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青苔階
-
2 # 皇家橡樹1972
“和平衛士”洲際核導彈的慣性制導器,核心結構就是裡面那個機械陀螺儀,它是人類目前製造的最精密機械儀器,它體積為0.073立方米,重量50.2公斤,使用了鈹合金材料通過400多道工序加工而成,它被浸泡在氟利昂液當中,它的漂移誤差僅為0.000015度/小時,正是有了這樣令人吃驚的精密度才使得“和平衛士”飛行1萬多公里後的CEP誤差被控制在100米之內,這相當於在1000米外打中一個瓶蓋的難度。
蘇聯與美國在洲際導彈方面是有一些差距的,特別是在導彈的遠端制導方面,1980年代的蘇聯洲際導彈CEP誤差普遍在500米左右,這樣的偏差要摧毀美軍的洲際核導彈發射井、戰略級別的地下設施是比較困難的,相反中程彈道導彈由於飛行距離短一些對於CEP精度的要求也低一些,所以蘇聯的中程導彈在數量上處於絕對優勢,精度成了次要問題。
總體來說《中導條約》對美國是有利的,雖然“和平衛士”導彈被銷燬,但是海基洲際核導彈美國仍然佔有優勢,而蘇聯在1980年代中期就已經處於國力大幅度衰退的狀態,加上國際市場石油和糧食的定價權掌握在美國資本手中,通過一番資本運作:蘇聯出口的石油被壓低到了可憐的價格,糧食價格反而大漲特漲!蘇聯在迫不得已情況下下,只得吞下吃虧的苦果。
-
3 # 晨曦談兵
《中導條約》規定:美俄兩國不再保有,生產或試驗射程在500公里至5500公里的陸基巡航導彈和彈道導彈。而這一條約並未限制兩國發展動輒射程8000甚至上萬公里的洲際導彈。這是為什麼呢?難道洲際導彈還不如中程彈道導彈的威脅大?顯然不是。
對美俄來說,洲際導彈對美俄雙方相互的威脅一定大於中程彈道導彈。有人認為《中導條約》限制了中程導彈而沒有限制洲際導彈,所以得出中程導彈的威力大於洲際導彈,這個邏輯是錯誤的。
首先,中程彈道導彈在美俄的裝備序列中都佔據了大量位置。在美蘇軍備競賽的後期,雙方都為此付出了相當規模的資金和人力。因為軍工企業的迅速增長,蘇聯在80年代後期輕重工業比例進一步失調,國家直接出現了經J負增長。而砍掉一個導彈序列中的大頭,不僅可以有效減輕資金壓力,還能順勢關閉一大批相關的軍工企業,減少軍事工業對資源的佔用。
其次,銷燬中程彈道導彈可以達到一定的免戰效果。中程彈道導彈雖然單發的威懾能力不及洲際導彈,但其規模卻是遠大於洲際導彈。在戰爭時期,不僅要看武器的威力,更重要的是要看產量和補給能力。相對洲際導彈而言,中程彈道導彈生產難度和成本都低上一截,戰端一開便可大量生產,而大部分中程導彈還可以攜帶核彈頭。對於美俄雙方而言,限制中程彈道導彈的發展可以有效限制對方的戰爭能力。
最後,洲際導彈的存在有其必然的戰略意義。洲際導彈和戰略轟炸機,戰略核潛艇一樣,都是最高級別的戰略武器。只有美俄雙方都保有洲際導彈,雙方才能確保有互相毀滅的實力,才能有效遏制住三戰的爆發。避免戰爭不是大家都放下武器,而是確保大家都有相互毀滅的能力,所以沒人敢輕易發動戰爭。同理,如果雙方都放棄了洲際導彈,那麼常規軍力更強的美國完全可以在保證自身不受威脅的情況下進攻俄羅斯,那這也就失去了中導條約的初衷。
-
4 # 戰甲裝研菌
此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中程彈道導彈和短程彈道導彈的技術門檻很低,而且非常易於維護使用,這在戰爭時期絕對是一個很大的優點。但是在和平時期卻成為了一個不穩定因素,一旦恐怖分子獲得了相關的技術資料,世界上將遍地都是彈道導彈,再舉個例子,目前的葉門胡塞武裝,就擁有製造彈道導彈的能力,中東許多國家直到現在都在使用前蘇聯遺留的彈道導彈和相應的技術,如果當年不銷燬中程導彈和短程導彈,現在的中東將更加混亂。正因如此,中程導彈和短程導彈才受到了這麼大的限制。
