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春開聊
-
2 # 阿東老師談內動力
從表面上看,這是一個孩子習慣的問題。但是又不能只從習慣上去解決,就好比感冒流鼻涕是症狀,但是吃的藥,卻不能只是治療流鼻涕的。
沉迷於手機和遊戲的孩子,實質上是有一顆迷茫而無聊的心。人際關係相對封閉,思考問題和了解世界的方式也是比較狹隘的。所以要解決表面上的習慣問題,還要關注性格和格局。就好比“圍魏救趙”。關於格局,說小點,就是讓孩子找到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位置與定位,明白我為什麼要努力學習。所以需要解決孩子學習內動力的問題。 -
3 # 學前可欣
我前幾天看到一篇關於這個問題的文章,現在搬過來回答下,一位中專生沉迷於遊戲不能自拔,把父親給他的生活費全部花在了遊戲上,生活費沒有了,就給他爸爸打電話,他爸也挺好奇的,生活費怎麼那麼快就花完了,於是父親就來到了孩子的學校,當然孩子不在學校,父親就一個網咖一個網咖的找,終於找到在打遊戲的兒子,兒子看到父親也挺驚訝,也害怕父親責備他,就在他忐忑中,父親驚喜的看向兒子的遊戲畫面,問兒子這是什麼遊戲,教教我吧!兒子雖然驚訝但是也教了父親。於是父子兩個人就在網咖打起了遊戲,很快的父親帶來的錢也快花完了,兒子看著玩遊戲入迷的父親擔心接下來該怎麼辦,父親讓兒子去想辦法掙錢,兒子愁了兩三天後,身上的錢徹底沒有了,網咖老闆過來趕父子二人,可是父親卻不肯走,兒子很愁,並且向父親深深的懺悔再也不打遊戲了,讓父親趕緊走吧!!!
結果大家也能猜到,一切不過是父親演的一場戲,但結局是好的。
-
4 # 共享經驗
一,對於家長 要梳 不要堵的思維邏輯
很多家長看到自家孩子對於玩遊戲,第一反應可能就是憤怒,反感 從而失去理智,也會採取直接斷絕孩子玩,
人總是對得不到的東西,越是充滿好奇 ,和想要,
這也恰恰體現孩子的活躍思維力,想要就得付出努力和代價,這也可以讓家長以玩遊戲為獎勵來順勢訓練孩子各種能力,如明確孩子動手打掃衛生,或學習等,有能一舉多得
明確界限,能疏就不要堵!
不管是多大的孩子,貪玩都是天性。
但要明確界限,也就是必須明確學習任務、生活任務,在當天任務全部高效完成的情況下,才可以玩,而且玩還得有時間限制。比如平時上學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週六週日兩個小時等。
能疏的時候就不要堵,否則只會適得其反,越堵越厲害。
人總是會這樣,對於得不到的東西總是充滿好奇,總是想要得到。而對於得到的東西,卻又會在喜歡夠了之後感到厭棄。
所以,不要禁止孩子玩,那樣會讓他更加瘋狂地偷著去玩。
家裡的電腦開啟,隨便他玩。但前提就是學習成績要達到一個合理的分數,這個得根據孩子的能力和平時的表現來,不能夠一下子就限定一個他永遠都不可能達到的分數,然後讓他感到沮喪。而要在平時的基礎上略有提高。比如他平時的成績是90分,那就提高到95分,讓他既能實現,又需要付出比較大的努力。
不要覺得孩子玩遊戲就是荒廢自己,玩遊戲其實能夠開發孩子的智力水平。凡事過了都不好,玩遊戲也同樣如此。如果孩子對玩遊戲上癮,那也只能表明家長平時的限制過嚴,他玩的機會少,所以才會那樣。試想,如果孩子在完成課業任務後隨便玩,他怎麼可能會那麼上癮?
對於孩子,除了規定他的學習任務,還要規定他的生活任務,比如洗衣服打掃房間、收拾桌子刷碗等,這是保證他能夠健康成長的前提和條件,不能夠僅注重學習而不顧其他。
至於玩遊戲的時間,只要完成學習任務、生活任務,而又能夠保證充分休息和用眼衛生,就可以給他足夠的時間玩。或者跟孩子商定好時間,讓他自己管理自己。
只要相信孩子,並給他改正的機會,他總是會改好的。千萬不要把孩子送去網癮戒除班,以免出現意外。