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張立新178535530

    第一次並沒敗,只是聽信小人的饞言沒把日本人殺光,再有日本的資源不夠支撐大軍的。只能撤。地第二次遇到大風,把船隊刮散了,當時沒有通訊工具,只能各自為戰,又不熟悉地形敗了。那個時代沒有天氣預報、沒有海圖、造船技術也不行敗很正常。可惜了地第一次,當時沒把日本人殺光。

  • 2 # 平田君Bellatores

    首先需要糾正的是,成吉思汗生前從未與日本發生過戰爭。兩次元日戰爭都發生在忽必烈統治期間。

    發起元日戰爭的元朝第一位皇帝——忽必烈

    當時的幕府執權——北條時宗(大河劇《北條時宗》劇照)

    元日戰爭是元世祖忽必烈在1274和1281年兩次對日本的遠征;這兩次侵略在日本合稱“元寇”,在日本史料中也將其分別稱為“文永之役”和“弘安之役”。江戶時代的《大日本史》則將元朝入侵的軍隊稱為元寇。這兩次入侵均以日本的北九州地區為主戰場。

    文永之役的過程如下:

    1274年10月3日,忽必烈任命忻都、洪茶丘和劉復亨統率3.2萬人的遠征軍從高麗出發(《高麗史》原文如下:“以蒙漢軍二萬五千、我軍(高麗軍)八千、梢工引海水手六千七百、戰艦九百餘艘、留合浦、以待女真軍、女真後期、乃發船。”)。之後的幾天中,元軍對日軍的突襲造成了一定殺傷,殺死了數百名日軍士兵。然而,當元軍準備進一步擴大戰果時,他們卻遭到了颱風的襲擊。這場強颱風導致元軍損失了200餘艘船隻,撤回國內的殘兵僅剩1.3萬人,減員過半。文永之役後,鎌倉幕府為防元軍再犯,沿博多灣海岸西從今津東至香椎,修造了約20公里的石壘,以阻止元軍登陸,即所謂元寇防壘。

    竹崎季長繪《蒙古襲來繪詞》

    弘安之役過程如下:

    1275年後,日本幕府認為元朝仍將入侵,於是開始整軍備戰。不久後,忽必烈派到日本的使臣也被幕府斬首。於是,忽必烈為復仇在1281年再次遠征日本。元軍在第二次戰爭中投入了更多的兵力:東路軍由忻都、洪茶丘率領蒙古人及女真、契丹兵1.9萬人,金方慶統高麗軍1萬人,乘戰艦900艘,加上高麗水軍1.7萬,東路軍5.6萬人從高麗進軍;江南軍則由范文虎、李庭等人率領,全軍10萬人 、共乘坐3500艘戰船從中國出發。其中,東路軍負責作戰,江南軍則在佔領區屯田,生產米糧,以為長久之計。然而在雙方相持階段出現了持續兩天的颱風,摧毀了絕大部分的元軍戰船、使其元氣大傷。第二次戰爭仍然以日本勝利告終,全軍生還者僅十分之一。忽必烈知道真相後大怒,將范文虎革職。

    第二次元日戰爭中的海戰

    綜合來看,元朝在元日戰爭中失敗的原因主要包括:

    1、時運不濟遭遇天災。兩次大型颱風對元軍船隊的影響毋庸置疑,它們既是造成元軍大量傷亡的主要原因,同時也是導致戰爭失敗的重要原因。

    2、從日本方面來看,幕府的積極備戰同樣是不可忽視的因素。除了改進武器裝備、組織武士擴充兵員之外,北條時宗還下令在很多元軍可能登陸的地點修建堡壘和其它防禦工事,這些“元寇防壘”也在第二次元日戰爭中起了重大防衛作用,減緩了元軍的進攻步伐。元軍的戰艦在到達日本近海時,竟找不到登陸的地點,只得以泊於博多灣中的艦船為陣地。這段期間,元軍發動幾次強行登陸作戰均告失敗,並且一直遭到日本地方武士和海賊的襲擾。日軍以石牆為掩護,不斷擊退元軍的進攻,許多蒙古軍將領相繼陣亡,戰鬥持續數月,元軍雖然損失慘重,依然不能突破石牆。

    3、從元軍方面來看,由於部隊來源多樣、缺少協調配合,導致其戰鬥力受到影響。缺乏海戰經驗的蒙古人與高麗、南宋等地的軍隊合作效果不佳,使得戰爭被拖入對元軍不利的持久戰,這已經和忽必烈速戰速決的初衷違背。另外,忽必烈過於低估日本的抵抗決心和抵抗能力也是重要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折耳貓總是弓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