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宇宙V往事
-
2 # ErrDan
根據錢德拉塞卡極限指出 理論上質量大於1.44倍太陽質量的恆星都有可能成為黑洞
大於該質量的恆星當恆星的聚變原料耗盡內部出現不再能聚變的碳核或鐵核之後 恆星發生超新星爆炸丟擲大量的質量 從而將恆星的質量降低到錢德拉塞卡極限之下變為中子星或白矮星 或者丟擲的質量不足以避免引力引起的坍縮 而變為黑洞
自然界中存在的元素週期表的鐵以後的元素全部都是由超新星爆發過程生成的
目前發現的質量最小的黑洞只有太陽質量的3.8倍,直徑僅有24公里。
這個黑洞位於天壇座的一個代號為XTE J1650-500的雙星系統中。NASA的羅西X射線計時探測器早在2001年就發現了這個黑洞,但一直沒有精確測量它的質量。
黑洞連光線都無法逃逸,那麼科學家如何給它稱“體重”呢?
原來,黑洞的大小質量和它進食時吸積盤氣體輻射出的X射線強度有關。黑洞吞噬物質時,輻射的X射線會發生有規律的波動,稱為擬週期振盪(QPO)。
科學家就是用擬週期振盪估算XTE J1650-500的質量,結果發現它相當於太陽質量的3.8倍。之前最小黑洞記錄的保持者是GRO 1655-40,約6.3倍太陽質量。
這一發現有助於人類瞭解究竟多大質量的恆星才能演化為黑洞。據估計,質量低於1.7-2.7個太陽質量的恆星,在生命末期可能會變成中子星;而高於這個質量的恆星,會演變為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