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有其字,因音通假,是為通假字。 本無其字,依聲託事,是為假借字。 根據前兩個章節的論述,不難發現兩者最大的共同點就是字音必須相同或相近,都是 用一個音同或音近的字去代替另一個字。如“其真無馬邪?”中的“邪”,通“耶”,二字同時存在,因音同而通假。再如“北”,相背之意,假借為北方之“北”。二者字音都相同或者相近,具有“同音替代”的共性。 二者的區別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進行探討。 首先,通假字是本有其字,而假借字是本無其字。在第一章節中已經提及,通假字與被通假字是同時存在的兩個字。如“植其杖而芸”中的“芸”通“耘”,二者皆是已造出的,同時存在的字。而第二章節也得出假借字是本無其字的結論,借完後,字形上仍然只有一個,屬於一個字範圍內的使用問題。如 “自”,本義指鼻子,《說文解字》中的解釋是——自,鼻也,象鼻形。後假借為第一人稱代詞自己,但是二者通用“自”字,字形上只有一個字。 其二,假借字雖不造新字,卻能夠產生新義,這是通假字所不具備的特點。 第三,從時間長短來看,通假字是臨時的、偶然性地替代,離開特定語言環境後,通假字便不復存在。反觀假借字,則是一經借用便永久替代。 值得提出的是,原來的假借字有兩種分類,第二種分類是尚文還未提及的“本無棋子”的“通假”。王力先生在《古代漢語》也曾說過:“假借字的產生,大致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本有其字,而人們在書寫的時候,寫了一個同音字„„第二種是本無其字,從一開始就借用一個同音字來表示。”在這樣的解釋中,二者的觀念區分的還並是那麼清楚,但是隨著學術界對這兩個詞的分工越來越明確,我們不再把“本有其字”的“通假”稱為“假借”了。二者的區別也就愈發的涇渭分明瞭
本有其字,因音通假,是為通假字。 本無其字,依聲託事,是為假借字。 根據前兩個章節的論述,不難發現兩者最大的共同點就是字音必須相同或相近,都是 用一個音同或音近的字去代替另一個字。如“其真無馬邪?”中的“邪”,通“耶”,二字同時存在,因音同而通假。再如“北”,相背之意,假借為北方之“北”。二者字音都相同或者相近,具有“同音替代”的共性。 二者的區別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進行探討。 首先,通假字是本有其字,而假借字是本無其字。在第一章節中已經提及,通假字與被通假字是同時存在的兩個字。如“植其杖而芸”中的“芸”通“耘”,二者皆是已造出的,同時存在的字。而第二章節也得出假借字是本無其字的結論,借完後,字形上仍然只有一個,屬於一個字範圍內的使用問題。如 “自”,本義指鼻子,《說文解字》中的解釋是——自,鼻也,象鼻形。後假借為第一人稱代詞自己,但是二者通用“自”字,字形上只有一個字。 其二,假借字雖不造新字,卻能夠產生新義,這是通假字所不具備的特點。 第三,從時間長短來看,通假字是臨時的、偶然性地替代,離開特定語言環境後,通假字便不復存在。反觀假借字,則是一經借用便永久替代。 值得提出的是,原來的假借字有兩種分類,第二種分類是尚文還未提及的“本無棋子”的“通假”。王力先生在《古代漢語》也曾說過:“假借字的產生,大致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本有其字,而人們在書寫的時候,寫了一個同音字„„第二種是本無其字,從一開始就借用一個同音字來表示。”在這樣的解釋中,二者的觀念區分的還並是那麼清楚,但是隨著學術界對這兩個詞的分工越來越明確,我們不再把“本有其字”的“通假”稱為“假借”了。二者的區別也就愈發的涇渭分明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