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歌》是《楚辭》篇名。原為漢族神話傳說中的一種遠古歌曲的名稱,戰國楚人屈原據漢族民間祭神樂歌改作或加工而成。共十一篇:《東皇太一》、《雲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山鬼》、《國殤》、《禮魂》。《國殤》一篇,是悼念和頌讚為楚國而戰死將士;多數篇章,則皆描寫神靈間的眷戀,表現出深切的思念或所求未遂的傷感。王逸認為是屈原放逐江南時所作,當時屈原“懷憂苦毒,愁思沸鬱”,所以透過製作祭神樂歌,以寄託自己的思想情感。但現代研究者多認為作於放逐之前,僅供祭祀之用。
九章泛指多種圖案。《剪燈新話·鑑湖夜泛記》:“有一仙娥,自內而出,被冰綃之衣,曳霜紈之帔,戴翠鳳步搖之冠,躡瓊紋九章之履。”
1. 古代帝王冕服上的九種圖案。《周禮·春官·司服》“享先王則袞冕” 漢 鄭玄 注:“冕服九章,登龍於山,登火於宗彝,尊其神明也。九章;初一曰龍,次二曰山,次三曰華蟲,次四曰火,次五曰宗彝,皆畫以為繢;次六曰藻,次七曰粉米,次八曰黼,次九曰黻,皆希以為繡。則袞之衣五章,裳四章,凡九也。”《南齊書·陸澄傳》:“ 泰始 六年,詔皇太子朝賀,服袞冕九章。”
3. 古代行軍時用以指揮軍隊行進的九種旗章。章,旗上的圖案。《管子·幼官》:“明審九章。” 石一參 注:“九章,見《兵法篇》。日章,月章,龍章,虎章,鳥章、蛇章、鵲章、狼章、韟章,是也。”
4. 即九疇。《漢書·律曆志上》:“ 箕子 言大法九章。” 顏師古 注:“大法九章即《洪範》九疇也。”
5. 指《九章算術》。相傳為 黃帝 時 隸首 所作。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書記》:“《九章》積微,故以為術。”
6. 指《九章律》。 漢 蕭何 著。《漢書·刑法志》:“相國 蕭何 攈摭 秦 法,取其宜於時者,作律九章。” 漢 王充 《論衡·謝短》:“法律之家,亦為儒生問曰:‘《九章》,誰所作也?’”
“辭源”裡說,“干支”取義於樹木的“乾枝”。天干地支組成形成了古代中國曆法紀年。在中國民俗學上認為天干對應一些預兆。
天干五行分為陰與陽,具體是:
甲木、乙木、丙火、丁火、戊土、己土、庚金、辛金、壬水、癸水,其中甲丙戊庚壬為陽性,乙丁己辛癸為陰性。
十二地支又稱十二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總稱。天干地支組成形成了古代中國曆法紀年。在中國民俗學上認為天干對應一些預兆。古代人拿它和天干相配,用來表示年、月、時的次序。舊式記時法也用地支表示次序,如子時、丑時等。
十三經:儒家的十三部經書,即《易》、《書》、《詩》、《周禮》、《儀禮》、《禮記》、 《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
二十四史,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是被歷來的朝代納為正統的史書,故又稱“正史”。它上起傳說中的黃帝(約前2550年),止於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年),計3229卷,約4000萬字,用統一的有本紀、列傳的紀傳體編寫。1921年,中華民國大總統徐世昌下令將《新元史》列入正史,與“二十四史”合稱為“二十五史”,而多數地方不將新元史列入,而改將《清史稿》列為二十五史之一,如果將兩書都列入正史,則形成了“二十六史”。
《九歌》是《楚辭》篇名。原為漢族神話傳說中的一種遠古歌曲的名稱,戰國楚人屈原據漢族民間祭神樂歌改作或加工而成。共十一篇:《東皇太一》、《雲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山鬼》、《國殤》、《禮魂》。《國殤》一篇,是悼念和頌讚為楚國而戰死將士;多數篇章,則皆描寫神靈間的眷戀,表現出深切的思念或所求未遂的傷感。王逸認為是屈原放逐江南時所作,當時屈原“懷憂苦毒,愁思沸鬱”,所以透過製作祭神樂歌,以寄託自己的思想情感。但現代研究者多認為作於放逐之前,僅供祭祀之用。
九章泛指多種圖案。《剪燈新話·鑑湖夜泛記》:“有一仙娥,自內而出,被冰綃之衣,曳霜紈之帔,戴翠鳳步搖之冠,躡瓊紋九章之履。”
1. 古代帝王冕服上的九種圖案。《周禮·春官·司服》“享先王則袞冕” 漢 鄭玄 注:“冕服九章,登龍於山,登火於宗彝,尊其神明也。九章;初一曰龍,次二曰山,次三曰華蟲,次四曰火,次五曰宗彝,皆畫以為繢;次六曰藻,次七曰粉米,次八曰黼,次九曰黻,皆希以為繡。則袞之衣五章,裳四章,凡九也。”《南齊書·陸澄傳》:“ 泰始 六年,詔皇太子朝賀,服袞冕九章。”
3. 古代行軍時用以指揮軍隊行進的九種旗章。章,旗上的圖案。《管子·幼官》:“明審九章。” 石一參 注:“九章,見《兵法篇》。日章,月章,龍章,虎章,鳥章、蛇章、鵲章、狼章、韟章,是也。”
4. 即九疇。《漢書·律曆志上》:“ 箕子 言大法九章。” 顏師古 注:“大法九章即《洪範》九疇也。”
5. 指《九章算術》。相傳為 黃帝 時 隸首 所作。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書記》:“《九章》積微,故以為術。”
6. 指《九章律》。 漢 蕭何 著。《漢書·刑法志》:“相國 蕭何 攈摭 秦 法,取其宜於時者,作律九章。” 漢 王充 《論衡·謝短》:“法律之家,亦為儒生問曰:‘《九章》,誰所作也?’”
“辭源”裡說,“干支”取義於樹木的“乾枝”。天干地支組成形成了古代中國曆法紀年。在中國民俗學上認為天干對應一些預兆。
天干五行分為陰與陽,具體是:
甲木、乙木、丙火、丁火、戊土、己土、庚金、辛金、壬水、癸水,其中甲丙戊庚壬為陽性,乙丁己辛癸為陰性。
十二地支又稱十二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總稱。天干地支組成形成了古代中國曆法紀年。在中國民俗學上認為天干對應一些預兆。古代人拿它和天干相配,用來表示年、月、時的次序。舊式記時法也用地支表示次序,如子時、丑時等。
十三經:儒家的十三部經書,即《易》、《書》、《詩》、《周禮》、《儀禮》、《禮記》、 《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
二十四史,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是被歷來的朝代納為正統的史書,故又稱“正史”。它上起傳說中的黃帝(約前2550年),止於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年),計3229卷,約4000萬字,用統一的有本紀、列傳的紀傳體編寫。1921年,中華民國大總統徐世昌下令將《新元史》列入正史,與“二十四史”合稱為“二十五史”,而多數地方不將新元史列入,而改將《清史稿》列為二十五史之一,如果將兩書都列入正史,則形成了“二十六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