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人耳,人們自然就會聯想到凸出在頭顱外的部分—耳廓。實際上,它只是人耳的一小部分,其餘大部份具有完整精細功能的都深埋在顱骨裡。此部分可分為:外耳,中耳和內耳。
人耳有兩個主要功能,一個是眾所周知的聽功能,這涉及到聽覺系統功能。另一個是平衡功能,與前庭系統有關。人體保持平衡主要依靠視覺、本體覺和前庭系統來完成。除了外耳,人耳的其它部分都在顱骨內。
耳廓由軟骨組成,表面被覆面板。耳廓具有收集聲音的作用。
外耳道並非是一條筆直的通道, 耳道的外1/3部分有汗毛和耵聹腺,起保護作用。這部分的面板比耳廓厚,而其內部的面板更厚。在外耳道底部,耳道入口和峽部之間,有迷走神經的分支,如果觸碰了這支神經分支,就會引起反射性咳嗽。
耳道共振是耳道的一項重要功能。任何一段封閉的管腔都有其自然的共振頻率。耳道也不例外。耳道的長度和直徑都在變化,進入耳道的聲音很自然地被耳道共振提高。由於耳道的個體差異,因此,耳道共振峰也有不同。多數耳道共振峰在2000—3000赫茲,平均共振峰所在頻率是2700赫茲。它包含了耳廓共振(2000—5000赫茲)和耳道共振(3000—4000赫茲)的平均值。耳道通常還有自潔作用。
人類聲源定位主要的訊號是聲波到達雙耳的強度差和時間差,這主要依賴於耳廓和耳道。例如:從右方聲源傳來的聲波先到右耳,後到左耳,且右耳感受到的聲波強度要大於左耳。因此,外耳具有定位作用。
鼓膜是中耳的外界,是區分外耳和中耳的重要標誌。鼓膜程卵圓形。中間稍向內凹陷,與耳道底程30度角,色灰白,較透明。
鼓膜寬8毫米,高約9毫米,厚0.1毫米。質地教韌, 兒童的鼓膜薄且有彈性,年紀越大,鼓膜越厚且越僵硬。
鼓膜是一個換能器,外界的聲音傳入耳道,引起鼓膜的振動,傳入中耳,故將聲能轉化成機械能。
鼓環將鼓膜固定在某一位置,它能承受一定的氣壓,水壓和抗感染。成為在外耳和中耳之間的一層防水防氣屏障。
中耳的外界是鼓膜,內界是卵圓窗。中間為中耳腔,它可保持鼓膜內外氣壓平衡。
聽骨是人體最小的骨頭,存在於中耳腔內,分別叫做錘骨、砧骨、鐙骨。這些聽骨由韌帶連線並懸掛起來,形成了聽骨鏈。
卵圓窗是中耳與內耳之間骨質上的開口,其上有一層很薄的膜覆蓋,鐙骨腳就嵌在卵圓窗的粘膜上,兩者都被封閉在窗裡。由聽骨鏈傳入的聲音就是透過這扇窗子進入內耳的。
咽鼓管是中耳通氣引流的唯一途徑,亦是中耳感染的主要途徑。它的一端開口在較低的中耳鼓室腔,另一端開口在較高的鼻咽部。它可保持中耳腔的氣壓平衡。
中耳是換能器。中耳透過聽骨鏈就將來自鼓膜的聲能轉換為機械能。由鐙骨底板將機械能轉換為內耳的液態能。
內耳可分為三部分:半規管、前庭和耳蝸。
半規管有三部分:上、後、外半規管,三者兩兩垂直。每個半規管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共同的通道即前庭。前庭是半規管、鐙骨底板、耳蝸會聚的地方。
耳蝸是一個換能器。聽骨鏈的機械活動推動前庭的淋巴液的運動,淋巴液的波動,使蓋膜產生起伏運動,由此在毛細胞上產生“剪下運動”。毛細胞內含聽神經的末梢,可將“剪下運動”轉化為神經衝動,神經衝動極為電能,傳入聽覺中樞。耳蝸通常比喻為鋼琴。鋼琴只有八個琴鍵,而耳蝸有幾千個。
半規管維持人體的平衡,主管旋轉運動,不具有聽功能,伴隨著聽力損失而出現的平衡問題、眩暈、嘔吐等都與之有關,因為淋巴液在內耳是連續性的。
中耳還是一種增壓器。因為它可使外界傳來的聲壓提高。鼓膜面積比圓窗大17倍,聽骨鏈的槓桿作用可使聲壓提高1.3倍。因此,聲波經鼓膜、聽骨鏈到達卵圓窗時,聲壓將被提高1.3*17=22.1倍。相當於聲強級27分貝。
