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領略非洲風情
-
2 # 慧語心得
宮廷的膳食房應該叫“御膳房”。
膳房的來歷也是比較有意思。皇上吃飯比較講究,不能和老百姓用的詞一樣,就叫做用膳。然後康熙年間的時候,康熙皇帝很勤奮,覺得廚房和民間的一樣也不好,畢竟是皇上用的地方。所以是康熙親自提筆三個字,御膳房,所以從康熙年間一直到大清滅亡,御膳房就一直叫過來了。
康熙皇上的吃飯講究不講究是一個問題,有人覺得既然都親自題字了那就說明很好吃。其實恰恰不是。 康熙是一個吃飯比較簡單的人,而且康熙吃飯有兩個特點,第一個,注意食品安全,第二個非常節儉。
1、怎麼叫注意食品安全,影視作品裡面的體現是吃飯之前是飯菜上了,旁邊叫個太監過來嘗兩口。這個大家好理解,皇上九五之尊,身體的安全是要注意,但其實不全是這個事。太監試吃的目的是怕,萬一皇上是痰溼體質還是什麼的能不能適應食物,所以在這之前都有太監試吃,這是從健康角度考慮,其次才是安全的目的。 康熙皇帝首先確立了太監試吃的慣例。
2、其次是第二個,康熙比較節儉。康熙皇一般一天只吃一頓飯,多的時候吃兩頓,這樣還比較節省。一般我們知道的一百零八道道菜都是皇上請客的時候,來的都是家人都是同族的人吃飯。而他自己平常吃飯頂多就二十道菜,有時候十道八道的也行。而且每道菜都吃了之後,也不是就倒到陰溝裡,幹正事的皇帝是絕對不會那麼奢侈浪費的,他自個兒吃完了都是給下人吃,這對下人來說也是無上榮光。 康熙對於糧食節約的這種節省,不光是為了節約,而且是因為它對健康有利。有個法華人那個時候來過中國,他的視角不一樣,他進皇宮專門看康熙的飲食起居。他做的真實記載說康熙一天吃一頓,有時候吃兩頓。他不是晚上六七點鐘吃的飯就是半下午,到晚上休息的時候,是不吃飯的。我們現在想想,如果吃完就睡,食物沒消化對你的睡眠和身體健康都有害處。所以康熙那時候一天頂多兩頓飯,到睡覺的時候,肚裡的飯全消化了,這對他的健康很有好處,這也是他成了中國歷史上執政時間最長的皇帝的原因。
吃飯對他來說是個養生的辦法,所以大清皇帝從康熙那時候定的規矩,晚上是不吃正餐的,最多就下午的時候來一頓。還有晚上總是熬夜,在那批奏摺,再給你端上一個蓮子銀耳湯。皇上雖然喜歡吃,但是喜歡的菜吃上三塊不能再多了,不愛吃的菜也得吃一筷子,要保持神秘感不能讓自己的愛好輕易被別人知道。所以這麼來看御膳房背後的事情包括皇上的飲食起居也確實很有意思。
-
3 # 老照片
一說到宮廷膳食房,我們通常就會想到御膳房,而在清朝,負責宮廷的膳食的機構包括內務府和光祿寺及其下屬機構。
內務府是管理皇家事務的總機關,其下屬的御茶膳房則是直接負責宮廷膳食的專門機構。御茶膳房的內部又可以分為茶房、清茶房和膳房,負責管理皇帝皇后及宮內相關人員的日常膳食,還承擔部分宴席的事務。御茶膳房的下面還設有買辦肉類處、肉房和乾肉庫等組織,具體負責管理肉物、腥物的採買、儲存和供應等事情。
此外還有掌關防管理內管領事務處,下轄官三倉、恩豐倉、內餑餑房、外餑餑房、酒醋房和菜庫等機構,負責宮中日常需要的米、面、菜、糖、酒、醋等物品。
宮中的日常膳食,主要由內務府所屬的御茶膳房和掌關防處等幾個機構管理。而像宮中筵宴,除了內廷筵宴、宗室筵宴等之外,主要由光祿寺具體辦理(或光祿寺與內務府共同辦理),光祿寺是國家專門管理筵宴的機構。光祿寺下屬大官署、珍饈署、良醞署、掌醢署及典簿廳、督催所、當月處、銀庫、黃冊房等,這些都是辦理宮廷膳食和宴會的有關機構。
回覆列表
謝謝悟空邀請回答。古代宮廷善食房又叫御善房。清朝宮廷御善房飲食由內務府單獨管理,御膳房是其下屬機構,內廷有許多大小不等的御膳房。內務府職官多達三千人,比事務最為繁忙的戶部人數多十倍以上。御膳房有總管太監3人,首領太監10人,太監100人,單單廚師就有4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