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998003921417

    我家小侄子哥哥也是這種情況,在1歲到2歲之間,有段時間,他最大的愛好就是把桌子上的東西全都扔到地上,扔的時候很開心,他喜歡聽物體摔落在地上的聲音。我媽曾經說過,凡是小哥哥經過的地方,都像洪水過境。每次小哥哥要來家裡,我爸媽就彷彿是接待領導一樣,桌子上能不放東西就不放,水杯要放的高高的,水果零食也要收起來。儘管這樣,小哥哥來了之後,也會把東西,一個個的扒出來,然後反覆仍。看著他懵懂的眼神,批評他實在不忍心,更何況他聽不懂啊。

    有段時間,母親心情不太好,小哥哥扔東西,就會受到大聲的制止,但是不管用,他該扔還是會扔,而且有個副作用,小哥哥不喜歡姥姥了。。。

    我在大學和研究生階段,學的都是心理學。心理學對這種現象的解釋,也有好幾個不同的角度。

    首先,我們用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來解釋這種現象。皮亞傑認為,在嬰兒12個月到18個月的時候(時間有可能延遲或提早),他們希望透過實施微型的實驗,來觀察後果。皮亞傑以他的兒子勞倫為例子,勞倫反覆的將一隻玩具天鵝仍在地上。每次玩具天鵝掉落的位置都不一樣,勞倫就會仔細觀察玩具天鵝掉落的位置。皮亞傑認為,勞倫此時不僅僅是在重複仍玩具的動作,他是在透過“反覆仍”這個動作,在學習與行為結果相關的資訊。再用我的小侄子小哥哥舉個例子吧,小哥哥將桌子上的蘋果仍在地上,就會觀察蘋果落在什麼地方了,他心裡可能就是在想:“嗯,我這樣仍,蘋果會落在那裡。”然後把橘子又仍在地上,他心裡可能就是在想:“這次我這樣仍,橘子會被摔到哪裡呢?” 小哥哥反覆的扔東西,其實大腦一直活躍著,在思考問題。

    在這個階段,寶寶最引人注意的是他們對於不可預測事件的興趣,他們覺得不可預期的事情非常有意思,而且他們認為這種行為是正常的,能被接受的。所以,當我們看到1歲多的孩子在反覆的扔東西,可能會覺得不妥,甚至有人會認為這個孩子家教不好,其實不是這樣的,在孩子眼中,扔東西是正常的,是很有意思的行為。

    接下來,我們用艾裡克森的心理社會理論來解釋。艾裡克森認為,社會和文化都在挑戰並塑造著我們。在嬰兒12個月至3歲之間,如果對環境的探索得到滿足,他就會產生自我滿足感;如果這種需要沒有得到滿足,他就會產生自我懷疑,缺乏獨立性。繼續以小哥哥舉例子吧:小哥哥在反覆的扔東西,原因是他很好奇,為什麼這麼仍東西落在這裡,為什麼那樣仍東西又落在那裡,抑或是為什麼大人不讓扔東西,他很好奇大人的反應是什麼。如果別人對他的扔東西的行為既不制止,也不肯定,那麼時間長了,他可能會覺得沒意思,就不反覆扔了。並且在他反覆扔東西的時候,他會產生一種自我控制感,這種自我滿足有利於發展他的獨立性。

    然後,我們用行為主義的角度來分析。心理學家斯金納認為,兒童或者成人是否會重複某一行為,在於該行為是否會得到強化。小哥哥愛仍東西,如果這時候有人跟他說,小哥哥,你使勁仍,你仍一個東西,我就給你一顆巧克力。小哥哥為了得到更多的巧克力,當然是反覆的扔東西了。被強化的行為更有可能在未來反覆的出現,沒有得到強化或者遭受懲罰的行為則可能就此停止。回到小哥哥扔東西的例子上來,有一天,小哥哥突然不扔東西了,因為他媽媽非常用非常嚴肅的語氣跟他說:“再扔東西,不給你買小飛俠了。。。。。。”嗯,這招比較好用,結束了小哥哥長達三四個月愛仍東西的歷史。姥姥教訓小哥哥,不要扔東西,小哥哥不聽,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是因為姥姥經常“兇”小哥哥,“兇”皮實了。

    現在我也有了自己的寶寶,儘管我是學習心理學的,但是他的成長也在不斷的挑戰我的認知。成長中的很多問題,都是共性的,是有規律可循的。先擺正自己的心態,在心裡默唸:這是正常的,這種情況很多孩子都會有。然後在想辦法解決。

    關注即可獲得:廖秋杏100本繪本PDF+影片+音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那種彩始於康熙,至雍正時期最發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