-
5 # 戰情解碼
根據《中導條約》中的規定,射程在500-5000公里的彈道導彈都屬於中程導彈,而洲際導彈的射程普遍在8000公里以上。從射程就可以看出,洲際導彈主要負責打擊敵國境內目標,是一種戰略武器,而中程導彈則要靈活得多。
(1987年,美蘇雙方簽署了《中導條約》限制雙方中程導彈數量)
翻開當年的冷戰局勢圖,蘇聯因為地形的限制,從德國地區向東變得越來越寬,這導致蘇聯西部的重要大城市幾乎全部處於美國中程導彈威脅之下。在中亞地區,東北亞地區也面臨著同樣的威脅。這樣就出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蘇聯自己的中程導彈打不到美國,為了應對美國中程導彈威脅,蘇聯人只能依靠洲際導彈,這令蘇聯感到非常的不安。著名的古巴導彈危機就是因為美國在土耳其部署中程導彈,蘇聯針鋒相對在古巴部署導彈以作為對等威懾
(冷戰局勢圖)
(古巴導彈危機)
在東歐,蘇聯部署的R-12、R-14和RSD-10等導彈嚴重威脅著西歐國家的安全,而美國在西歐同樣部署了潘興2導彈,於是美蘇之間這種互相威脅進入了一個死迴圈。美國人認為中程導彈可有效打擊蘇聯裝甲集團,還可以攻擊蘇聯境內的大城市,是應對蘇聯進攻的重要手段。蘇聯則認為美國部署中程導彈是對自己的巨大威脅,自己也只能通過部署中程導彈來應對這種威脅。這樣的局面在70年代達到頂峰,但是進入80年代後,西歐各國對於自己被美蘇當成人質感到恐懼和厭煩,所以開始積極推動美蘇削減導彈數量。另一方面,蘇聯此時因為經濟改革、阿富汗戰爭等原因,國力開始下滑,蘇聯也有意與美國進行談判。一開始,雙方的分歧很大,根本談不攏,每次會談都是爭吵不休。到了80年代中期,美國開啟星球大戰計劃,並聯合沙特等海灣國家壓低油價,讓蘇聯的石油出口持續放血,蘇聯的經濟形勢也變得越發困難。美蘇同時削減中程導彈有利於蘇聯削減經費,緩和與西方的關係,這讓急於擺脫經濟困境的蘇聯人改變了主意。美國人覺得現在蘇聯每況愈下,削減中程導彈對自己更加有利。於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雙方簽訂了《中導條約》,並規定雙方銷燬射程在500-5000公里的陸基中程導彈。因為蘇聯急於達成《中導條約》,所以在一些重大戰略問題上做出了讓步,最終蘇聯銷燬了1752枚中程導彈,而美國只銷毀了 859枚,並且還保留了海基的戰斧式巡航導彈。
(蘇聯RSD-10(ss-20)“先鋒”中程導彈曾給歐洲極大威脅)
(美國潘興2中程導彈)
(里根的星球大戰計劃成功迷惑了蘇聯)
(蘇聯深陷阿富汗戰爭泥潭)
(美蘇簽訂《中導條約》)
中程導彈射程適中,擁有核打擊和常規打擊能力,飛行速度快,留給導彈攔截系統反應的時間很短,因為可以機動部署,所以其生存力很強。在《中導條約》達成前,中程導彈一直是美蘇主要的戰略博弈點。部署在歐洲的中程導彈,僅需十幾分鍾便可以擊中北約或者華約的任意目標,這對冷戰雙方都是巨大的威脅。《中導條約》限制了美蘇發展中程導彈,降低了雙方對抗的強度,進而也降低了雙方爆發衝突的可能,這對於維持態勢的平衡有著積極意義。現在美國和俄羅斯紛紛退出《中導條約》,一旦雙方再次開啟新一輪的導彈對峙,這勢必會影響世界的和平。
(美俄相繼退出《中導條約》,對於世界來說不是好訊息)
-
6 # 軍武最前哨
很多人的直觀感受認為:洲際彈道導彈射程遠、載彈量大、殺傷力也更大,但美蘇當年為什麼要南轅北轍的限制中程彈道導彈呢,豈不因小失大?實際上,限制中導是雙方深思熟慮後一致的共識。
