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田家 【作者】:聶夷中 【朝代】:唐 【體裁】:五古 【作者小傳】: 聶夷中,字坦之,河東人。鹹通十二年登第,官華陰尉。其詩語言樸實,辭淺意哀。不少詩作對封建統治階級對人民的殘酷剝削進行了深刻揭露,對廣大田家農戶的疾苦則寄予極為深切的同情。代表作有《詠田家》、《田家二首》、《短歌》、《早發鄴北經古城》、《雜怨》等,其中以《詠田家》和《田家二首》(其一)流傳最廣(《田家二首》(其二)後人多認定為李紳的作品,故不提)。《詠田家》寫農家不停地勞作種收,但只不過是以“剜卻心頭肉”的代價來“醫得眼前瘡”,雖勤勉不息,但終究是為他人(官家)作嫁衣裳,自己仍過著朝慮夕食的生活。所以詩人大聲疾呼:“我願君王心,化作光明燭。不照綺羅筵,只照逃亡屋”,讀來真令人不禁心絃叩響,產生髮自靈府深處的極強共鳴。詩一卷。 【內容】: 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 我願君王心,化作光明燭。不照綺羅筵,只照逃亡屋。 【格律】: ○平聲●仄聲⊙可平可仄△平韻▲仄韻 本作的韻腳是:一屋;可"一屋二沃"通押。 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 ●●●○○,●●●○▲。⊙●●○○,○●○○▲ 我願君王心,化作光明燭。不照綺羅筵,只照逃亡屋。 ●●○⊙○,●●○○▲。⊙●●○○,●●○○▲ 【賞析】: 唐末廣大農村破產,農民遭受的剝削更加慘重,至於顛沛流離,無以生存。在這樣的嚴酷背景上,產生了可與李紳《憫農》二首前後輝映的聶夷中《傷田家》。有人甚至將此詩與柳宗元《捕蛇者說》並論,以為“言簡意足,可匹柳文”(《唐詩別裁集》)。 開篇就揭露封建社會農村一種典型“怪”事:二月蠶種始生,五月秧苗始插,哪有絲賣?哪有谷糶(出賣糧食)?居然“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這乃是“賣青”——將尚未產出的農產品預先賤價抵押。正用血汗餵養、栽培的東西,是一年衣食,是心頭肉呵,但被挖去了。兩言賣“新”,令人悲酸。賣青是迫於生計,而首先是迫於賦斂。一本將“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倉”四句與此詩合併,就透露出箇中訊息。這使人聯想到民謠:“新禾不入箱,新麥不登場。殆及八九月,狗吠空垣牆。”(《高宗永淳中童謠》)明年衣食將何如,已在不言之中。緊接二句用一個形象比喻:“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它通俗、平易、恰切。“眼前瘡”固然比喻眼前急難,“心頭肉”固然比喻絲谷等農家命根,但這比喻所取得的驚人效果決非“顧得眼前顧不了將來”的概念化表述能及萬一。“挖肉補瘡”,這是何等慘痛的形象!唯其能入骨三分地揭示那血淋淋的現實,叫人一讀就銘刻在心,永誌不忘。誠然,挖肉補瘡,自古未聞,但如此寫來最能盡情,既深刻又典型,因而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 “我願君王心”以下是詩人陳情,表達改良現實的願望,頗合新樂府倡導者提出的“惟歌生民病,願得天子知”(白居易《寄唐生》)的精神。這裡寄希望於君主開明固然有其歷史侷限性,但作者用意主要是諷刺與譎諫。“我願君王心,化為光明燭”,即委婉指出當時君王之心還不是“光明燭”;望其“不照綺羅筵,只照逃亡屋”,即客觀反映其一向只代表豪富的利益而不恤民病,不滿之意見於言外,妙在運用反筆揭示皇帝昏聵,世道不公。“綺羅筵”與“逃亡屋”構成鮮明對比,反映出兩極分化的尖銳階級對立的社會現實,增強了批判性。它形象地暗示出農家賣青破產的原因,又由“逃亡”二字點出其結果必然是:“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呼號而轉徙,飢渴而頓踣”,“非死而徙爾”(《捕蛇者說》),充滿作者對田家的同情,可謂“言簡意足”。 胡震亨論唐詩,認為聶夷中等人“洗剝到極淨極省,不覺自成一體”,而“夷中詩尤關教化”(《唐音癸籤》),從此詩即可看出。其所以如此,與語言的樸素凝鍊同取材造境的典型都是分不開的。
