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原文:我的故鄉在長江口的崇明島上。那裡河道特別多,橫的、豎的,像蜘蛛網一樣。一開春,河邊就冒出蘆葦來,那蘆葦一根根直立著,像小船上的桅杆。過了幾天,蘆芽上長出第一片蘆葉,於是,桅杆上就像升起了綠色的風帆。
河邊的蘆葦漸漸長高,蘆葉也越長越多。放學回家的路上,我們便採蘆葉做小船玩兒。
從我家到學校有一里多路,要先往西走,過了小木橋,再沿著豎河往北走。這條豎河比一般的小河水面略寬一些,所以,我們常常在這裡做蘆葉船。大闊葉折成大篷船,小窄葉做小舢板。有時,還把三五片蘆葉疊在一起,做成三桅帆、五桅帆的大船。我們在船底吐上一口唾沫,跑到小木橋上,把蘆葉往河中央輕輕一放,保險翻不了船。船一下水,便順著風兒開走了。我們就用蘆葉捲起喇叭,嗚啦嗚啦地吹奏著,歡送它們遠航。
春天,在我們上學路過的這條豎河裡,幾乎天天能見到我們做的蘆葉船。第二天放學回來時,我們就去尋找頭一天做的船,因為我們的手藝不一樣,所以誰做的都能認出來。有的找不到了,可能已經遠航了;有的靠在岸邊,我們就說它進港了。
一個晴朗的星期天,我跟著表哥一起到長江邊去。從我家出發,沿豎河一直往北走,約二里多路,就能看到浩浩蕩蕩的長江了。表哥比我大六七歲,他更會做蘆葉船。他說:“我的蘆葉船放到江裡也翻不了。”
我不信。江裡的浪那麼大,而且後浪推前浪,一浪接一浪,那小小的蘆葉船,怎麼會翻不了呢?
“不信就試試!”表哥說著,順手採來三片蘆葉,折了一隻三桅帆的船,在船底上吐了口唾沫,輕輕地放進江水中。只見這隻蘆葉船順著風,頂著浪,越開越遠,一會兒就看不見了。我又驚又喜。
我們上學路過的豎河,是直通長江的呀,那我們做的蘆葉船,是不是也開到長江裡了呢?長江是通向東海的,那我們的蘆葉船,是不是也漂到東海里了呢?
2. 文章詳解:這篇精讀課文是作者對童年生活的回憶。做各種各樣的蘆葉船,放在家鄉的小河裡,放在長江裡,是“我們”放學後做的一件有趣的事。正是通向長江、通向東海的小河和那放在小河裡的蘆葉船,給“我們”帶來無盡的想象、無限的希望,也給“我”留下了永久的記憶。
課文共有八個自然段,可以分成兩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寫“我們”在放學回家的路上採蘆葉做小船玩。這部分交代了“我”家鄉的環境——河道特別多,河邊長著蘆葦。在“我們”這些喜愛玩蘆葉船的小孩兒的眼中,當春天河邊冒出蘆葦時,那蘆葦“一根根直立著,像小船上的桅杆”;當蘆葦上長出第一片蘆葉時,“桅杆上就像升起了綠色的風帆”。這是多麼有趣的比喻!也許正是因為如此,當蘆葦漸漸長高,蘆葉越長越多時,“我們”便採蘆葉做小船玩。
第二部分(第3—8自然段),這段是課文的重點部分,寫“我們”放學後常常做蘆葉船,放到家鄉的小河裡,放到長江裡。
第3自然段先寫做船,“大篷船”“小舢板”“三桅帆”“五桅帆”,真是多種多樣,手藝高超;再寫放船,“吐上一口唾沫”,“輕輕地一放”,“保險翻不了船”,真是玩得聰明;“捲起喇叭”,“嗚啦嗚啦地吹奏”,真是玩得有聲有色!第4自然段寫聯想,從“找不到的——遠航了”,“靠在岸邊的——進港了”,可以看出“我們”在想象中自得其樂。
第5—8自然段寫“我”和表哥到長江邊去放蘆葉船。
這部分寫“我”聽表哥說蘆葉船放在長江裡也翻不了,開始不信,後來看到表哥做的蘆葉船順著風,頂著浪,越開越遠,“我”又驚又喜。於是又產生了更奇特的聯想:豎河通長江,長江通東海,“我們”的蘆葉船是不是也飄到東海里去了呢?從中可以看出一個天真兒童的奇思妙想,更表現了生活在水鄉的孩子對“外面世界”的嚮往。