在《中導條約》裡,明確規定受限制的是中程陸基巡航和彈道導彈。不難發現,條約定義除了對導彈的射程(500公里至5500公里)和型別有約束外,還特別強調了受約束的發射方式,即陸基;而這恰恰是美蘇限制中導的原因之一:相比海基中導,陸基的部署成本更加低廉,美蘇都可大規模生產和列裝。
此外,條約限制中程導彈也是基於當時實際情況的一種必然結果。上世紀七十年代,在勃列日涅夫“優先發展戰略核武器”思想的指導下,蘇聯以核武器為主的軍事力量首次與美國達成了戰略平衡(洲際導彈數量甚至一度超過美國),美蘇核對峙就此形成。
到了七十年代末,勃列日涅夫政府試圖謀求擁有對美國更大的核優勢,並希望以此來強行分化美國和西歐的關係;於是,蘇聯在1977年的時候開始在本國近西歐地區部署SS-20導彈,並在1984年完成了450枚的部署任務。
顯然,蘇聯對美國和西歐戰略關係的認知過於膚淺:此舉不僅沒有分化美歐關係,甚至還讓雙方進一步緊密了防禦蘇聯的共識,西歐非但沒有被蘇聯的核威懾所挾持,反而同意讓美國在其本土部署潘興-II型導彈,這便為美蘇後來的中導談判提供了事實依據。
戈爾巴喬夫上臺後,里根政府欲擒故縱:先是宣佈有意退出《反導條約》,隨後又表態要投入5000至10000億美金系統的打造戰略防禦計劃(即星球大戰計劃);在戈爾巴喬夫看來,美國此舉是對來之不易的核軍控體系的嚴重威脅,一旦美國退出,蘇聯要不要跟進?如果跟進,每況愈下的蘇聯必然難以承受這份重壓。
在經過一番慎重的權衡之後,幾乎沒有多餘選項的戈爾巴喬夫不得不力主裁軍,包括核裁軍。他首先推翻了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在戰略行動上“先發制人,突然打擊”的理論支援,繼而圍繞軍事戰略提出“合理足夠”原則,核心內容大致為:確保應有的防禦力量,削減武裝。這時的戈爾巴喬夫似乎已經意識到軍備競賽將成為壓垮蘇聯的最後一根稻草,但為時晚矣。
1985年10月,戈爾巴喬夫到訪法國,主動表示願與西方就中導問題進行談判並單方面的締結條約。毫無疑問,西歐國家認為當前最亟需解決的就是那些對自身有著直接威脅的SS-20導彈;而蘇聯也已看到,利用SS-20迫使美國和西歐分化的企圖卻遭遇反制,如此時再不展開談判,局勢恐怕只會對蘇聯愈發不利......
-
7 # 從耗子胖成豬
《中導條約》限制中程彈道導彈的關鍵原因有三點:
1、中程導彈很容易“擦槍走火”釀成核大戰。
很多人對“彈道導彈”並不了解,這種武器其實類似火箭,它們在地面都是垂直髮射,然後在大氣層調整傾角,中後段的飛行完全依靠慣性。
由於彈道導彈大部分時間在在太空飛行,沒有空氣阻力,所以它可以加速到非常高的速度。一般的說,洲際導彈在發射後30~40分鐘即可命中目標,而中短程導彈則只需10~20分鐘便可落地。
導彈導彈的飛行特點,帶來了很多問題:
首先是起始段的飛行軌跡,你很難判斷它是什麼射程,攻擊什麼目標的導彈(都是垂直髮射)
其次,等導彈的主動段結束,你知道導彈攻擊目標了,這時候剩下的預警時間就不足15分鐘了!當美蘇兩國緊張對峙的情況下,突然檢測到對面發射中程導彈襲擊,你能判斷對手是想搞常規武器攻擊還是想打核大戰嗎?短短的15分鐘通知領導人進入掩體可能都不夠,更不要說集合專家開會判斷對策了!
所以中程彈道導彈一旦有大規模的發射,對方唯一的選擇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使用核武器反擊。
這也是美國在古巴導彈危機中持超強硬態度的原因,一旦蘇聯在古巴部署核導彈,即便美國具有攔截能力,也無法保證本土安全。因為導彈發射到落地只有10多分鐘,預警時間太短了!
