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夢中晴雨
-
2 # 熙熙光明
中國普通消費品價廉物美質量高,產量大交貨快且準時守信。美商願大量採購長期採購,美民眾當然喜價廉物美的優質中國商品,每家每戶都找出很多。中國出口旺盛。同時特朗普及歷屆美國政府都對中國封鎖高科技產品,軍品更是一顆螺釘都不賣中國,美國出口的農產品,頁岩油只能讓中國購買這些,美國企業家商人出於成本和企業效率原因,產業鏈就近配套中國方便,銷售量最大市場在中國等原因,把生產企業搬入中國。等等原因,造成中美貿易連年中國順差。很正常嘛!
-
3 # 逗不正經
中美貿易逆差形成原因複雜,與兩國經濟發展水平和產業結構相關,政策取向、貨幣地位、儲蓄率低等因素共同作用產生了美國鉅額貿易逆差,這實質是美國國內深層次結構性原因。
第一、政策取向。目前這種格局是美國在政策上“一放一收”的結果。
第二、貨幣地位。貿易逆差是美元作為全球本位幣、美國作為世界最後消費者的必然結果。美國鉅額貿易逆差的產生是利用別國剩餘儲蓄,來維持其超出自身生產能力的消費水平的必然結果。
第三、儲蓄。美國貿易失衡是其國內“消費—儲蓄”結構失衡的表現。“寅吃卯糧”是美國民眾習慣和日常生活的常態,居民儲蓄率低短時間內無法得到扭轉,美國的政府支出也不可能短期內明顯壓縮。
第四、中美市場的需求。
中美市場需求結構不同。人們的消費選擇和其收人水平密切相關,兩國經濟發展的巨大差異導致兩國居民的需求結構也存在著巨大的差異。中國生產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大多是生活必需品,而美國生產的高技術產品卻屬於高檔產品。由於中國居民的收人水平比較低,中國市場能夠形成購買力的有效需求不足。
第五、出口管制。美對華實行歧視性出口管制對華出口管制是一把“雙刃劍”,出口管制政策在對美國工業產生危害的同時,也在許多方面削弱了其出口競爭力,導致對中國出口下降。
第六、全球化產業轉移。自20 世紀80 年代中期以來,中國周邊國家和地區進行產業結構的升級和調整,把其在國內已經喪失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中國,由此形成了中國從這些國家和地區進口原材料及零配件等,在國內進行加工組裝然後出口到美國和歐洲國家的加工貿易格局。亞太地區經濟結構調整帶來的國際分工格局的變化使得美國減少了對這些國家和地區的進口,增加了從中國的進口,從而韓、日等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呈下降態勢,中美順差連年攀升。
第七、投資。對華的直接投資掩蓋中美貿易逆差 隨著美國對華市場投資的不斷向縱深發展,透過在華投資的子公司的出口而不是由美國直接對華出口將會造成美國對華出口數額的進一步減少。美國跨國公司把原本由本國生產或出口的大量商品及服務轉化為海外子公司的鉅額生產與出口,並相應地增加美國公司從其海外子公司對美國的進口,從而擴大了美國的“逆差”。
第八、統計方式。統計方式的不同誇大雙邊貿易的不平衡 ,在統計原則和統計方法上,中美雙方應該基本是一致的。然而中美雙方在貿易統計資料上存在著較大的差異,美國統計的來自中國的貿易逆差要遠遠大於中國統計的對美國的貿易順差,而且之間的差額呈現不斷擴大的態勢。
總體來說,影響因素太多了,不能夠說具體是因為什麼因素,只能說是主要因素,畢竟,各種因素的相互作用於影響才是導致逆差的根本,而這裡,國家領導人以及政策都是決定性的因素。
回覆列表
我曾看到一些報道,同一種產品在中國銷售高,在美國銷售價比我們國內低一到兩倍,這樣統計下來,總價差因國情不同而不對等。貿易差顯然我們是被剝削者!合理的竟爭失去了合理的本質,也失去了平等的意義。"拳大胳膊壯",誰惡誰好漢,有話說不清,我以為還是沒話語權,受資本帝國的金融控制所致,沒有獨立自主的能力的象徵。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