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儼兮其若客”,態度非常端莊、莊重、不敢隨便,看起來就像做客一樣。“儼兮”指的是他身上那種端正、端莊的態度。“若客”只是一種表徵,實際上智者哪怕一個人的時候,也是非常端莊,不會隨隨便便的。他不是一個得意忘形的人,獨處也罷,群居也罷,都是那樣。注意,他始終有分寸,對待任何人都有分寸,懂得尊重和敬畏別人,也會保持適度的距離。他不像一些小人那樣,一見面就你拍我我拍你,把誰都當酒肉朋友。
君子之交淡如水也是這個意思,君子交往時,絕不會粘粘糊糊、死拉活扯,他其實是非常有分寸感的。我待在涼州的時候,跟我最好的朋友也不過幾個月見一次面。為什麼?因為我明白,當你跟誰沒有距離感、過於親密時,就是你們疏遠的開始。所以智者不會這樣做。我也經常提醒一些朋友,你們不要太近了,保持適度的距離,保護自己的友誼。
有個“豪豬理論”說的也是這個道理:豪豬身上有刺,每逢冬天,它們就會靠在一起取暖。但它們總是保持一定的距離,既能感覺到對方身上的溫暖,又不會扎疼對方,就能度過整個冬天。君子和智者非常懂得這一點,他知道,對任何人都要有一份尊重,給他留一個屬於自己的空間。所以,他從不有意為之,但跟任何人之間都有一個適度的距離。你可以理解為慎獨,慎獨也是這樣,哪怕自己獨處的時候也這樣,有人、沒人他都那樣,都不放縱自己。
這一點孔子就做得很好,他的弟子在《論語》中說,孔子見到國君的時候,總是小心翼翼、不敢大聲說話,非常恭敬,連門檻也不敢踩,有種大氣都不敢出的感覺,因此被後來人笑話,說他一見當權者就失態。他其實不是失態,只是尊重對方。敬神的時候也要這樣,也要有一份起碼的尊重。中國的儒家和道家都有這個要求,他們都講究正身,身體要正,心也要正。“修身齊家”的修身就是這個意思。
佛家的要求更多,佛家的戒律全是為了實現這個目的。比如,和尚不能光著膀子進人家裡,不能搭著衣服進人家裡,也不能哼哼唧唧唱著歌進人家裡,要是做了,就是犯戒。為什麼?因為,和尚必須尊重自己身上的袈裟,尊重袈裟代表的東西,既然穿上了袈裟,成了佛教的代言人,就要有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因為你代表了佛教的莊嚴。我看過佛教對戒律和威儀的要求,非常細緻。一個有道德守戒律的僧人,能讓人一看到他就生起恭敬心。所以,注重威儀非常重要。
兩千五百年前,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時候,他和弟子們出外化緣或經行時,很多人都會讚歎。因為,他們一看就非常有教養。但現在的和尚不是這樣了。有些南傳佛教的人到了我們國家,參觀了一些寺院之後,就說中國有很多僧人都不守戒。他為什麼這樣說?因為那些僧人沒有威儀,缺乏端莊之相,缺乏僧相。即使撇開戒律不談,如果你缺乏莊嚴相的話,也是沒有辦法代表佛門的。“儼兮”就是這個東西。
智者一定很莊嚴,因為他有相當好的修證。他的內證功德散發出來,就能讓你肅然起敬。有個故事很有名:釋迦牟尼剛成道的時候,第一件事就是去鹿野苑度他過去的幾個夥伴。那幾個夥伴不隨喜佛陀不修苦行,改行中道,覺得佛陀不好好修行,就說好不理他。但佛陀一到他們面前,他們還是不由自主地站起來,不由自主地行了禮。為什麼?因為,佛陀的內證功德震懾了他們,讓他們肅然起敬。人們一般都非常尊重智者,也是這個原因。智者身上自然而然地散發著一種讓你不敢懈怠、不敢怠慢的東西。
但這個東西也源於你心中的敬。它是恭敬,是虔誠,也是敬畏。我們修虔信瑜伽,就是為了增強自己的虔信和敬畏,讓自己的生命中出現一種神聖的、高於一切的、你願意永遠守候的東西。仰望智者的人心裡有,智者心裡也有。智者對任何事物都是這樣,總是恭敬對待,充滿敬畏,像對自己的信仰一樣虔誠,其中還有一點謹慎小心的警覺。他會尊重所有世間規則——不僅道家,儒家也很強調“敬”的問題。儒家說,“敬神如神在”,就是一種敬畏心;“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也是他們的敬畏,很多智者心裡都有這個東西——他尊重一切的存在。
