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紫色護衛隊
-
2 # 泡泡電影會
以下內容,出自《The Secret History of Star Wars》(星戰秘史)這本書,官方較為認可星球大戰系列的創作歷史線。
早在70年代初期,盧卡斯思考並完成《星球大戰》第一部的劇本創作,找人投資拍攝,剛開始還給好幾家電影商丟垃圾桶,認為垃圾。
後來乾脆自己投資搞了盧卡斯電影,自己做。最終,第一部星球大戰《新的希望》獲得前所未有的成功。
接著他就開始創作第二部《帝國反擊戰》,當劇本創作到“盧卡的父親是黑武士”這個橋段後,盧卡斯原本有想法,應在第三部曲《絕地歸來》中加入黑武士墮落及整個變化過程。
但後來發現,單一一部電影不可能承載太多,則修改了想法,還是按照原有思路先製作完成《絕地歸來》。在這時候應該是79年吧,估計是78-79年,就確定了製作前面三部曲的想法。
所以,在星球大戰1977年《新的希望》上映時候,還是叫《星球大戰1 新的希望》。
而在1980年上映的《星球大戰2:帝國反擊》時候,盧卡斯已經完成前傳三部曲構思,所以上映時候已經把名字叫《星球大戰5:帝國反擊》。
1983上映第三部,已經叫做《星球大戰6:絕地歸來》。
之後80年代重影,均叫做星球大戰4-6了。
由於盧卡斯考慮到特效問題,覺得80年代特效還不理想,未能透過特效完整展示自己宏大想法,於是暫停一下。
直到1993年,卡梅隆試水的《深淵》《終結者2》成功了,已經意味這電腦特效開始成熟,其好朋友伯格老兄的《侏羅紀公園》也準備上映。眼見特效已經日漸成熟,能夠創作出想象中的宏大宇宙觀,盧卡斯大導演才開始創作星球大戰1-3劇本,最終在1999年上映星球大戰第一部《Wraith危機》。
講過未經證實的小道訊息,在90年代末期到千禧初。好萊塢導演有個權力榜,斯皮爾伯格(侏羅紀、奪寶奇兵、辛特勒的名單、拯救大兵)、卡梅隆(終結者、真實謊言、泰坦尼克)及盧卡斯,併成為三大導演,位列全球並列第一。
8大電影公司均對其開出三不限原則,不限時間、不限投資、不限劇本。
真假不論,但足見當世三大導演有多牛了吧。
回覆列表
1977年的《星球大戰:新希望》其實在最初公映時並沒有“IV”的標識,是星戰系列的第一部,後來的《帝國反擊戰》則是第二部,而《武士復仇》是第三部。
七八十年代的《星戰三部曲》可稱為“正傳三部曲”,講述的是天行者盧克和起義軍一起推翻帝國建立新共和國的故事,結局光明。
而1999年的《威脅潛伏》是“星戰前傳”的第一部,《克隆人戰爭》和《西斯的復仇》則分別是“星戰前傳”第二、三部,這三部可稱為“前傳三部曲”,講述盧克的父親天行者安納金從被收養到最後誤入歧途並幫助西斯推翻舊共和國建立帝國的故事,結局非常黑暗。
因為九十年代開拍的時間線是在正傳之前的,因此全部上映以後,盧卡斯又將舊版的的一二三部進行整理和修飾,開頭片名分別改成了“四、五、六”,同時又修改了部分鏡頭:
圖片清晰度一般,請見諒。截圖來自原版的《星球大戰3:武士復仇》和現在的《星球大戰6:武士復仇》,因八十年代海登·克里斯滕森還沒有參演星戰系列,他是新世紀才開始參演前傳,因此舊版盧克看到的父親演員是另一人,為讓兩個系列更加統一,盧卡斯將舊版的安納金露臉鏡頭進行了修改,事實上盧卡斯本人極喜歡改電影,不尊重演員肆意換頭的情況不止一次,比如下面,分別是04年初次修改版和藍光版的差異:
看的話當然是直接從前傳第一部開始看就行了,不過我是先看的正傳,前傳三部看過一遍就沒再看了,沒什麼意思,當然畫質上升是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