1. 原文:我的故鄉在長江口的崇明島上。那裡河道特別多,橫的、豎的,像蜘蛛網一樣。一開春,河邊就冒出蘆葦來,那蘆葦一根根直立著,像小船上的桅杆。過了幾天,蘆芽上長出第一片蘆葉,於是,桅杆上就像升起了綠色的風帆。
河邊的蘆葦漸漸長高,蘆葉也越長越多。放學回家的路上,我們便採蘆葉做小船玩兒。
從我家到學校有一里多路,要先往西走,過了小木橋,再沿著豎河往北走。這條豎河比一般的小河水面略寬一些,所以,我們常常在這裡做蘆葉船。大闊葉折成大篷船,小窄葉做小舢板。有時,還把三五片蘆葉疊在一起,做成三桅帆、五桅帆的大船。我們在船底吐上一口唾沫,跑到小木橋上,把蘆葉往河中央輕輕一放,保險翻不了船。船一下水,便順著風兒開走了。我們就用蘆葉捲起喇叭,嗚啦嗚啦地吹奏著,歡送它們遠航。
春天,在我們上學路過的這條豎河裡,幾乎天天能見到我們做的蘆葉船。第二天放學回來時,我們就去尋找頭一天做的船,因為我們的手藝不一樣,所以誰做的都能認出來。有的找不到了,可能已經遠航了;有的靠在岸邊,我們就說它進港了。
一個晴朗的星期天,我跟著表哥一起到長江邊去。從我家出發,沿豎河一直往北走,約二里多路,就能看到浩浩蕩蕩的長江了。表哥比我大六七歲,他更會做蘆葉船。他說:“我的蘆葉船放到江裡也翻不了。”
我不信。江裡的浪那麼大,而且後浪推前浪,一浪接一浪,那小小的蘆葉船,怎麼會翻不了呢?
“不信就試試!”表哥說著,順手採來三片蘆葉,折了一隻三桅帆的船,在船底上吐了口唾沫,輕輕地放進江水中。只見這隻蘆葉船順著風,頂著浪,越開越遠,一會兒就看不見了。我又驚又喜。
我們上學路過的豎河,是直通長江的呀,那我們做的蘆葉船,是不是也開到長江裡了呢?長江是通向東海的,那我們的蘆葉船,是不是也漂到東海里了呢?
2. 文章詳解:這篇精讀課文是作者對童年生活的回憶。做各種各樣的蘆葉船,放在家鄉的小河裡,放在長江裡,是“我們”放學後做的一件有趣的事。正是通向長江、通向東海的小河和那放在小河裡的蘆葉船,給“我們”帶來無盡的想象、無限的希望,也給“我”留下了永久的記憶。
課文共有八個自然段,可以分成兩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寫“我們”在放學回家的路上採蘆葉做小船玩。這部分交代了“我”家鄉的環境——河道特別多,河邊長著蘆葦。在“我們”這些喜愛玩蘆葉船的小孩兒的眼中,當春天河邊冒出蘆葦時,那蘆葦“一根根直立著,像小船上的桅杆”;當蘆葦上長出第一片蘆葉時,“桅杆上就像升起了綠色的風帆”。這是多麼有趣的比喻!也許正是因為如此,當蘆葦漸漸長高,蘆葉越長越多時,“我們”便採蘆葉做小船玩。
第二部分(第3—8自然段),這段是課文的重點部分,寫“我們”放學後常常做蘆葉船,放到家鄉的小河裡,放到長江裡。
第3自然段先寫做船,“大篷船”“小舢板”“三桅帆”“五桅帆”,真是多種多樣,手藝高超;再寫放船,“吐上一口唾沫”,“輕輕地一放”,“保險翻不了船”,真是玩得聰明;“捲起喇叭”,“嗚啦嗚啦地吹奏”,真是玩得有聲有色!第4自然段寫聯想,從“找不到的——遠航了”,“靠在岸邊的——進港了”,可以看出“我們”在想象中自得其樂。
第5—8自然段寫“我”和表哥到長江邊去放蘆葉船。
這部分寫“我”聽表哥說蘆葉船放在長江裡也翻不了,開始不信,後來看到表哥做的蘆葉船順著風,頂著浪,越開越遠,“我”又驚又喜。於是又產生了更奇特的聯想:豎河通長江,長江通東海,“我們”的蘆葉船是不是也飄到東海里去了呢?從中可以看出一個天真兒童的奇思妙想,更表現了生活在水鄉的孩子對“外面世界”的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