“儼兮其若客”,態度非常端莊、莊重、不敢隨便,看起來就像做客一樣。“儼兮”指的是他身上那種端正、端莊的態度。“若客”只是一種表徵,實際上智者哪怕一個人的時候,也是非常端莊,不會隨隨便便的。他不是一個得意忘形的人,獨處也罷,群居也罷,都是那樣。注意,他始終有分寸,對待任何人都有分寸,懂得尊重和敬畏別人,也會保持適度的距離。他不像一些小人那樣,一見面就你拍我我拍你,把誰都當酒肉朋友。
君子之交淡如水也是這個意思,君子交往時,絕不會粘粘糊糊、死拉活扯,他其實是非常有分寸感的。我待在涼州的時候,跟我最好的朋友也不過幾個月見一次面。為什麼?因為我明白,當你跟誰沒有距離感、過於親密時,就是你們疏遠的開始。所以智者不會這樣做。我也經常提醒一些朋友,你們不要太近了,保持適度的距離,保護自己的友誼。
有個“豪豬理論”說的也是這個道理:豪豬身上有刺,每逢冬天,它們就會靠在一起取暖。但它們總是保持一定的距離,既能感覺到對方身上的溫暖,又不會扎疼對方,就能度過整個冬天。君子和智者非常懂得這一點,他知道,對任何人都要有一份尊重,給他留一個屬於自己的空間。所以,他從不有意為之,但跟任何人之間都有一個適度的距離。你可以理解為慎獨,慎獨也是這樣,哪怕自己獨處的時候也這樣,有人、沒人他都那樣,都不放縱自己。
這一點孔子就做得很好,他的弟子在《論語》中說,孔子見到國君的時候,總是小心翼翼、不敢大聲說話,非常恭敬,連門檻也不敢踩,有種大氣都不敢出的感覺,因此被後來人笑話,說他一見當權者就失態。他其實不是失態,只是尊重對方。敬神的時候也要這樣,也要有一份起碼的尊重。中國的儒家和道家都有這個要求,他們都講究正身,身體要正,心也要正。“修身齊家”的修身就是這個意思。
佛家的要求更多,佛家的戒律全是為了實現這個目的。比如,和尚不能光著膀子進人家裡,不能搭著衣服進人家裡,也不能哼哼唧唧唱著歌進人家裡,要是做了,就是犯戒。為什麼?因為,和尚必須尊重自己身上的袈裟,尊重袈裟代表的東西,既然穿上了袈裟,成了佛教的代言人,就要有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因為你代表了佛教的莊嚴。我看過佛教對戒律和威儀的要求,非常細緻。一個有道德守戒律的僧人,能讓人一看到他就生起恭敬心。所以,注重威儀非常重要。
兩千五百年前,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時候,他和弟子們出外化緣或經行時,很多人都會讚歎。因為,他們一看就非常有教養。但現在的和尚不是這樣了。有些南傳佛教的人到了我們國家,參觀了一些寺院之後,就說中國有很多僧人都不守戒。他為什麼這樣說?因為那些僧人沒有威儀,缺乏端莊之相,缺乏僧相。即使撇開戒律不談,如果你缺乏莊嚴相的話,也是沒有辦法代表佛門的。“儼兮”就是這個東西。
智者一定很莊嚴,因為他有相當好的修證。他的內證功德散發出來,就能讓你肅然起敬。有個故事很有名:釋迦牟尼剛成道的時候,第一件事就是去鹿野苑度他過去的幾個夥伴。那幾個夥伴不隨喜佛陀不修苦行,改行中道,覺得佛陀不好好修行,就說好不理他。但佛陀一到他們面前,他們還是不由自主地站起來,不由自主地行了禮。為什麼?因為,佛陀的內證功德震懾了他們,讓他們肅然起敬。人們一般都非常尊重智者,也是這個原因。智者身上自然而然地散發著一種讓你不敢懈怠、不敢怠慢的東西。
但這個東西也源於你心中的敬。它是恭敬,是虔誠,也是敬畏。我們修虔信瑜伽,就是為了增強自己的虔信和敬畏,讓自己的生命中出現一種神聖的、高於一切的、你願意永遠守候的東西。仰望智者的人心裡有,智者心裡也有。智者對任何事物都是這樣,總是恭敬對待,充滿敬畏,像對自己的信仰一樣虔誠,其中還有一點謹慎小心的警覺。他會尊重所有世間規則——不僅道家,儒家也很強調“敬”的問題。儒家說,“敬神如神在”,就是一種敬畏心;“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也是他們的敬畏,很多智者心裡都有這個東西——他尊重一切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