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8473585109768
-
2 # 張明揚嘻嘻
一、體外寄生蟲 龍魚的寄生蟲大多於餵食活餌時遭轉寄引起,常見的有魚蝨、箭蟲。“魚蝨”屬甲殼類,約3~5㎜,肉眼可見,多寄生於魚體外,有扁平背甲及吸盤吸附體表。口部為針狀用來吸取魚的體液,使龍魚體色失去光澤,並造成魚只不安而磨擦缸壁或底材。“箭蟲”又稱苗蟲,大多寄生於鰭部或魚體面板內,其頭部為多叉形,直接崁入魚體吸收魚體的營養。長度約1㎝左右,被寄生的體表會有紅腫淤血而後潰爛的現象,並會造成魚兒急躁不安、磨擦缸壁、食慾不振的情形。 上述兩種寄生蟲可用人工麻醉拔除。如果數量太多可用龍魚專用除蟲藥殺除,但除蟲藥功效類似農用殺蟲劑,龍魚對藥物又極為敏感,所以務必依規定量再減半使用!因曾聽聞劑量使用不當,龍魚中毒而死的案例。另外要告知各位,魚蝨成長有45~60天的週期性,成蟲生卵後不久即死亡,其卵又不怕藥,此時下藥主要是針對剛孵化的幼生。而高濃度的鹽浴法是無法徹底根絕它們的,除非將比重提高到接近海水的濃度,但恐怕魚會比寄生蟲先死!據說混養喜食小型甲殼類生物的金、銀鯧可減緩缸內增殖的情形。 二、體內原生蟲 通常經由水中傳播而寄生在魚類消化道,又不會被魚只消化掉的寄生蟲為絛蟲(或稱頭槽絛蟲),一般頭槽絛蟲的最終宿主為魚類,在魚只體內產卵,卵大小約0.05mm,隨宿主排洩排入水中,在水溫28~30度孵化為幼蟲,俗稱六鉤幼蟲。六鉤幼蟲多以劍水蚤等橈腳類為宿主,然後由魚類吞食絛蟲幼蟲的宿主後,轉移到魚只體內,發育為成蟲,在魚只體內進行下一次迴圈,成熟的掏蟲體寬1-2mm,長可達數公分,成白色鏈帶狀,絛蟲在魚只消化道中大量繁殖,除了吸取魚只養分外(這還不至於致命),嚴重的感染是大量蟲體阻塞消化道,造成魚腹膨脹,無法進食,最後死亡。 可怕的是絛蟲感染並非立即死亡,而是一拖再拖,非得把缸內所有魚只都傳染到不罷休,且初期病徵並不明顯,等到發現時,整缸都是寄生蟲,無法防治。由於絛蟲種類多達200種,目前尚未研發出有效的治療藥物,這是書上說的。所以 通用的驅蟲藥,殺蟲效果恐怕不是全效性,最好的預防方法,是打斷絛蟲的生命迴圈,也就是說,當蟲卵孵化成幼蟲水質是很重要的。同樣,從陸路管道傳播的寄生蟲,是否會在魚只體記憶體活,還不清楚,但最佳保證是不要餵食來路不明的餌料,除時,阻絕幼蟲的宿主—劍水蚤,只要水中沒有此類生物,六鉤幼蟲就無法生存,魚只也不會因吞食劍水蚤而感染,所以乾淨的非經過殺蟲(菌)的程式。天子兄建議用冷凍蝦餵食,在低溫冷凍之下,也有相當的殺(蟲)菌作用,挺不錯的辦法。
回覆列表
什麼蟲? 鰓蟲的蟲,治療的話一般用福馬林。 根據缸大小下。很有效果。我救過一個龍這樣的。泡到龍很大反應。大概1小時。大缸泡。可以見到蟲子都吐出來死。然後馬上換60%的水。第二天加溫,換水,第三天再下殺蟲卵。第四天下少部分鹽進行消毒傷口,因為一般蟲死了會爛在龍魚的鰓部。龍魚症狀表現為 呼吸急促。貼水面遊動。急竄的症狀。磨缸。用身體磨蹭缸面。蛋白蟲的話是最常見的,個人十多年的經驗是:蛋白蟲是水質差的標誌,如不及時提升水質,魚病隨時會爆發。 最佳方法是透過提升水質消除蛋白蟲,提升水質的方法是: 1.加大換水頻次(你的換水不錯) 2、停食或少食,尤其是動物性飼料,如活魚、蝦(建議每2天喂1次)。各位魚友可試驗或觀察下,連續大量餵食活魚蝦等高蛋白飼料,且不換水,魚缸很快就會出現蛋白蟲 。 3、清潔、更新或補充濾材 4、調整水泵的功率與魚缸容量、養魚密度、種類匹配(如果經常性地出現蛋白蟲,很可能您的水泵功率太弱,嚴重影響過濾硝化系統的效果,這一點很容易被魚友忽了 5、新增高品質的光合細菌或硝化細菌,不過市面所售的絕大部分是忽悠人的“東東”,需小心甄別。 如果想用藥物除掉蛋白蟲,魚外寄寶也不錯(網上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