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心向青山

    李定國首先是一個大明人,其次才是一個造反的農民軍。

    明末的社會矛盾中,有階級矛盾,也有民族矛盾。李定國追隨張獻忠造反只是因為吃不飽飯,這是階級矛盾。而隨著清軍的入關和南下,民族矛盾超過了階級矛盾,於是李定國的大西軍開始與南明聯合,共同站在了“大明”的旗號下。

    李定國在抗清過程中,曾兩撅名王,威震天下,但終究由於孫可望的內訌和叛清導致大明中興無望。

    公元1662年,永曆帝被吳三桂殺死的同一年,李定國病逝,死之前仍在告誡屬下寧死勿降!

    事實上,明末的農民軍無論是張獻忠的大西軍還是李自成的大順軍,其民族氣節都要遠勝大明官軍。如果大明官軍不是紛紛倒戈,而且都像農民軍一樣奮勇抵抗,那麼南明絕對不會滅亡的如此迅速。

    在我看來,明末清初的歷史人物中,李定國無疑是最閃耀的一顆將星。之所以在後世聲名不顯,其一,他抗清,而清朝是後來的正統所在,這與岳飛不同,南宋並沒有迅速滅亡;其二,他出身農民軍,很難被大明文人和遺老們認同。

    但不管怎樣,我們評價一個歷史人物,首先應該將其放到當時的歷史背景下,然後才是看他對整個歷史程序的影響力。

    從長遠來看,李定國的歷史影響力確實不大,但他作為大明最後一位名將,他誓死不降的民族氣節,足以值得後世之人永遠銘記。華夏民族正是有這樣的有民族氣節之人在,才能數千年來生生不息,綿延不絕。

  • 2 # 冷兵器研究所

    要說鄭成功對隆武帝忠誠確實還很好解釋,畢竟隆武對國姓爺有知遇之恩。國姓爺死忠隆武那很正常。要說永曆吧,他對李定國(李晉王)說真的除了晉王這封號啥都沒給。而且李定國是大西軍的將領(原來跟著張獻忠)原來和南明是勢不兩立。然而李定國為何卻對永曆如此忠誠呢?

    其實很可能有三個原因:

    1. 忠臣不事二主,已經有張獻忠了,再找人就是三姓家奴了。而且隆武死後桂藩遠比其他宗室號召力大,再立其他宗室難保又一次唐桂之爭,抗清更難,所以李定國就死保永曆,一方面為了名聲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讓自己的理想得以實現。

    2. 當時流寇已經不成氣候了。中原就剩反清和降清兩條路了。那時候剃髮令已下。李定國為了保持漢家衣冠決定反清,只能聯絡一切可以聯絡的力量,自然永曆帝作為最強大的南明勢力是他最想聯合的物件也就順理成章。

    3. 民族大義在前,難道像吳三桂洪承疇這些人一樣去當漢奸嗎?既然不想當漢奸李定國就一定要選擇一個方法去反清,其實復明不復明並不關鍵,關鍵是不能投降清廷。

    這段晉王的自述可以解答的問題:“闖、獻二帝,辛苦二十年,蹂躪遍天下,至今身死業隳,究無寸土,而清人坐享漁人之利,甚可悲也。吾輩本大明臣民,中國淪陷於外寇,則當嚴辨夷夏之界,以中國為重。今摯滇、黔、蜀歸就明室,誠心輔佐,恢復舊京,蕩清海內,則半生流賊之恥辱可雪,將來竹帛之垂名可圖也。”

    總結來說:一方面,在弘光、魯王、隆武、紹武四個政權滅亡後,南明西南只剩下桂王朱由榔政權。南明和李定國的農民軍也意識到了戰爭雙方的必須聯合才能抵禦清廷。張獻忠在反清運動中犧牲,生前是認同明朝統治的。

    另一方面,南明也意識到,共同的敵人是崛起於白山黑水之間的大清王朝,所以為了救國和生存,他在剩下的西南地區堅持了十多年。最後,由於內外因素,南明末代皇帝朱由榔在今天的昆明被吳三桂逼死。之後,李定國得知這一訊息後,非常傷心和難過。可以說,李定國早年為世人與明抗爭,晚年為南明為民族大義而努力奮鬥。

    李定國堪稱明末最值得敬佩的將軍,他能文能武,愛國忠義,掃除胡虜夷狄,恢復大漢河山是他的平生志向,所以他能不顧一切,捨生忘死。只可惜讓孫可望壞事了,沒有洪承疇吳三桂這些叛徒,清廷怎麼可能一統天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半命題作文: 我想對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