時慶祝軍期的(也叫軍坡,這一節日是地方上比轉隆重的節日,從正月初六一直延續到農曆二月底)。一般情況下農曆元宵後幾天,各地過春節的活動基本結束,接著主要是珍農閒時節,到各地軍期進行遊玩活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哭靈十二月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