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鐵錘文史
-
2 # 國史記聞
可以說周朝推行封建制最終導致周王室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是歷史的必然,因為周朝的封建制的確是透過不斷的分封達到了“弱枝”的目的,但是卻在實踐中忽視了“強幹”的重要性。
然而,西周建立之後施行分封制卻也同樣是歷史的必然,甚至周朝是不得不推行分封制——當時的中國雖然已經經歷了持續千年的開發,但是絕大部分割槽域都是未開發的“荒蠻之地”或者是散佈著與中原文明為敵的異族文明(畫泡泡圖很容易,但並不能體現各個諸侯國的實際通知情況)。在這種情況下,西周統治者開始大量分封諸侯,這就在中原地區點燃了星星之火,最終形成了燎原之勢。
也就是說,西周在剛開始建立之時,大量分封諸侯其實是在給西周(或者說是早期中國)未來的長遠發展種下了種子。但是周王室並沒有成為最大的受益者,那些被分封的諸侯逐漸做大了自己的勢力。不過,幸好西周有著完備的宗法制度,並且後世雖然稱霸中原的諸侯國不少,但總能堅持“尊王”,這才讓周王室苦苦支撐了八百年。
後世王朝一個比一個聰明,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就是鑑於“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後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才在全國施行郡縣制。後來的歷史可以證明,這是一個非常合理的制度。
但是劉邦不知道郡縣制是歷史的發展方向啊,他採取了一種折中的方式——郡縣制與分封制並行的制度。漢朝天子管轄的範圍施行郡縣制,功臣或皇室宗親則被分封為諸侯王。而中央直轄的區域大致等於所有諸侯國統治範圍,這就達到了強幹弱枝的目的。雖然漢朝的國祚比不上週朝,但是自漢朝之後,皇帝永遠都是天下共主,不管是名義上還是實際上。
先講答案:周朝選擇封建是當時的最佳選擇,失去共主地位並非必然歸宿,但是是大機率事件。為什麼分封制是當時的最佳選擇呢?
很簡單,商朝天下太大啦,周朝嫡系子弟不夠用嘛。大家知道,周朝取代商朝,實際上是一個低等文明取代高等文明,一個小國家打敗一個大國家。周天子把所有的嫡系子弟都分出去管理天下,也管不完。所以,周朝建國,最佳選項只能是,嫡系子弟把守最重要的軍事要地;推翻商朝過程中的聯盟國,各地地方貴族豪門,已經商朝遺留貴族,全部得到分封,共享天下。然後周天子利用政治聯姻,宗教祭祀;天子獎賞和地方納貢等各種手段,加強地方和中央聯絡,彰顯天下共主的崇高地位。
周朝能坐800年江山,說明這個分封制還是有很強大生命力的。
為什麼失去共主地位是大機率事件呢?分封制,實質就是權力層層下方。天子分封諸侯,諸侯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分封士,士的手上依然擁有庶民,田產甚至軍力。每一層下級向上級效忠,是一個理想狀態。實際上是不可能的,一個實力雄厚的下級,也有幹掉上級向上爬的慾望。同樣的,同一級別的諸侯,大夫,士之間,也是有競爭趨勢的,未必都可以和平相處,一旦存在利益之爭的時候,就是血腥故事上演之際。孔子的七世祖貴為宋國王侯,但是在政治鬥爭中失敗,到了孔子父親這一代也就是一個普通的武士。孔子則徹底淪為平民。
因為鬥爭和競爭一直存在,所以說諸侯傾軋,爭亂不休,周天子最終失去共主地位,是一個大機率事件。
為什麼說不是必然呢?那就看統治者的權謀和手腕啦。如果周天子能有俾斯麥的手腕,能有曹操的氣魄,一樣可以利用下面諸侯之間的鬥爭矛盾,挑動諸侯鬥諸侯,自己坐收漁翁之利。以仲裁者的身份長治久安。
總結:分封制並非必然,只是最佳選擇;失去共主地位並非必然,只是最大機率事件。話又說回來,歷史上有必然的規律嗎?沒有。所有的歷史,都是由偶然事件構成的。所謂歷史規律,很可能就是個人的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