詠田家 【作者】:聶夷中 【朝代】:唐 【體裁】:五古 【作者小傳】: 聶夷中,字坦之,河東人。鹹通十二年登第,官華陰尉。其詩語言樸實,辭淺意哀。不少詩作對封建統治階級對人民的殘酷剝削進行了深刻揭露,對廣大田家農戶的疾苦則寄予極為深切的同情。代表作有《詠田家》、《田家二首》、《短歌》、《早發鄴北經古城》、《雜怨》等,其中以《詠田家》和《田家二首》(其一)流傳最廣(《田家二首》(其二)後人多認定為李紳的作品,故不提)。《詠田家》寫農家不停地勞作種收,但只不過是以“剜卻心頭肉”的代價來“醫得眼前瘡”,雖勤勉不息,但終究是為他人(官家)作嫁衣裳,自己仍過著朝慮夕食的生活。所以詩人大聲疾呼:“我願君王心,化作光明燭。不照綺羅筵,只照逃亡屋”,讀來真令人不禁心絃叩響,產生髮自靈府深處的極強共鳴。詩一卷。 【內容】: 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 我願君王心,化作光明燭。不照綺羅筵,只照逃亡屋。 【格律】: ○平聲●仄聲⊙可平可仄△平韻▲仄韻 本作的韻腳是:一屋;可"一屋二沃"通押。 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 ●●●○○,●●●○▲。⊙●●○○,○●○○▲ 我願君王心,化作光明燭。不照綺羅筵,只照逃亡屋。 ●●○⊙○,●●○○▲。⊙●●○○,●●○○▲ 【賞析】: 唐末廣大農村破產,農民遭受的剝削更加慘重,至於顛沛流離,無以生存。在這樣的嚴酷背景上,產生了可與李紳《憫農》二首前後輝映的聶夷中《傷田家》。有人甚至將此詩與柳宗元《捕蛇者說》並論,以為“言簡意足,可匹柳文”(《唐詩別裁集》)。 開篇就揭露封建社會農村一種典型“怪”事:二月蠶種始生,五月秧苗始插,哪有絲賣?哪有谷糶(出賣糧食)?居然“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這乃是“賣青”——將尚未產出的農產品預先賤價抵押。正用血汗餵養、栽培的東西,是一年衣食,是心頭肉呵,但被挖去了。兩言賣“新”,令人悲酸。賣青是迫於生計,而首先是迫於賦斂。一本將“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倉”四句與此詩合併,就透露出箇中訊息。這使人聯想到民謠:“新禾不入箱,新麥不登場。殆及八九月,狗吠空垣牆。”(《高宗永淳中童謠》)明年衣食將何如,已在不言之中。緊接二句用一個形象比喻:“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它通俗、平易、恰切。“眼前瘡”固然比喻眼前急難,“心頭肉”固然比喻絲谷等農家命根,但這比喻所取得的驚人效果決非“顧得眼前顧不了將來”的概念化表述能及萬一。“挖肉補瘡”,這是何等慘痛的形象!唯其能入骨三分地揭示那血淋淋的現實,叫人一讀就銘刻在心,永誌不忘。誠然,挖肉補瘡,自古未聞,但如此寫來最能盡情,既深刻又典型,因而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 “我願君王心”以下是詩人陳情,表達改良現實的願望,頗合新樂府倡導者提出的“惟歌生民病,願得天子知”(白居易《寄唐生》)的精神。這裡寄希望於君主開明固然有其歷史侷限性,但作者用意主要是諷刺與譎諫。“我願君王心,化為光明燭”,即委婉指出當時君王之心還不是“光明燭”;望其“不照綺羅筵,只照逃亡屋”,即客觀反映其一向只代表豪富的利益而不恤民病,不滿之意見於言外,妙在運用反筆揭示皇帝昏聵,世道不公。“綺羅筵”與“逃亡屋”構成鮮明對比,反映出兩極分化的尖銳階級對立的社會現實,增強了批判性。它形象地暗示出農家賣青破產的原因,又由“逃亡”二字點出其結果必然是:“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呼號而轉徙,飢渴而頓踣”,“非死而徙爾”(《捕蛇者說》),充滿作者對田家的同情,可謂“言簡意足”。 胡震亨論唐詩,認為聶夷中等人“洗剝到極淨極省,不覺自成一體”,而“夷中詩尤關教化”(《唐音癸籤》),從此詩即可看出。其所以如此,與語言的樸素凝鍊同取材造境的典型都是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