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吹泡泡的豬
-
2 # 影視傳媒投資
“龍華”,也被稱為“領子”、“領巾”。
通常以白娟為之,寬為數寸、長達數尺,使用時圍繫於頸項,挽結下垂。
載濤等《清末貴族生活》中有記載“(氅衣、襯衣)不用卷領,以圍脖手絹代之。”這個“圍脖手絹”便是那條織物。
當然,除了這種“領子”外,還有一種叫做“領衣”的硬領,俗稱“牛舌頭”,起到的也是領子的作用。 周錫保 《中國古代服飾史》第十四章第二節:“冠與服之外,尚有冠上的花翎,朝服上的披領,頸間的硬領和領衣,掛的朝珠,腰間束的帶及靴等。”
不過到了清末民初,隨著固定衣領的出現,這種“領子”也就不再使用了。如果仔細看那些清末的老照片也會發現,如果女裝上沒有領子的都圍著“領子”,而有固定衣領的都不圍。
發展到後來,穿旗袍的時候也是要圍的,只不過不再使用這種條形編織物,而採用了絲巾之類的予以代替。
看清朝的宮廷劇,我們都看到清朝後宮的女子,都要帶一條白色圍巾。其實,這個物品正確叫法應該是“龍華”,是清朝女性服飾上的一種配飾,大多是用絹、綢等製作而成的。
通常情況下,龍華有兩寸左右的寬度,在佩戴時,一頭要掖進大衣襟裡,另一頭則自然下垂。
為什麼要佩戴這樣一條龍華,是基於滿族的傳統服飾的設計,無論男女都是沒有領子的,這條龍華就相當於一條假領子,用來遮蓋衣服脖頸處露出來的面板。而早前,清朝還沒有成立時,滿族人都是騎在馬背上的,為了在戰場上能夠行動自如,不受衣服領子的束縛,使行動更加輕快敏捷,所以他們的衣服都設計成了無領的樣式。
在皇宮中,只要是後宮的女眷,都必須佩戴龍華。它最大的一個作用是為了區別身份。雖然後宮的女眷都會佩戴龍華,但是每個人的龍華都是不一樣的。
一般的宮女所佩戴的只是那種樸素的龍華,而你的身份越高,所佩戴的龍華也是更加的華美。不論是材質,還是長度上都會有區別的。而且身份越高的女人,所佩戴的龍華上邊的圖案也會更加的精美。
宮女一進宮就會教她如何辨別身份,而龍華就是依據之一。前邊說過不同等級的人,所佩戴的龍華也是不一樣。而龍華上邊的圖案都有嚴格規定,不是說你喜歡梅花就在上邊繡一朵梅花。每一個圖案都對應一種身份。比如說我們看到的慈禧的老照片裡面,她的圍脖上面的繡的花紋就非常的富貴。
龍華除了有衣領和裝飾的功用之外,在清朝後宮裡,還有地位和等級之分,位分高的妃嬪,佩戴的龍華除了更寬更長之外,還會有繡花和字樣,繡花和字樣個數增多意味著位分更高,宮女通常只准許佩戴純白色的龍華,妃子就可以繡上一些花花草草了,比如牡丹等,但是在花朵的數量上還有講究,只能繡幾朵,皇后娘娘可以多繡一些,
它還有第二個作用。而這個作用就是用來保暖的。我們知道清朝服飾可不像是咱們今天這樣的衣服,都有領子。
他們的衣服沒有領子,冬天的時候,天氣很冷,脖子就會受凍。而他們那個年代可沒有我們今天很是精緻的圍巾,所以精美的龍華就可以替代圍巾,冬天的時候會用一些皮草做的圍脖來代替華龍,起到保暖的作用。除去保暖作用,還有最後一個作用。
清朝並不如唐朝開放,在清朝對女子的要求很是嚴格。在史料上記載,說是女子不能出閣,而且一旦被男子碰到,就必須嫁給這名男子。正是因為如此,再加上清朝的衣服不像是我們今天的衣服那樣有領子。衣服沒有領子的話,脖子就會露出來。
如果女子的脖子露出來,這在當時男人看來是非常無理的,更是難以接受的。為此有人便設計出龍華,用龍華來遮擋脖子,那麼這個問題就不再是問題。後來約定俗成,後宮的女人便把這個傳統繼成下來。
到了清朝晚期,便開始出現有領子的衣服,所以龍華的使用率便大大降低,但並不代表沒有人使用,有時候女性穿了沒有領子的衣服,還是會再佩戴上。
清朝的龍華盤領就好比現在的絲巾,不管怎麼說圍在脖子上又好看又保暖,可是在封建社會下,這卻是等級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