2、中程導彈捆綁了很多國家當炮灰,反對力量多。
中程導彈(相對於洲際導彈)具有成本低,產量高,可以大量部署的優點。而在上個世紀美蘇爭霸的時代,競相在歐亞地區大量的部署帶有核彈頭的中程導彈,對國家安全、世界和平都是重大的挑戰。
例如美國在南韓、日本、西德、土耳其部署核武器,那麼蘇聯就針鋒相對的把裝有核武器的中程導彈部署到東德之類的國家,並將這些部署有美軍核武器的國家作為核打擊目標。這樣一來,美蘇的“僕從國”就莫名其妙被捆綁進“核戰車”,只要美蘇有核大戰,它們首當其衝的要遭受核攻擊。因此,廢除中程彈道導彈也是歐亞眾多小國的共同利益。
3、廢除中程彈道導彈符合美蘇共同利益
首先美蘇都不想同歸於盡,所以降低“擦槍走火”,避免核大戰是兩國的共識。
其次,蘇聯雖然具有大量的中程導彈,但蘇聯沒有能力在美國本土附近進行部署,也無法用中程彈道導彈威脅美國本土。所以廢除中導,表面是蘇聯需要處理的導彈是美國的2倍多,像是吃了虧,但這些導彈都是無法威脅美國本土的。而美國裁剪的導彈則是實打實的威脅蘇聯本土。所以中導條約的締結,其實是美蘇雙贏的結果。
時過境遷,美俄退出“中導條約”幾乎是必然的
1、俄羅斯現在沒有能力重新武裝大量的中程導彈,俄羅斯也沒有膽量去挑釁歐亞各鄰國。(事實上,當年蘇聯的中導也是高懸中國頭上的利劍)所以“中導條約”變成了對美國單方面的限制,按照美國現在的情況,退約是必然的。
2、中國取代了美俄,成為世界上部署中導最多的國家。
而中導是中國威懾韓、日、印、俄四大鄰國以及東南亞猴子的重要力量。順便提一下,96年臺海風波,中國試射的4發導彈裡面,就有從新疆打到臺海的中遠端導彈,這也是震懾“臺獨”的利器。而最近幾年,中國還發展出攻擊海軍的中導DF21、DF26,再加上剛剛曝光的DF17(這也會被納入中導的範圍)。
所以中國是不可能放棄中導的。而美國不可能放任中國一家獨大!
-
8 # 一身正氣狄仁傑
中程導彈可以掛核彈頭,可以常規彈頭,而洲際導彈只能核彈頭(土豪除外)。當時兩國都有小算盤。不發生核戰,蘇聯的鋼鐵洪流可以幹翻美國的西方盟友,美國的海空軍也可以壓倒蘇聯的盟友,所以中程導彈對於他們很雞肋。但是我們不一樣,我們當時軍力比較薄弱,所以只能發展中程導彈,以前的臺灣,不怕我們的海軍,最忌憚就是我們的中程導彈。好在現在我們的海軍趕上來了。
回覆列表
謝邀!
洲際導彈和中程導彈(巡航導彈除外)雖然飛行方式是一樣的,但是實際上卻是兩種不一樣的武器。洲際導彈是戰略武器,其射程遠,一般都在5000公里以上,部署在本國,照樣可以打擊數千乃至上萬公里之外的目標。洲際導彈載得多,因此威力大,一枚洲際導彈可以攜帶數枚當量幾十萬噸分導彈頭攻擊萬里之遙的敵人,真可謂是實現了“犯我者雖遠必誅”。中程導彈是戰術武器,其射程一般在1000公里到5000公里之間,載荷沒有洲際導彈大,一般是單彈頭,即使攜帶多彈頭,數量和威力也遠不及洲際導彈。中程導彈可以根據需要部署到本國之外,著名的“古巴導彈”事件就是一例。
1962年,美國為了保護北約盟國免遭前蘇聯中程導彈威脅,在義大利和土耳其部署了雷神和朱位元中程導彈。前蘇聯憤怒之餘,當即做出了在離美國不遠的古巴部署部署射程1000英里到2000英里的中程導彈。這次事件差點引爆了世界核大戰,雖然最後以蘇聯的妥協而化解。中程導彈在某種程度上比洲際導彈更危險。
首先中程導彈飛行高度低,不容易被雷達發現,即使發現了,彈頭也基本到達目標,很難被攔截;其次是中程導彈比洲際導彈成本低,適用性強,可以用常規彈頭攻擊目標;第三,中程導彈根據需要可以部署在盟國邊境靠近目標處,這麼近的距離,基本上沒有預警時間了,更別說攔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