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lanfengkd

    原載:《詩經別裁》,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出版。

    揚之水①,不流束薪。彼其之子,不與我戍申。懷哉懷哉,曷月予還歸哉。(一章)

    揚之水,不流束楚。彼其之子,不與我戍甫。懷哉懷哉,曷月予還歸哉。(二章)

    揚之水,不流束蒲。彼其之子,不與我戍許②。懷哉懷哉,曷月予還歸哉。(三章)

    ①朱熹曰:“揚,悠揚也,水緩流之貌。”

    ②範處義曰:“楚輕於薪,蒲輕於楚,以喻王益微弱,不特不能令大國,亦不能令小國矣。申,平王之母申後之家,在陳、鄭之南,迫切於楚,故戍守之也。”“甫也,許也,與申同為姜氏,亦平王之母黨也。‘彼其之子’,指諸侯而言,謂當戍而不往者。”王應麟引《大雅·崧高》“維申及甫,維周之翰”,曰“申、甫之地,為形勢控扼之要”。又引《左傳·成公七年》楚子請申、呂以為賞田事,曰“楚得申、呂而始強,茲所以為周室之屏翰歟”。按甫即呂。又,蒲,毛傳曰“草也”,鄭箋則曰蒲為蒲柳。當以毛說為是。“不流束蒲”,是極言其微也。又“束薪”云云,《詩》多用來擬喻婚姻,而婚姻也常常是政治力量的結緣,用在“揚之水”之喻中似乎也有這樣的含義。

    可以引來與這一首詩作對比的,有《秦風。無衣》: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此詩很能夠代表秦地風氣。班固講漢事,猶引《無衣》,曰“其風聲氣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謠慷慨,風流猶存耳”(《漢書·趙充國辛慶忌傳》)。許謙說此詩云:“平居暇日,情意之孚,恩愛之接,固已彼此交得歡心,一旦同在戰陣,晝識面貌,夜記聲音,而左提右挈,協心力戰,可以揚威而制勝,不幸而敗,亦爭取為死,此王者之兵所以無敵也。”《無衣》固奉王命而出征,但彼時秦乃將興將盛之邦,本當有如此義勇之氣,若《王風·揚之水》,則是一個國事日壞的局面,雖王命,而無力已如“揚之水”。

    詩序曰:“《揚之水》,刺平王也。不撫其民而遠戍於母家,周人怨思焉。”此說大抵可據。姜炳璋曰:“申、許為中國門戶,楚不得申、許,北方未可窺也。今用重兵扼之,未始非東遷後之要務,然申於晉、鄭諸國為近,而於周差遠,平王既不能正申侯之罪,號令四方,復遣京旅遠戍仇國,只覺侯國之民安堵如故,而王畿之民奔走不逞,更代無期,歸期莫卜,戍者所以怨也。”戍申、戍甫、戍許,本是固邊之策,或曰王畿之民不當遠戍,也不是沒有道理,但怨聲之出,關鍵似乎仍不在此,是華人對國事失望,對國君失掉信心,乃所以有從軍之怨也。秉國者失去華人的信任,又如何可以號令天下。故也可以說,有《揚之水》之怨,而王室不能不微了。

    “揚之水,不流束薪”,比也。歐陽修以為:“曰激揚之水其力弱不能流移於束薪,猶東周政衰不能召發諸侯,獨使華人遠戍,久而不得代爾。”鄧翔曰:“王者下令如流水之源,所以裕其源者,蓋有道矣,故勢盛而無所不屆。今悠揚之水至不能流束薪,何足以用其民哉。”如此解釋,不惟說此詩通,用以說同題的《鄭風》和《唐風》,也大抵合於詩意,即它是用來擬喻勢力微弱。至於“揚之水”之揚,曰“激揚”,曰“悠揚”,似乎都不錯,但是就詩意而推敲,則仍以“悠揚”之釋為切。

    當然這裡很可能還有音調相同的一面。劉玉汝曰:“《詩》有《揚之水》,凡三篇。其辭雖有同異,而皆以此起詞。竊意詩為樂篇章,《國風》用其詩之篇名,亦必用其樂之音調,而乃一其篇名者,所以標其篇名音調之同,使歌是篇者即知其為此音調也。後來歷代樂府,其詞事不同,而猶有用舊篇名或亦用其首句者,雖或悉改,而亦必曰即某代之某曲也。其所以然者,欲原篇章之目以明音調之一也。”“以此而推,則《詩》之《揚之水》其篇名既同,豈非音調之亦同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復聯4》中的主角們現實中都開什麼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