一提起人耳,人們自然就會聯想到凸出在頭顱外的部分—耳廓。實際上,它只是人耳的一小部分,其餘大部份具有完整精細功能的都深埋在顱骨裡。此部分可分為:外耳,中耳和內耳。
人耳有兩個主要功能,一個是眾所周知的聽功能,這涉及到聽覺系統功能。另一個是平衡功能,與前庭系統有關。人體保持平衡主要依靠視覺、本體覺和前庭系統來完成。除了外耳,人耳的其它部分都在顱骨內。
耳廓由軟骨組成,表面被覆面板。耳廓具有收集聲音的作用。
外耳道並非是一條筆直的通道, 耳道的外1/3部分有汗毛和耵聹腺,起保護作用。這部分的面板比耳廓厚,而其內部的面板更厚。在外耳道底部,耳道入口和峽部之間,有迷走神經的分支,如果觸碰了這支神經分支,就會引起反射性咳嗽。
耳道共振是耳道的一項重要功能。任何一段封閉的管腔都有其自然的共振頻率。耳道也不例外。耳道的長度和直徑都在變化,進入耳道的聲音很自然地被耳道共振提高。由於耳道的個體差異,因此,耳道共振峰也有不同。多數耳道共振峰在2000—3000赫茲,平均共振峰所在頻率是2700赫茲。它包含了耳廓共振(2000—5000赫茲)和耳道共振(3000—4000赫茲)的平均值。耳道通常還有自潔作用。
人類聲源定位主要的訊號是聲波到達雙耳的強度差和時間差,這主要依賴於耳廓和耳道。例如:從右方聲源傳來的聲波先到右耳,後到左耳,且右耳感受到的聲波強度要大於左耳。因此,外耳具有定位作用。
鼓膜是中耳的外界,是區分外耳和中耳的重要標誌。鼓膜程卵圓形。中間稍向內凹陷,與耳道底程30度角,色灰白,較透明。
鼓膜寬8毫米,高約9毫米,厚0.1毫米。質地教韌, 兒童的鼓膜薄且有彈性,年紀越大,鼓膜越厚且越僵硬。
鼓膜是一個換能器,外界的聲音傳入耳道,引起鼓膜的振動,傳入中耳,故將聲能轉化成機械能。
鼓環將鼓膜固定在某一位置,它能承受一定的氣壓,水壓和抗感染。成為在外耳和中耳之間的一層防水防氣屏障。
中耳的外界是鼓膜,內界是卵圓窗。中間為中耳腔,它可保持鼓膜內外氣壓平衡。
聽骨是人體最小的骨頭,存在於中耳腔內,分別叫做錘骨、砧骨、鐙骨。這些聽骨由韌帶連線並懸掛起來,形成了聽骨鏈。
卵圓窗是中耳與內耳之間骨質上的開口,其上有一層很薄的膜覆蓋,鐙骨腳就嵌在卵圓窗的粘膜上,兩者都被封閉在窗裡。由聽骨鏈傳入的聲音就是透過這扇窗子進入內耳的。
咽鼓管是中耳通氣引流的唯一途徑,亦是中耳感染的主要途徑。它的一端開口在較低的中耳鼓室腔,另一端開口在較高的鼻咽部。它可保持中耳腔的氣壓平衡。
中耳是換能器。中耳透過聽骨鏈就將來自鼓膜的聲能轉換為機械能。由鐙骨底板將機械能轉換為內耳的液態能。
內耳可分為三部分:半規管、前庭和耳蝸。
半規管有三部分:上、後、外半規管,三者兩兩垂直。每個半規管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共同的通道即前庭。前庭是半規管、鐙骨底板、耳蝸會聚的地方。
耳蝸是一個換能器。聽骨鏈的機械活動推動前庭的淋巴液的運動,淋巴液的波動,使蓋膜產生起伏運動,由此在毛細胞上產生“剪下運動”。毛細胞內含聽神經的末梢,可將“剪下運動”轉化為神經衝動,神經衝動極為電能,傳入聽覺中樞。耳蝸通常比喻為鋼琴。鋼琴只有八個琴鍵,而耳蝸有幾千個。
半規管維持人體的平衡,主管旋轉運動,不具有聽功能,伴隨著聽力損失而出現的平衡問題、眩暈、嘔吐等都與之有關,因為淋巴液在內耳是連續性的。
中耳還是一種增壓器。因為它可使外界傳來的聲壓提高。鼓膜面積比圓窗大17倍,聽骨鏈的槓桿作用可使聲壓提高1.3倍。因此,聲波經鼓膜、聽骨鏈到達卵圓窗時,聲壓將被提高1.3*17=22.1倍。相當於聲強級27分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